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OH)_2D_3及其受体在川崎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分子学机制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1,25(OH)2D3及受体在Jurkat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1,25(OH)2D3与受体在Jurkat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以及它们所介导的分子学机制。为进一步探讨1,25(OH)2D3对人外周血T细胞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给予不同浓度1,25(OH)2D3干预培养Jurkat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1,25(OH)2D3受体(VDR)的表达以及介导其中的STAT3,ERK ,NF-ΚB,P53等4条信号通路的表达。
结果:1,25(OH)2D3浓度为10-1 mg/ml时为最大无毒剂量。VDR在Jurkat中有表达,但其表达不受1,25(OH)2D3浓度控制。ERK信号通路可以被1,25(OH)2D3抑制,而且浓度越高,作用越大。NF-ΚB在Jurkat细胞中呈持续活化状态,而这一现象与1,25(OH)2D3无关。1,25(OH)2D3可以启动P53通路,而且受其浓度调节。STAT3通路不受1,25(OH)2D3影响。
结论:1,25(OH)2D3对Jurkat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NF-ΚB,P53通路参与介导调控。
第二部分1,25(OH)2D3与受体在川崎病外周血T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1,25(OH)2D3和受体在川崎病外周血T细胞中的作用以及它所介导的分子学机制。
方法:取30例川崎病患儿外周血,60例感染发热患儿和6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分别采用T细胞分离柱分离外周血T细胞,植物血凝素刺激培养。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以及与其相关的有介导作用的STAT3,ERK ,NF-ΚB,P53等4条信号通路的表达。并进一步探索1,25(OH)2D3对以上4条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结果:本实验成功的进行了体外原代培养T细胞。并检测到1,25(OH)2D3对外周血T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为10-3 mg/ml。VDR在川崎病外周血T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感染发热患儿和正常儿童。STAT3只在川崎病外周血T细胞被活化,而且其特异性较强。P53蛋白不表达。在这一过程中,ERK通路被激活,NF-κB途径也被激活。1,25(OH)2D3对P53和ERK通路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体外给予1,25(OH)2D3干预培养时, 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被抑制,P53蛋白被激活。
结论:川崎病外周血T细胞中信号传递通路紊乱:细胞凋亡通路被抑制,增殖通路被过度激活,从而导致T细胞异常活化。
第三部分STAT3信号通路在川崎病发病中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在第二部分实验中发现STAT3只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细胞中被活化,其特异性较强,因此在此部分重点研究川崎病外周血T细胞中STAT3通路特异性活化的原因,以及STAT3-SOCS1在川崎病发病中作用,探索川崎病发病的分子学机制。
方法:利用通用载体T载体构建SOCS1-pMD18T质粒,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SOCS1- pEGFPC1质粒。将含绿色荧光的SOCS1报告基因转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OCS1,STAT3的表达。
结果:成功构建SOCS1-pMD18T质粒和SOCS1- pEGFPC1质粒并成功进行转染。转入细胞的SOCS1报告基因发挥其功能,抑制STAT3表达。
结论: SOCS1基因表达的上调可以使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OCS1-STAT3达到平衡状态,为体内实验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
|
|
|
1 |
胡岳林,黄丽影,朱妙凤;川崎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年01期 |
2 |
董美玲;45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1998年06期 |
3 |
陶玉,徐酉华;川崎病120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1年04期 |
4 |
庄建新,于永慧,韩秀珍,韩波;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
5 |
陈茀,袁亚波,路竑璋,田秋年;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监测[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6 |
李静;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7 |
崔泽敏,吕兴,蔡定邦;川崎病46例临床特点与疗效评估[J];实用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
8 |
赵凤英,蒲凤萍,赵丽萍;川崎病患儿健康教育的实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1期 |
9 |
宋旸;李小青;;川崎病并发胆囊积液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
10 |
魏晓峰;赵菁霞;周燕华;;不完全性川崎病1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
11 |
陈为敏;川崎病的心血管病变及其处理[J];临床儿科杂志;1991年01期 |
12 |
王霁云,张丽华,刘兆昶,隋津燕,张子昆;成人川崎病一例报告[J];天津医药;1994年05期 |
13 |
崔进国,薛春华,赵钢;川崎病胸部X线表现研究(附15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年04期 |
14 |
云霞,唐惠川;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12例[J];海南医学;1995年04期 |
15 |
张梦华,陈珍贵,邱学芬,高玉丽,冉隆瑞,马廉,周太光;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16 |
蔡苗,陈绮莎,刘苏华,林逸仙;血培养阳性的川崎病4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6年01期 |
17 |
康凤英,陈胜钧,刘红梅,吴木兰;川崎病再发1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6年04期 |
18 |
张如玲,王小慧,要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研究;1996年05期 |
19 |
李瑛;川崎病再发1例报告[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1996年01期 |
20 |
于福恩,张虹,杨淑珍;以神经系统损害症状首发的川崎病2例报告[J];中国综合临床;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