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细菌耐药性的分布与控制策略研究

郑明节  
【摘要】: 目的: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方法: 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非接触性研究方法、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和利益集团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搜集的资料包括:(1)国内外细菌耐药研究的文献资料;(2)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网2001~2005年三级甲等医院的耐药监测资料;(3)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网北京、天津、广东、广西、辽宁、四川、湖北、浙江8省(市)2001~2005年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的耐药数据。 结果与结论: 1、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理论研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除了受细菌和药物自身的特点影响外,人类的活动也能改变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速度;有关细菌耐药控制的政策包括推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合理用药政策、药品分类管理等;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存在覆盖面不广、监测力度不够、缺乏交流与协作、监测结果对临床反馈不够、耐药监测与临床用药存在脱节等问题。 2、通过比较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01~2005年三级医院的监测数据,发现G-杆菌占主要地位,尤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最为常见。横向来看,各年临床分离菌种的排序位置变动不大。 3、以大肠埃希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耐药性的“三间”分布研究:(1)时间分布:2001~2005年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不同,耐药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钠等,平均每年增加20个百分点;对细菌耐药率发展速度大于1的抗菌药进行预测,发现2010年时,头孢噻肟、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将达到100%。(2)空间分布:细菌耐药性呈现一定的地区差异,北京、广西与四川较为接近,耐药情况较好,广东、辽宁与天津较为接近,浙江情况最为严重;沿海城市耐药率与内陆城市耐药情况不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都是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哌拉西林是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孢噻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抗菌药间分布:细菌在抗菌药间的分布不同,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率比较低。 4、对细菌耐药控制策略进行相对稳定利益集团分析,发现应加强开发、协调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等利益集团,加强对医疗机构位的规范和管理,加强农业部门、医务人员和有关企业的监管,加强对耐药监测机构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对该策略进行相对变动利益集团分析,对于政府应加强维持、提高其作用,农业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关企业应加强管理和管制,卫生行政部门、药监部门、耐药监测机构和患者应加强协作和教育。策略的16条措施中,优先措施包括:以微生物学检验结果为依据选用抗菌药、组建或确定国家级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建立和开展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鼓励开发新的药物与疫苗等。 5、指出研究者在考察细菌对抗菌素的耐药性或敏感性时,发现应该注意研究的年代、国家或地区、抗菌药的种类和使用情况,这样比较的结果才有实际意义。 6、有关细菌耐药水平与抗菌药的使用量之间的宏观量化关系、细菌耐药水平与抗菌药不合理使用之间的因果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议: 1、政府应对细菌耐药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承担起遏制细菌耐药的责任。具体包括:(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药品合理使用和监督管理;(2)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3)尽快建立一个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领导的、统一的、权威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由国家投入经费,对全国监测机构、医院进行组织协调;(4)加强对有关行政部门的引导和协调作用。(5)采取措施鼓励疫苗和新抗菌药的开发。 2、医疗机构和医生切实履行合理使用抗菌药。具体包括:(1)医院制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南和处方集;(2)建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加强医院内的管理措施,建立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保障体系;(3)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对临床抗菌药使用的反馈,用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指导抗菌药的使用;(4)提高病原菌诊断水平,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5)医生应肩负治疗患者的医学责任和尽可能维持细菌对抗菌药敏感性的社会责任。 3、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各阶层对细菌耐药问题和合理用药的认知率。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研究: 创新点:1.本论文首次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了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提出研究者在考察细菌耐药 性时,应注意研究的时间、地区、抗菌药的种类和使用情况。2.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提出优先控制策略。提出应对细菌耐药这个全球危机不仅要从在微观上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和研制新的抗药药物,更重要的是,在宏观上加强对抗菌药使用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具体措施落实在医疗机构和医生。 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研究:有关细菌耐药水平与抗菌药的使用量之间的宏观量化关系、细菌耐药水平与抗菌药不合理使用之间的因果关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叶贺佳,叶万树,黄东璋;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及其控制对策[J];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10期
