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不平衡及非线性条件下三相四线UPQC的控制策略研究

谭智力  
【摘要】: 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是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调节装置。它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实现畸变波形的补偿、动态电压恢复,实现用户灵活供电,属于用户电力技术(Cuspow)重要内容之一。它改变了电能质量控制中传统电压或电流波形分别补偿方法,整体适应系统电流和电压的补偿要求,实现多种补偿功能,具有较远的发展前景和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针对三相四线制的UPQC系统,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析了三相四线UPQC的拓扑结构,介绍了在电源电压或负载电流出现不平衡或畸变时,三相四线UPQC的工作原理、功能以及达到的补偿效果;分析了三相四线UPQC的功率特性,推导出UPQC的有功与无功表达式,得到了潮流分布图。为获得控制方程的线性化模型,详细推导出其三相静止坐标下和d-q-0坐标中的低频模型以及d-q-0坐标中的小信号模型,获得了各电量的线性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直流侧电压与电源有功电流的线性关系,推导出了相关表达式,为后续章节的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了在电源电压、负载电流出现不平衡和畸变时,补偿分量的提取方法。补偿分量的正确提取是实现UPQC补偿功能的前提条件。详细讨论了本文采用的两种方法。其一是基于同步坐标变换的补偿分量检测方法,即d-q-0坐标中的补偿信号的检测方法。分析了基于此种坐标变换的常规补偿分量提取方法在系统电压不平衡及畸变时,不能准确检测补偿信号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常规锁相环来获得变换中需要的相角的新方法,给出了经过改进的,适合电源电压不平衡及畸变时,d-q-0坐标中的补偿信号的实际提取方法。其二是基于改进p-q-r理论的补偿分量实际检测方法。p-q-r理论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坐标变换理论,但其变换复杂,现有的资料中大多用于补偿分量的检测而无法在p-q-r轴上实现控制。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进行推广及改进,减小了其变换的复杂性,使其能够用于实际的控制策略中,实现在p-q-r轴上的独立控制,提出了基于这一改进理论的p-q-r理论补偿分量的实际提取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两种补偿分量的实际提取方法能够准确的提取补偿分量。 系统地分析了串并联补偿器协调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常见的两种控制策略为例,介绍了串并联补偿器在功能上的分工协作;接着分析了串并联补偿器由于外部电气联系造成的相互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影响的基本措施,仿真结果证明,采用这种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减少稳态误差。接着分析了在电源电压、负载电流不平衡、畸变时引起直流侧电压波动,进而造成串并联补偿器各自逆变器工作时相互影响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当电源电压或负载电流不平衡时,直流侧两个电容端电压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在直流电压波动时,实现与直流侧电压稳定时输出电压等效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对调制波乘以调节系数,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冲量相等的原理,通过调整单个开关周期的开通时间来消除直流侧电压波动的影响。 讨论了d-q-0坐标下的三相四线UPQC的间接控制策略。首先介绍了间接控制策略的原理,提出了一种直流侧电压调节器的设计新方法;分析了常规串联补偿的电压控制方案以及并联补偿的电流控制方案的局限性;为消除串并联侧存在相互影响,对串联补偿器,提出了一种带电压前馈的双闭环控制方案,对并联补偿器,提出了一种带状态解耦及负载电压(扰动量)前馈的控制方案。分析了当电源电压或负载电流不平衡或畸变时,在d、q、0轴上采用常规的直流PI调节器的控制方案无法消除稳态误差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这种情况下的控制精度,实现零稳态误差控制,本文借助静止坐标下交流信号的零稳态误差调节器的原理,首次提出了交流等效PI调节器的概念,分析了其实现零稳态误差控制的原理,探讨了将其用于系统电压、负载电流不平衡及畸变时的串、并联补偿器的新型控制策略。最后给出了在各种电源电压、各种负载情况下的各种电压、电流仿真和实验波形。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的控制策略有效地实现了UPQC的补偿功能。 详细讨论了在p-q-r坐标下的三相四线UPQC的直接控制策略。首先介绍了直接控制策略的原理,分别推导出在p、q、r轴上的串、并联补偿器的电流和电压的控制方程,详细分析了调节器参数的选取方法;针对电源电压或负载电流不平衡或畸变情况,为了消除直流侧电压波动的影响,在控制策略中加入直流电压调节系数,为消除并联补偿器对串联侧的影响,串联侧控制策略中加入了串联补偿电压(扰动)的前馈控制。为消除串联补偿器对并联侧的影响,并联侧控制策略中引入负载电流前馈控制;另外,为实现零稳态误差控制,对并联补偿器的电流环和电压环加入等效交流PI调节器,给出了详细的串、并联补偿器控制系统的框图,分析了在电源电压、负载单独或同时变化时,实际电源电流和负载电压的动态响应特性,最后给出了在各种电源电压、各种负载情况下的各种电压、电流仿真和实验波形。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控制策略,UPQC能保证输出电压、输入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小于5%,输入功率因数接近于1,同时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源敏;周洁清;;地形均衡垂线偏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1992年01期
2 范华秀;陈晓霞;;矩形管道多声路超声波测流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J];水电能源科学;1993年02期
3 刘志妩;贺斌英;汪力;;晶闸管电流型逆变器换流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及其数字仿真[J];电气传动;1994年01期
4 周军;黄德明;徐秋明;杨荣泉;陈海军;;冬小麦水肥增产耦合效应模型研究[J];北京水务;1994年05期
5 丁必荣,李德宝,阮五洲;基于LINGO7.0算法的机械优化设计[J];现代机械;2005年05期
6 吴超,王文,岑少起,陈晓阳;三维油膜动特性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5年10期
7 郭秀云;李惠琴;梁建明;朱春华;;机电系统建模方法综述[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12期
