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动网络的视频分级传输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数据传输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多媒体尤其是视频的网络传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的网络应用相比,视频传输不仅要求网络有更高的带宽,而且要求网络时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丢包。不幸的是,目前的“尽力而为”型IP网络不能提供这种流媒体传输的任何服务质量保证。另一方面,随着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和接入手段的多样化,网络的异构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不同终端用户的处理能力、链路带宽、线路可靠性等都不尽相同。网络视频传输的最终目标就是为这些异构用户提供满足其QoS要求的视频质量。
目前对于网络视频传输已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如基于源的自适应速率控制方案和基于接收端的联播、分层多播等视频传输机制,但这些方案基本上都遵循网络设计的传统原则,采取基于端到端的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机制,而没有网络节点的参与,从而导致会话管理困难、拥塞控制盲目、反馈爆炸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难以在用户之间达成公平。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详细讨论了视频多播、IP网络QoS和主动网络的基础上,对IP网络通信中的视频编码与传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网络视频多播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
(1)针对MPEG-4精细粒度可分级编码以及基于位平面DCT编码的FGS编解码器的特点,分析了MPEG-4 FGS的特性对多播方案的影响,采用MPEG-4 FGS编码方案作为本文分级传输压缩视频的获取途径。由于在FGS编码方案中,增强层的视频流可以在任意点截断,终端用户可以接收到最合适的视频质量,这在给异构网络视频多播带来灵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网络的利用效率。
(2)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主动网络的视频分级传输解决方案SVM-AN。通过主动网络中间节点的处理能力,在保证接收端能接收到基本层码流的前提下,过滤掉高于预约视频质量的优先级较低的部分增强层码流,以适应异构用户的网络带宽和处理能力,满足其不同等级的QoS要求。同时,主动节点的引入,通过合并下游节点的视频质量申请和反馈信息,有效地抑制了反馈爆炸,提高了网络的吞吐能力。
(3)SVM-AN方案采用接收端驱动的分布式主动拥塞控制机制,在解决网络拥塞的同时使异构用户获得了尽可能公平的服务质量。通过监测往返时延和丢包率,每个视频接收端独立地估计其上游虚链路的TCP友好可用带宽,从而动态决定其订阅视频的质量。
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端到端的接收端驱动的分层多播相比,本文提出的SVM-AN方案简化了多播会话管理,避免了由于接收端盲目的加入和离开多播会话而引起的全局震荡;同时通过更精细粒度地调整视频传输速率,满足了异构网络用户对视频质量的不同要求,提高了网络的整体利用效率。
|
|
|
|
1 |
黄炳忠;罗国明;;基于主动网络的QoS策略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年02期 |
2 |
王宣政;钱德沛;;PATH消息触发的RSVP主动网络加载机制[J];计算机工程;2006年04期 |
3 |
黄正军;周建中;;基于主动网络的视频分级传输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4 |
孟桂娥,杨宇航;虚拟专用网在主动网络中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0年11期 |
5 |
王宣政,钱德沛;基于传输路径的RANDP部署策略(TPBDS)[J];计算机工程;2005年04期 |
6 |
王宣政,钱德沛;基于主动网络的RSVP体系结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05期 |
7 |
王珍燕,张晓梅;MPEG-4视频传输QoS映射方法[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年11期 |
8 |
马育锋,胡修林,张蕴玉;网络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03期 |
9 |
赵昭灵,黄道颖,郭玉华,庄雷,张尧;主动网络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15期 |
10 |
杜旭,黄佳庆,杨宗凯,程文青;主动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2年07期 |
11 |
王建国,李增智,寇雅楠,王宇;一种基于主动网络的高效的网络管理模型[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年08期 |
12 |
聂飞,李增智,陈妍,祁建军;主动网络中的代码安全性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5年05期 |
13 |
梁晓梅,邹显春,马燕;一种基于主动网络的管理模型的设计与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
14 |
郭彦涛;主动网络的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3年03期 |
15 |
刘雅琴,俞时权;主动网络的概念应用及其范例[J];微型电脑应用;2001年09期 |
16 |
凌宝慧;雷雁;;基于主动网络的虚拟专网体系结构[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36期 |
17 |
任思明;;主动网络为基础的虚拟专网体系构造[J];工业设计;2011年05期 |
18 |
赵键,吴介一;一类基于主动网络的网络拥塞控制策略[J];通信学报;2000年07期 |
19 |
吴云波;新一代网络技术——主动网络[J];微型机与应用;2001年10期 |
20 |
王晓东,高振明,陈默;一种新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处理模型——主动网络技术[J];计算机与网络;2001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