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与动物实验
【摘要】:
目的:评价国产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Z)单独和联合运用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小鼠的抗真菌效果,为合理选择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侧脑室注射新型隐球菌菌悬液建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小鼠模型,观察不同处理方式(两性霉素B、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空白对照组)对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并比较各组间脑组织新型隐球菌负荷量(lgcfu/g脑重)差异。
结果:AmB+FCZ组脑组织含菌量较AmB组、FCZ组、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AmB组和FCZ组小鼠脑组织含菌量无显著差异。FCZ组小鼠死亡率明显低于AmB组、AmB+FCZ组和对照组(P0.05), AmB+FCZ组与AmB组小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联合治疗能降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小鼠脑组织隐球菌负荷量,但小鼠死亡率高于氟康唑组。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转归。
方法对1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
结果1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大部分CNM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首诊误诊率为72%,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占69%。单用氟康唑治疗6人,随访观察治愈、好转者3人,死亡3人;两性霉素B(AmB)和氟康唑(FCZ)序贯治疗12人,随访观察治愈、好转者10人,死亡2人。
结论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多种快速检测手段结合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联合用药抗真菌效果较好,脑室引流能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