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激励的无损及裂纹梁系统的力电特性研究
【摘要】:
结构中裂纹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扩展,对结构安全性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利用主动式压电传感器的力电转换特性,将其集成在结构中,可以进行结构在线健康监测。然而,结构中的裂纹对压电传感器的电阻抗的影响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开展压电单元激励的完整或含裂纹结构的力电特性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采用解析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压电单元与无损梁或裂纹梁的相互作用,分析梁系统的力电特性。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在阻抗法和等效电路法的基础上,提出有限阻抗单元法,将其应用于梁形压电智能结构的解析分析。用本文方法计算智能梁的动态响应,并将计算结果与用阻抗法得到的结果或有限元结果比较,表明了本文方法可以有效描述压电片和压电柱激励的直梁系统的力电动态特性,拓展了阻抗法和等效电路法的应用范围。
(2)基于有限阻抗单元法和裂纹的等效弹簧模型,导出了压电激励的含裂纹的梁系统的压电阻抗函数,并据此分析了裂纹及其他参数对系统电阻抗的影响。然后,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裂纹深度、不同裂纹位置以及不同的裂纹形式等对梁系统的电阻抗的影响规律。分析与实验结果均表明:对于单边或双边对称裂纹,当裂纹位于梁的某阶位移模态节点上时,尽管裂纹深度不断增加,这阶模态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而其他阶数的模态的频率会逐渐减小;当裂纹位于梁的某阶位移模态反节点上时,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比较于前后相邻的两个模态的频率,此阶模态的频率明显减少。以上研究为利用主动式压电传感器进行直梁结构损伤监测提供了理论参考。
(3)基于小曲率曲梁理论和等效单层方式,建立了压电层对称布置的夹层圆形曲梁的动态控制方程,得到了代表夹层梁动态特性的7×7等效阻抗矩阵。将智能直梁中的有限阻抗单元法拓展到智能曲梁中,用有限个夹层梁阻抗单元和弹性梁阻抗单元来分析压电驱动的圆形曲梁或圆环的动态力电特性。用本文方法计算圆形曲梁或圆环智能结构的动态响应,并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或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了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对称压电单元驱动的圆形曲梁或圆环的动态特性。比较于早期的两种解析方法-阻抗法和静态模型,此方法不仅可以考虑压电单元惯性、刚度和曲率,而且可以分析多种智能曲梁结构。
(4)针对压电片的单面非对称和双面对称两种布置方式,提出用于分析压电单元激励的圆形曲梁的静态响应的解析方法。首先建立了相应的压电夹层梁的静态控制方程,然后导出夹层悬臂梁和带分布式压电单元的节式悬臂梁径向位移响应的解析表达式。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出的智能梁的移移响应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表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合理性和导出的解析表达式的正确性。以圆形曲梁静态响应分析为基础,进一步进行了参数研究和位移控制研究。对压电单元相关参数的研究显示:对于节式悬臂梁,自由端径向位移响应与梁长所对应的圆心角和标识激励器位置的圆心角密切相关。梁的圆心角的临界值仅取决于给定的激励器的圆心角大小。对悬臂式夹层梁位移控制研究表明:当控制悬臂夹层梁的自由端径向位移响应为零时,随着集中力载荷的位置变化和梁长的变化,最优控制电压将出现峰值和反号。以上研究为智能曲结构设计和控制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5)基于压电驱动的圆形曲梁的动态分析,导出了压电激励的含裂纹的曲梁系统的电阻抗函数,并据此分析了不同裂纹深度以及不同裂纹位置对系统电阻抗的影响,得到与前述含裂纹直梁基本一致的规律。以上研究为利用主动式压电传感器进行曲梁结构损伤监测提供了的理论参考。
|
|
|
|
1 |
唐小兵,陈定方,沈成武;结构裂纹位置识别的模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2 |
李海涛;陈建云;王志华;;基于小波变换的圆柱壳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3 |
肖勇刚,傅衣铭,查旭东;考虑地基耦合效应含裂纹中厚矩形板的非线性振动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5年08期 |
4 |
陈建云;王志华;张伟伟;马宏伟;;小波分析在圆柱壳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03期 |
5 |
郑艳平;朱厚军;;裂纹轴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8年05期 |
6 |
吴国荣;戎瑞亚;刘俊梅;;一种简便的含裂纹梁的有限元模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7 |
王松平,唐小兵,沈成武;空间框架结构裂纹位置识别的模态应变能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8 |
胡浩;傅衣铭;;含表面贯通裂纹粘弹性板的线性自由振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9 |
张卡德;黄致建;郝艳华;蒋万标;;汽车车轮轮辐疲劳裂纹位置预估[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10 |
钱管良,顾松年,姜节胜;板裂纹位置的确定[J];应用力学学报;1992年01期 |
11 |
唐小兵,沈成武,付军;梁裂纹位置识别的模态能量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1年03期 |
12 |
苏更林;;“蚕宝宝”的发电传奇[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0年09期 |
13 |
;K_Ⅰ,K_Ⅱ复合型三点弯曲试件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J];力学学报;1976年03期 |
14 |
黄蔚,吴代华;识别悬臂梁上的裂纹位置及大小[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5 |
胡家顺;孙文勇;周晶;;含圆周非贯穿裂纹悬臂管道的振动分析与裂纹识别[J];振动与冲击;2011年05期 |
16 |
钱管良,顾松年;应变模态在含裂纹悬臂板裂纹检测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1992年05期 |
17 |
陈梦成,汤任基;裂纹梁的动力特性与裂纹位置识别[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9期 |
18 |
王志华;程载斌;马宏伟;;不确定边界条件下悬臂梁裂纹参数识别方法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
19 |
张伟伟;王志华;马宏伟;;基于小波分析的悬臂梁裂纹参数识别方法研究[J];机械强度;2007年02期 |
20 |
王建军;江跃君;杨志舜;;关于线弹簧模型的讨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