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美日三国企业裁员模式对比研究

张宇坤  
【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经济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日益明显,国内企业开始面临全新的国际环境与发展空间,也要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在更加开放的市场中遭遇的变数大大增加,加之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冗员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中国企业如何选择合理的裁员模式就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实课题。 本文首先从企业裁员的理论与实际研究出发,对过去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其次,选取美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企业裁员的现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美日企业普遍的裁员模式,分析和论证了其裁员模式产生的原因;再次,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裁员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企业目前所存在的普遍裁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美国、日本、中国三国企业裁员模式各自的特点和效率,找出了中国企业裁员模式的缺陷。之后,笔者重点探讨中国企业裁员的发展方向,论证了中国企业照搬美国或日本企业裁员模式的可行性,并从国家文化因素、国情现状与历史因素、社会保障因素和员工忠诚度因素等方面证明了中国不能完全照搬美日模式。 最后,笔者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现状,提出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该借鉴美国企业裁员模式,即在政府放宽政策和加大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培训建设的同时,逐步加速有计划有步骤的裁员,提高企业竞争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沈全水;;瑞典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和劳动市场政策[J];中国改革;1992年07期
2 卢凯民;;企业裁员为何那么难?[J];财政;1995年02期
3 杨宜勇;我国失业的测度、警戒线及若干建议[J];中国机电工业;1998年05期
4 李保宁;国外再就业良策[J];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03期
5 尹伯成 ,陈灏康;新经济中的失业与通胀[J];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06期
6 齐桂珍;失业的出路[J];经济月刊;2000年11期
7 王诚;新经济、就业机制变化与中国对策─—关于美国低失业率现象的一个理论[J];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01期
8 ;失业与人口[J];中国就业;2001年12期
9 思泓;韩国失业率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J];当代韩国;2002年02期
10 谭志强;;香港失业人数 估计达26万余人 香港失业率再创新高点[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30期
11 《四川失业人口特征分析》课题组;漫谈四川城镇失业人口[J];中国统计;2003年06期
12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控制失业人口措施的建议(二)[J];辽宁经济;2005年07期
13 薛惠元,刘玉娟;武汉市失业人口与失业率特征[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4 罗润东;劳动力失业效应分解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15 刘颁;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16 余玲;胡望斌;;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年36期
17 韩淑丽;;关于降低我国失业率的构想[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18 崔迎春;;日本的“NEET”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9 蒲艳萍;;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有效就业分析与协整检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0 欧立光;;我国GDP不经济增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丽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及其与失业的相关性[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曾庆生;;市场化进程、地区失业率与上市公司超额雇员[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4 张诚;;转型改制中的女性就业研究[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曾燕波;;青年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与借鉴[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6 海伦娜;盛荔;;青年、全球化与就业:基于地区视角的考察[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7 毕先萍;徐章辉;;青年失业的特征及成因:基于国际视角的考察[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8 陈宗胜;;失业、失业保障及劳动市场[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9 陈欣欣;;澳门未完成中学阶段青少年在劳动市场的处境[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10 邱询昱;赵帆;;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特点及运行实效[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华;菲利普斯曲线动态机制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蔡小慎;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赖小琼;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4 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冯必扬;来自竞争的风险[D];南京大学;2000年
7 陈桢;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丁仁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志国;政府经济职能国际比较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潘烜;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坤;中美日三国企业裁员模式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于亚南;中国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探索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安宁宁;我国最低工资经济效应分析与其标准统计测度方法思考[D];暨南大学;2007年
4 宋军亮;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郝志荣;中国城市低学历青年失业问题之政府策略探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慧君;我国失业问题浅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李臣娟;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赵兵;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失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侯莉莎;德国失业人群再就业培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8年
10 林斌;产业转型过程中失业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辉红;香港失业率降至3.3%[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失业率上升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N];国际商报;2004年
3 林立;张车伟:失业严重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逄炜;英国失业率创3年新高[N];国际商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文雪梅;英镑降息可能越来越大[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肖和;2007年全球失业人数达1.9亿[N];中国社会报;2008年
7 ;衰退信号助推降息预期纽约股市涨跌不一[N];证券时报;2008年
8 王蔚祺;三大数据不温不火日元颓势无力阻挡[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华哲;反思大学生就业难[N];江苏经济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徐炯;美失业率降至六年最低 央行高层回应逆差指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