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研究

袁开洪  
【摘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不仅促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整体的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结构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等,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以至于从现有资本、技术、劳动条件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状态来看,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之一,主要是因为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瓶颈”的逐步消除、国内存在广阔市场等,但都非主要原因),即绝对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形成的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但是,近年来,这一比较优势却因为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基地的兴起而受到削弱,这就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单一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无法持续保证中国制造业未来的长期发展。 经济理论已经证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在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高科技装备制造的转移过程中,作为技术物质载体的劳动力质量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为此,有必要对劳动力质量的改善问题开展研究。 另外,虽然我国近年来许多地区都选择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东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他地区则无法发展或发展较慢,以至于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制造业区域差异。已有的研究主要将上述差异归因于资本、技术或劳动力绝对和相对数量的不同(或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从劳动力质量角度研究的则较少。实际上,尽管我国东部地区在资本、技术、劳动力绝对和相对数量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劳动力质量的优势却更为明显,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讲,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因正是在于其对优质劳动力的强大吸引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才集聚优势。为此,如果想取得制造业的区域均衡发展,就必须对劳动力质量进行研究,并通过改善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质量,弥补中西部地区软、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吸引东部地区乃至国外优势的资金、技术,进而为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运用理论的、经验的、实证的、历史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劳动力质量状况进行历史分析,通过考察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质量变化问题,对不同质劳动力进行区分,进而从劳动力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和制造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反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问题。其中,前者的定性研究涉及劳动生产率,在职培训力度和培训机构变革,劳动力需求层次,外界激励机制,工作压力和工作懈怠,户籍制度,职工构成,受教育程度等八个方面;定量研究则分别就制造业整体和三大区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产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后者的定性研究涉及产业政策,制造业新型化,制造业区域发展差异,产业粘性,制造业组织社会化,国际化,就业带动效应,知识产权等八个方面;定量研究主要针对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工资离散和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实现制造业快速增长,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新型化、国际化的程度,防止制造业“悲惨增长”,提高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等目标,充分利用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劳动力的质量比较优势。为此,首先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体系,树立新型人才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与实际需求相吻合的劳动力人才;其次,应引入政府干预,纠正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价格对市场制度的偏离,加强监督和规范;再次,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提升技术吸收和引进步伐,促进产业创新,利用新的比较优势代替原有单一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最后,企业则应一方面根据劳动者的具体情况动态地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不断迎合劳动力不同时段、不同阶段的需要,以促进劳动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利用人才集聚优势,提升本企业、本地区制造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永治 ,王永江;必须充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Ting Gao;牟俊霖;;劳动力质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年02期
3 程剑鸣;;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力质量的均衡分析[J];学术研究;2007年06期
4 黄玉爱;李文耒;;劳动力再生产运动中的教育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5 赵加积;竞争创新:优化配置无形资产[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0年Z5期
6 王华春,唐任伍,陆劲;“城中村”问题的制度成因及治理思路——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7 邓莉;梅洪常;;产权制度变革与污染权的优化配置[J];商业经济;2006年04期
8 李建中;高炜;;劳动力要素优化配置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人文杂志;2006年04期
9 戴伟辉;周瑛;;基于知识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优化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0期
10 黄宪强;陈守中;胡三红;;2006年农行财务政策解读[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03期
11 王蒲吉;王占岐;任明兰;;小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12 朱有法;谢德体;骆云中;;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剖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3 任艳敏;张加恭;;广州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7年02期
14 葛秋颖;刘健;;FDI在安徽区域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22期
15 房芳;;集成化供应链优化配置及其信息系统规划[J];现代商业;2008年11期
16 王荣珍;;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加快新农村建设[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17 郭颖;;浅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9年01期
18 杨中河;李蕾;郭朝军;王珽璇;;论新形势下西安体育学院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教学场馆、场地利用为例[J];职业时空;2009年02期
19 肖兴政;郭维纳;;盐业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以四川久大品种盐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0 苏晓红;鲍涌波;郭立平;宋春云;常国华;;浅析廊坊市土地资产经营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若轼;;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2 王世金;;干旱区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姜丽丽;;浅析地图符号设计与配置[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杨梅;;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深圳龙岗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梅;甄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深圳龙岗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国华;;吕梁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波;罗康;;开阳县水资源供需预测及优化配置研究[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斯胜;;东北电网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布局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08)[C];2008年
9 柏连玉;;森林工业集团森林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本预算问题研究[A];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与难点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春宏;陈绪坚;陈建国;;黄河泥沙分布现状与优化配置研究[A];Collec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开洪;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3 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高振峰;河北省科技资源配置与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5 吴泽宁;基于生态经济的区域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王彪;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优化配置与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赵晶;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苗长云;有限用户多信道共用系统理论分析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李伟;基于约束的产品配置方法和产品优化配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殿顺;山东省海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2 陈莉丽;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978—2002)[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佳;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4 郝兴明;阿合奇县草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牧区环境容量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翠霞;沙坪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及其优化配置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滨;南沙港一期集装箱装卸机械优化配置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7 马海波;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系统模拟及联合运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邹卫华;基于遗传算法的银行运钞车数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阿如娜;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10 高鑫;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配电网络滤波装置优化配置[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宜勇;完善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N];海南日报;2007年
2 刘立斌;河南出台优化配置铝土矿资源意见[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3 省国资委主任 省脱钩改制领导小组副组长 杨泽柱;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N];湖北日报;2009年
4 徐晖 蔡新丽;睢宁优化配置助力诉前鉴定[N];江苏法制报;2010年
5 叶长渭 贺冠军;量化排名 择优选拔 优化配置[N];人民武警报;2010年
6 本报评论员;优化配置推动水往高处流[N];吐鲁番日报(汉);2011年
7 本报记者 牛瑾 武自然;注重开源节流 优化配置资源[N];经济日报;2011年
8 李晖;劳动力质量决胜未来[N];市场报;2002年
9 余喆;建信优化配置基金将限量发行[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早报记者 肖莉;新基金节后发行均限额100亿[N];东方早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