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型光纤传感器理论建模与设计实现
【摘要】:
光纤传感器以其抗电磁干扰、耐恶劣环境、远程测量、体积小等先天优势从众多传感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传感技术的主攻方向。作为光纤传感领域中的重要一族,光强反射式光纤传感器更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廉、性能可靠、设计灵活等独特优点。本文以非接触式高精度微位移和氢气测量为突破口,在微小型光纤传感器的理论建模、光强补偿技术、微弱信号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样机研制和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首先,根据位移和氢气的不同传感机理,建立了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和微镜式光纤氢气传感器的理论模型,仿真研究了传感器的理论特性,分析了各相关参量对传感器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为改善光纤传感器在微位移和氢气测量中的精度、稳定性、线性范围、探头尺寸等,在分析了影响传感器性能的各种因素和典型光强补偿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式光纤束位移传感器探头和一种耦合器分光型光纤氢气传感器探头,给出了基于理论模型的探头优化设计方法,实验验证了探头的补偿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光纤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线性范围,本文还研究了光强补偿算法。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光纤传感器的光强补偿,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光强补偿方法。针对研发的新型探头,进行了神经网络补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同时实现了光纤传感器的高精度光强补偿和非线性校正。
微弱光电信号处理是光纤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了相关检测理论和锁定放大技术,开发了光纤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处理系统和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实现了性能稳定的光源调制驱动和接收信号的实时高精度解调。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还具有可置换的光纤探头接口和网络接口,并实现了自诊断、自校正等智能功能。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制了光纤位移传感器和光纤氢气传感器样机,给出了相关制作工艺,进行了传感器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样机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
|
|
|
1 |
杨华勇,吕海宝,徐涛,颜树华;RIM型光纤传感器光强补偿方法的分析及实验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1年05期 |
2 |
边一;;光纤传感器稳定增长[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9年05期 |
3 |
王立新;光纤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展望[J];自动化与仪表;1996年06期 |
4 |
EricUdd;光纤智能结构[J];现代计量测试;1997年01期 |
5 |
黄尚廉;潘英俊;陈伟民;;光纤传感技术现状及其在机械量测试中的应用[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1987年04期 |
6 |
赵新林;光纤安全垫[J];光学技术;1988年05期 |
7 |
黄文玲,卢文全;国外工业用光纤传感器市场状况[J];光通信技术;1991年04期 |
8 |
郑绳楦;;一种用于测量声发的全光纤传感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1992年02期 |
9 |
邹自立,蒋芬良,冯泰钧,闭阗;光纤传感器的标定曲线拟合与误差分析[J];光通信技术;1994年01期 |
10 |
;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研讨会[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6年11期 |
11 |
吕海宝,楚兴春,黄锐;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宇航计测技术;1998年02期 |
12 |
郑宏军,黎昕,杨恒新;两种典型的光纤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传感技术学报;2001年04期 |
13 |
李川,吴晟,邹金彗,黄才文,李俊;光纤传感器的复用与数据融合[J];信息技术;2003年11期 |
14 |
崔善子,于涌涛,罗靖,逢坂,彦;高压釜成型过程中弯曲力矩对EFPI光纤传感器测试性能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6期 |
15 |
崔莹;常海滨;;光纤传感器在个体防护装备上的应用进展[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8年05期 |
16 |
林;;重庆成功研制出国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J];化学分析计量;2008年05期 |
17 |
高希才;光纤传感器中的光调制技术[J];压电与声光;1986年03期 |
18 |
曾光晰
,刘艺
,程希望;光纤传感器技术[J];光子学报;1986年01期 |
19 |
郑润魁;光纤传感器[J];光学技术;1986年06期 |
20 |
K.Spenner;王尚铎;;光纤传感器第三届国际会议[J];激光与红外;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