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

马嘉  
【摘要】: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思想规范以及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民族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基于文化的兼容性和双重性特点,日本传统文化与德国理性主义文化、美国实用主义文化形成了内外文化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日本传统教育观与美国新闻教育理念、德国新闻教育理念产生多次碰撞、冲突。依据文化相近性原理以及文化的稳定性、独特性特点,日本高等新闻教育选择了德国古典大学的新闻教育理念和模式作为样板。高等新闻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具有提出和解释高等新闻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功能。本研究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提取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理念的核心概念——重学轻术。 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在创办之初就以学术研究为主旨,传承德国新闻理论,明确了重学轻术的教育理念,新闻学由此在日本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上智大学新闻学系虽然是日本最早的以培养新闻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但是在重学轻术理念的统率下,其课程体系中却丝毫反映不出对于新闻业务类课程的关注。能够进一步说明重学轻术理念根深蒂固的是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它是二战之后由美国实用主义新闻教育理念催生的,但是执著于学术价值追求的学者们坚持用哲学的视角审视新闻学,批判地分析现实媒体,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应然追求,始终恪守学术自由原则。从整体看,日本高等新闻教育就是新闻学教育,采写编评等新闻记者的职业技能教育从未踏入大学的讲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社会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新闻学研究领域泛化。对此,学院派的新闻学者认为,在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而逐渐扩散、细化的大众传播学、社会信息学之中,功利性的合作研究增加,围绕言论展开的新闻学研究在不知不觉间被弱化。而积极从事大众传播学、社会信息学、媒体学研究的大学则标榜自己通识教育的特征,突出培养具有媒体素养和批判精神的公民的基础修养教育目的。可以说,新闻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为全面实施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奠定了基础;新闻学融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社会信息学,以其基本理论解决信息时代出现的非技术层面的核心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新闻学在日本正逐渐趋于基础性的地位。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建构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位于京都的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从1948年创立到2005年更名为媒体学系,一直坚持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媒介的本质,坚持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通过培养具有媒介素养的国民,延伸媒介批判的传统,监督媒体履行社会责任。以此为出发点,它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本研究以日本同志社大学媒体学系为个案,详细介绍了以重学轻术为主流理念的日本高等新闻教育教学体系的特征。 日本的新闻学者们可以接受新闻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向,却坚决抵制实用技能训练进大学,因为他们认为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可以进一步发挥新闻教育批判媒体的作用,能够继承传统新闻学理念的价值追求。即使目前出现的产学协同现象,在大学一侧也以新闻理论、新闻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即使接受了媒体企业的经济资助,大学也仍然以学术自由为价值取向。其实,日本高等新闻教育追求的正是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倡导的大学既要与社会保持联系又要有所坚持的学术理念,这种以调和方式出现的学术价值追求正是重学轻术理念在信息时代的延伸。 日本的高等新闻教育制度中职业技能教育基本不存在,我们以往所说的“日本新闻教育不发达”,主要是在这一语境下展开的。那么,发达的日本新闻事业的运转是靠什么来支撑的呢?如果从广义新闻教育的概念上理解,企业内部培训与高等新闻教育二元并行,共同构成了日本成熟的新闻教育制度形式。全球化时代也是文化多元化时代,评价各种新闻教育制度的视角也应该是多样的。只有最适合本土文化的新闻教育制度才是最先进、最有效的。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的典型性就在于它最符合日本文化的特点,它是日本文化的产物,它将继续遵循着重学轻术的理念发展下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华明,赵欣;论新闻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8期
2 ;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毛章清;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勘误补遗——厦门大学早期新闻教育考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02期
4 姜红;;现代中国新闻学“知识共同体”的初成——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回眸[J];国际新闻界;2008年07期
5 段京肃;樊亚平;;追寻“新闻学本身”的又一力作——评郑保卫新著《新闻理论新编》[J];新闻战线;2008年11期
6 谢毅,杨英奇;设备数量与质量的最佳组合方案探索──谈新闻学科实验室电视设备的合理配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03期
7 刘建勋;铺设新闻学科教学科研智力场 打造传播行业建设发展人才库——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J];报刊之友;2002年01期
8 潘忠党;;新闻与传播之别——解读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J];国际新闻界;2006年04期
9 蔡尚伟;刘锐;;新闻经典:事关新闻学科建设的基础命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01期
10 张昆;;新闻史家的使命及其素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1 何纯;;新闻之美的建构者与体现者——记新闻美学的开拓者季水河先生[J];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12 谢鼎新;;《东方杂志》与专业理性的新闻学研究传统[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3 冯月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的建构[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14 张会斌;;新闻学须走出“去新闻化”误区[J];理论界;2008年09期
15 郑保卫;;新中国60年:新闻学研究发展经验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年11期
16 甘惜分;;新闻学术著作获奖后赘言[J];新闻实践;1988年01期
17 刘明华;三好崇一先生[J];国际新闻界;2003年04期
18 马效军;;新闻教育如何创新[J];发展;2005年12期
19 刘琳;;中日高校新闻教育比较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03期
20 马嘉;;论日本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观[J];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道弘;;在韬奋精神鼓舞下前进——记编辑家戴文葆[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嘉;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瑜;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朱秀霞;我国新闻专业期刊的可持续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丽昭;中英新闻标题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星;建国初期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述评(1949-1957年)[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华东晁永强;新闻学科急需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N];科技日报;2007年
2 尹兴;对当前新闻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温红彦、傅旭;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在清华成立[N];人民日报;2007年
4 记者 王晖军;扬州日报公信力高[N];扬州日报;2008年
5 张举玺;俄罗斯高校的新闻教学理念[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杨晨光;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清周 顾淑霞 通讯员  肖红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创新体系[N];新清华;2007年
8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黄旦;既没“绝望”,也不必“新生”[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见习记者 谭君;准记者们的理想与现实[N];湘声报;2007年
10 贾临清;新闻教育:用社会观观社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