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协调框架及实证研究

周永红  
【摘要】: 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方面发挥显著贡献的因素,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来源日益不确定,支撑技术创新的环境和组织形式正在变化,管理企业技术创新重要性因此变得日益突出。集群正在逐渐被认为是进行技术创新的最好环境,提供了促使企业技术创新逐渐开放化的环境。管理集群环境中的企业技术创新,对推动我国集群及其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集群成熟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构建供应链合作形式。首先,本文在介绍集群含义、集群供应链概念的基础上,对集群供应链的特点、分类以及集群供应链企业面对的由空间约束的地域关系和信任支撑的盟约关系组成的二维结构进行了简要说明,并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形成的开放性以及由此获得的创新优势。同时,对集群供应链演化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进行探讨,进一步揭示集群供应链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基于Hippel关于创新职能源的研究,对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分布式职能分工进行分析,阐明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与协同参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对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与过程进行了识别和分类,以及分析集群供应链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行为和过程时可能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并探讨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低效率的心理契约、资源寻租和制度缺陷根源,以及技术能力积累导致创新过程低效率的原因。再次,构建管理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协调概念框架,对框架特性、规程假设以及框架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概念框架规程集进行描述,包括提出协调规程的结构、确立评估标准和协调框架概念化。在分析文献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支持框架模型的协调规程假设,以及提出更细致的协调规程理论假设。对协调概念框架实证分析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设计,通过随即抽样的方法获得数据。然后对样本进行描述,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和对样本数据可行性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各个因子作用于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过程绩效的曲线拟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各协调规程对技术创新行为绩效和过程绩效的协调能力,得出影响行为绩效与过程绩效的关键因子集合。 研究结果显示,曲线拟合验证单因子协调的情况,多元线性回归考虑多因子共同协调的情况,两者结果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在多类协调规程共同作用的情况下,能够改变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绩效的是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文化刚性、结构流程以及规章制度有关的规程。与作用于行为绩效的结果不同,本协调框架的六类规程对于集群供应链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强协调功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士铨;“技术创新与国家发展”研讨会[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2 ;搞好技术创新 振兴柳州机电工业[J];广西机械;1999年04期
3 章新华;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价值转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关麟 ,含山;技术创新与上海轻工[J];上海轻工业;1999年05期
5 袁雯霞;湖北省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J];计划与市场;1999年09期
6 王永康;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J];中国计量;1999年10期
7 徐仁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倪培,刘勤年;浅谈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J];江苏煤炭;1999年01期
9 曲国禹;信息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1999年03期
10 黄区行;俄罗斯技术创新的蓝图[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9年07期
11 龚晓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软件产业化[J];软件世界;1999年10期
12 石定寰,柳卸林;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J];石油化工动态;1999年06期
13 赵淑素;论企业技术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4期
14 赵永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七个衡量标准[J];中国中小企业;1999年01期
15 李一白;美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J];科技信息;1999年08期
16 孙利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提升企业市场品位[J];实践;2000年08期
17 封展旗,王忠谋;打造名牌离不开技术创新[J];经济论坛;2001年13期
18 陈振权;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发展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08期
19 张小兵;;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兼论山西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的紧迫性[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0 喻金田;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勇;周振;;论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巴特;;“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点和主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6 ;抓好技术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A];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交流材料汇编[C];2004年
7 方丽;;企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8 房东升;孔平;丁春红;;企业的“矛”和“盾”——浅谈知识产权与企业技术创新[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9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莉;武桂莲;;开发专利文献信息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3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陈粟;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D];厦门大学;2006年
10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国华;技术创新与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2 刘艳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4 谢国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常亚锋;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技术创新模式及激励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刘奇志;提高株化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姜定国;长沙智诚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张型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苏建旭;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10 张才明;石材工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家观 辛文;通信产业如何技术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孔德涌;从奥运比赛看我国技术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3 郝趁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4 曾冬菊;美国柔印印前制版协会授予柯达年度技术创新奖[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木早;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京;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N];广东科技报;2006年
7 一梅;中星微:破译技术创新密码[N];国际商报;2006年
8 张缨;合肥技术创新应当辐射全省[N];江淮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赵德忠;创新搭起发展平台[N];现代物流报;2006年
10 张秀娟;中冶京唐技术创新和开发水平快速提高[N];中国冶金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