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余军华  
【摘要】: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中国采取了东部优先发展的战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这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但是,中国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也带来了相当多弊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目前对区域差距的变化方向、程度和效应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事实已经证明,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以省份为单元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中,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多种方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90年代以前一直在缩小,90年代之后迅速扩大,进入21世纪后扩大速度有所减缓。从对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的三大地带分析结果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经济差异一直在逐渐拉大,地带内的差距一直在缩小。地带间的差异对全国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地带内差异更为显著,其中,东部省际经济差异表现突出。按产业对人均GDP进行基尼系数的分解,发现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一直起着扩大差异的作用,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则是起着降低总体不平衡程度的作用。 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以陈秀山的分析框架为基础,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扩大差距的原因。在生产要素方面,东部地区商品经济意识强,在地理上靠近沿海,有着便利的运输优势,吸引内资和外资能力均较强。而且资本在使用上风险小,回报率较其它地区高,因此充足的资本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另外,东部地区工资高、待遇好,内地劳动力也被吸引到沿海地区,使得中西部地区缺乏技术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发展中处于落后。由于资本和劳动力的优势,东部制造发达,引进和吸收技术的能力比内地强,技术创新的步伐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要素的优势就使得东部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产业结构方面,东部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在地理区位方面,东部毗邻沿海,享有对外开放的优势和廉价的运输成本,而且东部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居住,这也是造成差距扩大的原因。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东部地区商品意识强,市场化进程比较快,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多,而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思想保守封闭,享受的优惠政策少,这是拉大差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长期以来被忽视,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Johansen协整检验和葛兰杰因果检验等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人口、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分析中,对人口变量分解为人口数量和质量,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人口质量对经济发达省份经济增长贡献越大,人口数量对人口大省经济增长阻碍作用越明显。葛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少数省份外,经济增长普遍表现为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而人口质量则促进了经济增长。通过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结论得知,城市化水平对全国和东部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城市化本身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保持经济发展势头的一个重要保证。 文章最后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导向和对落后地区扶持、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质、以增长极带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旸;陶向伟;刘旗;;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蒋辉;黄祥芳;;湖南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研究论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3 付晓东;;循环经济的空间依托:区域经济[J];学习与实践;2007年11期
4 何剑;;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11期
5 卢中辉;郑林;胡建权;;交易效率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01期
6 尹生强;郑琨;;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8期
7 娜娜;杨蕊;;关于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9期
8 徐合雷;;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与分解[J];新疆农垦经济;2009年12期
9 常瑞敏;成文浩;;山西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分解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永实;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11 高志刚;20年来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年03期
12 黄德春,许长新;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4期
13 汪增洋;;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14 帅军;;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构成分析——以江西为例[J];职业圈;2007年06期
15 胡俊;张宜红;朱建军;;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6 赵小芳;耿建忠;鲁奇;李保田;;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8期
17 何剑;;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J];统计教育;2008年10期
18 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1期
19 刘清春;王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20 郝俊卿;;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研究——以延安市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文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斌;;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3 刘文旭;;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理论[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刘文新;;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雪琳;郑林;章青果;;江西省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6 贾春蓉;;基于区域经济单元上的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权晓燕;代燕;潘瑛;齐妙青;;新疆县域城乡一体化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杜瑜;徐建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R/S分析——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3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武春光;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黄雪琴;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俊梅;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9年
9 孙可奇;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田鹤城;经济发展与犯罪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娜;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胡志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辉鑫;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文旭;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D];云南大学;2010年
5 饶明成;四川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6 张林;广西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贺贝加;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刘晓园;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红娜;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俐谋;直辖以来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张可;关于民工荒问题的若干思考[N];黄冈日报;2010年
2 吴信训;给西部传媒更多优惠政策[N];西部时报;2004年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关注问题[N];证券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 张远荣;吴民豪委员:对新一轮经济腾飞充满信心[N];贵州政协报;2009年
5 蔡敏;创业文化 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N];中国企业报;2003年
6 蔡敏;创业文化 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N];中国企业报;2003年
7 于光云;注意经营中的不良倾向[N];金融时报;2002年
8 《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与财力差距状况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合理控制城市内部区域差距[N];经济参考报;2003年
9 王子先;正确发挥外贸在宏观经济中的积极作用[N];国际商报;2008年
10 任永峰;以创新机制促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