8 杨永恒;仵彦卿;丁卫华;;李家河水库与李家河隧道的水力联系研究分析[J];西北水力发电;2006年01期
9 叶春生;侯志军;李泽刚;;黄河口泥沙通量研究中时空分段的理论思考[J];人民黄河;2006年07期
10 刘霄;熊耀湘;;土壤溶质运移研究现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06期
11 李军;高远;孙淑凤;王鼎;王立;;非标准工况下空分设备增产氩的研究与实践[J];深冷技术;2006年03期
12 沈海清;季荣耀;左利钦;;东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J];水运工程;2006年07期
13 周波;刘玉君;纪卓尚;邓燕萍;;应用梁理论建立鞍型板自重成型的数学模型[J];船海工程;2006年03期
14 李健;;天然气管网系统动态模拟与优化输配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4期
15 冯霄红;安月明;温治;郝小红;;考虑冷却水管对钢坯传热影响的步进梁式连续加热炉数学模型[J];工业加热;2006年04期
16 周康;同小军;刘文斌;;资源管理决策问题的灵敏度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8期
17 王敏;姜任秋;;舰用增压锅炉动态特性仿真分析[J];机电设备;2006年03期
18 梁永;;高速铁路测量建立独立坐标系的数学模型[J];铁道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19 董志荣;;被动声呐浮标目标运动分析数学模型[J];电光与控制;2006年06期
20 侯丽;刘琦;;基于SVPWM控制的UPFC暂态数学模型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利;芮丰;罗庆吉;胡军;王宝松;;20MN液压支架试验台同步升降控制系统建模研究[A];煤矿安全、高效、洁净开采——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清海;孙蓓;;废旧橡胶微粒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3 于绍华;刘强;杨林娜;高怀保;;关于绳系卫星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李洪心;;财政经济模型微机系统设计与应用[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郭音;郭亚军;左斌;;人才预测系统的软件开发与应用[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党耀国;刘思峰;叶耀军;;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模型[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李孟国;;工程潮流数值模拟中局部模型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8 张玉东;董丽君;;铁道机车车辆液压减振器系统仿真研究[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文博;曹勇;叶晓宁;;宽度模型参数优化及宽展自学习方式的改进[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4卷)[C];2005年
10 龚平;周治兰;王昌富;;逐步回归分析在男性不育症精子动态参数中的应用探讨[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细秀;开关电器触头材料喷溅侵蚀模型研究及其试验[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赵桂连;水电站水机电联合过渡过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蒋海洋;分子筛膜的制备和新型分子筛膜反应器[D];天津大学;2004年
4 谢红;五杆五环并联运动机床开发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万玉芹;静电纺丝过程行为及振动静电纺丝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6 白义奎;日光温室燃池—地中热交换系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7年
7 李孜军;硫化矿石自燃机理及其预防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刘凯;弧齿锥齿轮数控铣齿机运动分析及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田利伟;室内环境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王茂励;超空泡航行体的数学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金阳;风力送丝组合控制研究[D];南华大学;2005年
2 王琼娥;双螺杆真空泵转子型线设计与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马坤霞;FTSC薄板坯连铸夹杂物行为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4 冯玉蓉;模拟退火算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任礼英;一种新型自动离合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张雨英;旋叶式压缩机的数值模拟与工作过程仿真[D];重庆大学;2005年
7 刘辉;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开关电源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8 刘小莹;可转位浅孔钻钻削力数值仿真及参数优化[D];西华大学;2005年
9 段光磊;荆江石首段码头建设对行洪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陈丽娜;基于遗传算法的试题库组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海成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韩洪宇;“数学模型”在投机交易中的应用[N];期货日报;2007年
2 刘春;首钢矿业公司大力推进数学建模活动[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3 John Kay 朱冠华;风险能用数学模型确定吗?[N];期货日报;2006年
4 齐瑞普;“数模”趟出数字管理路[N];首都建设报;2008年
5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数学模型的驱动器[N];东方早报;2007年
6 ;数学系毕业生成职场新宠[N];市场报;2006年
7 兴化市荻垛镇中心小学 孙云峰;给数学注入“源头活水”[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8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德磊;清醒认识经济学现状[N];解放日报;2009年
9 记者 童云 通讯员 徐仁本;宝钢热轧厂开发数模优化轧制生产[N];中国冶金报;2007年
10 王小龙;美开发出交通拥堵数学模型[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