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

牛慧娟  
【摘要】: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觉醒和进化都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人的主体性发展既是自然过程,受到各种自然规律的制约,也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受到教育过程和各种教育规律的制约,教育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但是教育必须以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个体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的发展的确表现为一种节奏或阶段,人的发展尤如一张由千丝万缕的线织成的网络,而缕缕网线并非都以相同的延伸长度联接到一起,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认为的“这种节奏包含一种交织在一起的若干循环周期,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小旋涡,又受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的控制。此外,这种节奏显示出某些可确定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合理的。”因此,每个阶段的教育要适应学生在这个发展节奏中已经达到的水平。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主体性的萌生和初期发展阶段,中小学教育的责任更多地是对学生进行教化和引导;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转折期,由自我的主体性向自觉、自由主体性发展的过渡,大学教育的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化、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到了成人阶段,人的主体性逐渐成熟,并向着自觉、自由的方向发展,成人阶段的学习和教育主要体现为自我指导和自我教育。 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过程和阶段,它与中小学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即专业性和学术性,也就是传授高深的知识和探究知识,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适切性。那么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这既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也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大学生的发展明显地具有二重性,从生理上来讲,大学生已日渐成熟,“成人感”出现,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从心理上来看,他们还远未成熟,还处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处于个体社会化的末期,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逐渐摆脱受教育状态,走向自我教育,从而使主体性获得自由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就表现为自我教育和个体社会化。大学教育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并不总是呈现出一致性,大学教育也可能会阻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层面上,大学理念和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经典大学理念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工具主义”、“理性主义”等大学理念可能带来大学生发展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倾向;二是制度层面上,大学、政府和市场三者的关系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三者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尤其是在中国,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仍然比较大,大学缺乏相应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这成为阻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制度因素。 主体性本身是一个关系范畴,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一定的关系中反思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大学生要超越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占有式”的主体性发展,向生存意义的主体性发展;二是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模式要由讲解传授向参与性教学进行转变,师生关系也要由教师权威走向共同探究;三是虚拟实践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我们既要认识到虚拟实践对主体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避免虚拟实践带来的主体性困境,尤其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网络中的独立人格;四是权力分配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权力的缺失并不利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学生权力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教育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达到自我教育和完成个体社会化,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变革。确立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观念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机制,为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观念、制度和机制环境。除此之外,还必须构建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优良的学风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大学生真正地主动学、勤于学、乐于学和志于学,变“要我学”到“我要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大学教育环境的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的自我投入、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必须在学生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提升,因此,大学生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参与是其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游佳清;谈角色扮演法在大学生发展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4期
2 贾书堂;;技校思想品德教学应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J];才智;2010年18期
3 莫碧珍;罗春潮;;发展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8年Z6期
4 陈进卫;浅谈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胡弼成;;个体发展指向:大学课程体系的本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6期
6 李燕;;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教研);2010年05期
7 董雪梅;;德育教育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8 谷正杰;莫媛;;广西大学生情感教育方式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9 王凤华;;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0期
10 高仁丽;;改革班级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2007年03期
11 史红;;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吉林教育;2008年05期
12 赵丽;;在德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3 黄新苹;王武朝;;浅谈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吉林教育;2011年01期
14 彭文晓;;论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7年03期
15 魏立言;主体参与是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关于教学中主体参与的理论思考之一[J];河南教育;1998年01期
16 李利;;大学理念与自我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7 陈定平;;学校德育应突显学生的主体性[J];今日教育;2008年Z1期
18 陈亚;;试论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9年36期
19 顾婷;;在职业学校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8期
20 刘丽萍;关于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的整体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方昱;;钱穆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郭云凤;;阿什比的技术人文主义大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韩洪岩;;试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吴善枢;;再谈退休职工自我教育[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5 杜娟;;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自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其敏;;大陆大学教育色彩教学概况研究初探[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沙钝;王爱民;;加强循环经济教育 树立科学发展观——高等院校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思考[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杜小红;;浅谈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尤扬;李季;;高中阶段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转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丁玲;;价值观与心理平衡[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慧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超民;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苗春霞;基于和谐理念的大学生生命质量及其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陈飞虎;大学教育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猛;情绪自我教育与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常建勇;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波;论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健;大学生自我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2年
5 黄航;从教育哲学谈学校思想教育内容实效性的提高[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程振红;生涯教育视野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晓敏;高校精神成人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姚丹;大学生自主性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9 滕海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10 陈光军;论研究生道德建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 ;大学教育不能沦为“考证教育”[N];工人日报;2003年
2 陈蓉;非大学教育赢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谷鹏飞;文学沃土,作家摇篮[N];文艺报;2009年
4 张秋菊;“90后”大学生在勇于担当中成熟[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捷 朱新法;大学教育也要讲效益[N];新华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程武;曾云:非大学教育点亮后高考时代[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7 陈诗闻 王德民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化学院;学者校长 众望所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通讯员 张瑾;“顶天”“立地” 大学理当“千人千面”[N];联合时报;2007年
9 罗志田 历史学教授;说而不思则罔[N];南方周末;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东;文化建设:大学教育的悠远旋律[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