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大气传输的信道及性能研究
【摘要】:
空间光通信是以激光为载波,以大气空间为传输信道的通信方式,是卫星-卫星和卫星-大地未来通信的主要手段,是数字大容量、宽带卫星通信的最佳解决方案,是未来量子通信时代天地一体化通信的唯一通信手段。由于大气信道是一个时变信道,激光在大气信道中传输时会产生闪烁、弯曲、漂移、扩展、畸变及光能量损失等现象,在空间光通信过程中影响通信质量,降低通信的可靠性。因此研究大气的信道模型,如何提高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的可靠性,这是空间光通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基于Feynman路径积分理论,证明了在强湍流大气中光强度服从Γ分布的信道模型。两个统计独立的指数分布的光束叠加满足负指数分布,多个统计独立的负指数分布的光束叠加则满足Γ分布,又由多个统计独立的Γ分布的光束叠加则仍然满足Γ分布,在理论上解释了激光大气传输信道Γ分布的原理,并得到实验数据的证实。
2、对空间-时间分集技术提高空间光通信的性能作了理论分析。以Γ分布的信道模型为依据,对空间-时间分集技术改善空间光通信的性能作了理论分析,给出空间-时间分集技术的等效性的结论,并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相符。从而在设计空间光通信系统时,对空间-时间分集技术灵活运用提供指导。
3、在选择分集技术与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基础上,提出空间光通信SD-LMS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在LMS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分集的方法得到“期望信号”,从而使SD-LMS输出信号信噪比随着分集输入信号分支路数增加而提高,输出信号畸变与单路输出信号相同。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另一方面改善输出信号的畸变,从而提高LMS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的性能。
4、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对中国城市空间光通信的可用性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中国发展空间光通信的策略。选取194个城市三年天气数据资料作为样点,给出空间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模型的基础上,计算空间光通信系统在194个城市的可用度,根据各个城市可用度的统计数据,将中国城市分为三类:推荐使用、可使用和不推荐使用空间光通信系统。提出中国要发展空间光通信技术,建立起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推荐合适城市作为建立地面基站的建议。
本文提出信道模型及提高空间光通信的性能的技术和方法,通过理论和实验的证明是有效的,对空间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
1 |
向劲松;陈彦;胡渝;;大气湍流对空间光耦合至单模光纤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3期 |
2 |
;光通信 其他[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1期 |
3 |
关秀丽;;液晶光束控制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
4 |
荣健,朱彬,钟晓春;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与展望[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5 |
张文涛,朱保华;空间光通信APT技术中CCD多次采样的分析与研究[J];应用光学;2004年06期 |
6 |
胡渝,刘华;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7 |
谭立英,马晶,韩琦琦,林维秋;空间光通信中基本振动对误码率的影响分析[J];光学技术;1999年06期 |
8 |
陈建文,姚亚峰,刘自力,黄载禄;空间光通信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光电工程;2004年09期 |
9 |
彭仁军,吴健;多模光纤产生用于大气光通信的部分相干光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6期 |
10 |
黄海波;艾勇;左韬;章勇勤;;自由空间光通信精跟踪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J];光电子.激光;2010年03期 |
11 |
黎明;黄勇;艾勇;;空间光通信中精跟踪控制器的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年02期 |
12 |
鲁学军,汤俊雄;新型两路空间光通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1996年01期 |
13 |
刘长城,柯熙政;空间光通信中PSD光斑的位置特性仿真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4年06期 |
14 |
郭一博;;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简介[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
15 |
葛林,邱昆,阳树棕;采用EDFA的空间光通信系统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6 |
陈桂芬,尹福昌;光放大器在空间激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2年S3期 |
17 |
詹玉书,黄文虎,聂文强,冯威,余少强;空间光通信的激光发射和接收技术及模拟实验[J];半导体光电;1999年04期 |
18 |
蒋丽娟,朱道伟;近地实用激光大气通信系统设计[J];光通信技术;2000年03期 |
19 |
倪飞,邓兴成,李贤;空间光通信ATP系统中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J];激光杂志;2000年04期 |
20 |
李晓峰,邓科,张永健,胡渝;基于空间域的空间光通信系统接收信标光斑图像平滑处理[J];激光杂志;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