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模块结构辨识

李延恩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分子不是以单体的形式进行工作,而通常是通过由相互作用的模块组成的分子网络进行工作的。辨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模块结构对理解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义十分重大。将度的概念从单个节点扩展到子图,提出了一种规范而灵活的模块定义。结合该模块定义和一种基于G-N算法的新型凝聚算法,开发了有效辨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块结构的工具ModuleSpider。 把ModuleSpider应用于DIP数据库的酵母核心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集,获得了97简单模块。对模块中的蛋白质的组成分析表明,ModuleSpider模块中富含在功能上和生物过程上有着密切关系的蛋白质。模块中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ModuleSpider模块显示出非常显著的GO生物过程条目丰度,这些模块的最低GO条目共同出现P-value的平均值低至3.18E-7。用ModuleSpider模块定义与Radicchi等人的强、弱模块定义得到的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ModuleSpider模块的最低GO条目共同出现P-value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强、弱模块。另外,对模块定义的关键参数取值的讨论表明,当模块定义严格性调整系数α=1.25时,ModuleSpider辨识得到的模块最具有生物显著性。进一步,ModuleSpider算法能够获得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模块关系图提供了高层次的不同功能模块的关系提示。 另外,还对序列相似性比对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著名序列比对算法Blast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实现了一个类似Blast功能的快速序列比对程序MyBlast,并且成功应用于识别基因序列的真实EST匹配以及外显子区域。用标准测试数据集HMR195中的人类基因序列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时,采用了MyBlast核心算法的EDSAc程序的专一性(Sp)和敏感度(Sn)均优于国际同类软件TAP。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运松;;蛋白质转移电泳[J];生命的化学;1984年03期
2 陈天艳;成军;张树林;;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04期
3 朱新宇,沈百荣;预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1期
4 高宁;胡宝成;;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及其衍生系统的比较[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3期
5 王丽丽;肖虹;石亚伟;;蛋白质与脂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J];生命的化学;2006年06期
6 姜茜;贾凌云;;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年10期
7 吴丽民;刘美龙;刘丽华;;串联亲和纯化(TAP)技术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9年01期
8 陆林英;魏雅卓;崔颖;孙平平;马雅楠;马志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识别[J];生物信息学;2009年04期
9 王斌;王德斌;邱莎;郭庆;申时凯;;融合蛋白辅助筛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10 唐巍,罗晓艳,Vanessa Samuls;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利用酵母两性杂交系统探索蛋白质功能(英文)[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2年01期
11 ;科学出版社新书推介(2008-11)[J];微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12 ;《生物物理学报》第二十五卷2009年总目录[J];生物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13 刘芳;杜志银;余秋波;王应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DAXX相互作用蛋白[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年04期
14 左华丽;金春英;王蔚;;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1年01期
15 王克夷;;糖类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应用和展望[J];生命科学;1991年05期
16 刘潇;;基于膜上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研究;2006年S3期
17 倪青山;王广云;邱浪波;强波;王正志;;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改善基因芯片缺失数据估计的精度[J];生命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18 李先昆;聂智毅;曾日中;;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19 王夏;李北平;谭明锋;王月兰;岳俊杰;梁龙;;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功能模块[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3期
20 周正荣;宋晓峰;王明浩;;使用组合分类器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J];电子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阳;;蛋白质相互作用谱研究的思考[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2 夏献民;严定国;胡俊波;王桂华;徐戎;曾繁典;;蛋白质相互作用能作为药物研发的靶点吗[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许超;张家海;黄小娟;孙建萍;徐应琪;唐雅君;吴季辉;旌蕴逾;黄秋花;张庆华;;核磁共振波谱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郭延芝;余乐正;李梦龙;;利用蛋白质序列信息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晓明;王建;许望翔;虞东辉;杨永升;刘琼明;周颖;张翠莉;吴志豪;张万巧;刘涛;唐刘君;原艳芝;郝峰;金超智;贺福初;;人类肝脏重要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研究进展[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张智红;储军;秦岭松;骆清铭;;活细胞内多对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同步光学成像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李令东;田瑞军;唐伟;邹汉法;赵宗保;;携异戊烯链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吉楠;张红;Amy E.Keating;蒋太交;;多层次整合思路预测参与酵母囊泡转运的coiled coil介导的蛋白质相互作用[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朱泳璋;李擎天;褚嘉佑;石铁流;郭晓奎;;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系统分析百日咳杆菌相变异[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朱泳璋;李擎天;褚嘉佑;石铁流;郭晓奎;;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系统分析百日咳杆菌相变异[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万巧;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接头分子TANK募集细胞周期激酶PLK1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2 何文英;若干中草药活性组分与几种球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唐江宏;有机小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刘月明;人新基因EOLA1生物学特性及相互作用蛋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李非;病毒—宿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计算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尤著宏;基于图和复杂网络理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冯铁男;基于小波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刘中扬;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9 徐晓丽;拟南芥线粒体中交替型NAD(P)H脱氢酶活性复合体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倪青山;蛋白质相互作用与功能预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振华;重复基因在分子互作网络中的分歧进化及相互作用网络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舒小琴;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韩步聪;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参数数据库及动力学网络的构建[D];厦门大学;2008年
4 施泓;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20基因组文库构建、mazEF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顾春生;细胞核肌动蛋白与p53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罗志勇;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的节律检测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D];厦门大学;2007年
7 陆林英;基于序列从头预测法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夏;大肠杆菌O157:H7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模块的预测与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9 代利坚;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及其假阳性过滤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李光;朴素贝叶斯分类器预测拟南芥蛋白质相互作用及蛋白质功能注释[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蓓;我科学家成功绘制人类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连锁图[N];科技日报;2011年
2 胡德荣;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新方法被发现[N];健康报;2007年
3 余志平 编译;PCAs给我们带来了什么?[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毛黎;美开发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标识技术[N];科技日报;2007年
5 白毅;我国计算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耿挺;蛋白质功能算出来[N];上海科技报;2007年
7 潘文;蛋白质组学:新时期寻求新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杰;散裂中子源是未来科学的新翼[N];科学导报;2006年
9 张佳星;人类为何如此与众不同[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白毅;引领重大科学计 划提升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