2 张永信;延缓细菌耐药的对策[J];上海医药;2003年03期
3 本刊编辑部;;可怕的并不是细菌……[J];中国处方药;2006年09期
4 张和;张新宇;安文林;童贻刚;;工程化噬菌体在解决细菌耐受性问题中的应用策略[J];集成技术;2021年04期
5 周林;;什么叫痰的细菌培养[J];保健文汇;2019年10期
6 顾进华;安肖;徐士新;于丽娜;张秀英;马苏;娄瑞涵;;中美欧兽用抗菌药与细菌耐药性管理政策对比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21年06期
7 ;可自我清洁的塑料薄膜能驱逐细菌[J];绿色包装;2020年01期
8 张田勘;让细菌无毒[J];科学大众;2002年02期
9 李潮韦;余文华;陈之善;林璟;;抗菌抗细菌黏附材料表面构筑方法的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22年08期
10 ;细菌还能这么用?[J];陕西档案;2021年03期
11 邹雨婷;;《消灭细菌》(儿童画)[J];影剧新作;2020年01期
12 毛德凤;;“细菌”一节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06年09期
13 刘炯焕;;细菌性应急检验实效性提高的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年03期
14 张抒杨;胡征;陶冶;杨波;王毅;孔萌萌;宫春杰;;耐冷细菌适应低温机制研究进展及应用[J];山东化工;2017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童毅宇;符红芬;;《可爱的细菌》[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C];2019年
2 王翠娥;曹军田;李豫川;徐在海;;细菌L型的电镜观察[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李素敏;;尿中L型细菌的分离及临床意义[A];肢体伤残康复与护理学术论文集[C];1995年
4 杨瑞馥;郭兆彪;林万明;周方;高树德;王津;汪晓辉;张敏丽;宋亚军;;细菌鉴定和检测技术的研究[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5 蒋德明;Chiaki Kato;周秀文;Takako Sato;刘红;吴志红;李越中;;海底沉积物中粘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钟桥石;杭亚平;刘衍伶;丁慧;俞凤;陈艳慧;胡龙华;;谷氨酸和肽聚糖在促进细菌间纳米管形成中作用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7 徐英春;;迎战细菌耐药我们应该怎么办?[A];北京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师资培训班教材[C];2005年
8 陶天申;岳莹玉;;浅谈专利菌种和细菌名称[A];武汉大学2005海峡两岸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会议报告汇编[C];2005年
9 朱明利;花扣珍;;纳米细菌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杨沫江;;1940年日军对浙江细菌攻击方式初探[A];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1 周秀文;杨俊娇;李越中;;自然环境中粘细菌的生存策略分析[A];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2 田德英;;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3 刘冰花;李晓红;李红霞;熊世娟;卞国宁;胡美琴;余蓉;;粘细菌分离纯化的改进方法及其抗菌活性初探[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4 徐英春;;挑战细菌耐药 提高诊治水平[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5 蒋德明;吴志红;李越中;;土壤中活动的粘细菌[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6 钱爱东;李影;;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7 黄正蔚;;密度感应——细菌的信息传递或代谢障碍[A];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18 周红;郑江;罗平;鲁永玲;;氯喹防治细菌DNA介导SIRS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9 郑波;;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A];第四届临床药学实践案例分析与合理用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0 刘秀梅;;遏制细菌耐药控制医院感染[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四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韦婷;具有可控杀菌-释放细菌功能的智能抗菌表面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9年
2 李曙光;粘细菌的环境分布、季节演替及其相互作用[D];山东大学;2014年
3 戚萌;聚合物表面上细菌的三维动态粘附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
4 吴华勇;土壤活性颗粒对细菌吸附及活性影响的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轶男;细菌界面作用过程的微观解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6 蒋德明;土壤及海底沉积物中可培养与未可培养粘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大红;粘细菌Stigmatella WXNXJ-B产生新型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李宇;普外科胆道手术细菌感染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调查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春玲;鼎湖山粘细菌与噬几丁质属细菌资源多样性与捕食机制[D];华南农业大学;2019年
10 孙红启;铁载体和铁离子对细菌生长过程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11 陆文强;类球红细菌中辅酶Q_(10)的代谢工程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12 吴兰;鄱阳湖水体细菌物种多样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13 许鑫;细菌觅食优化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4 闫章才;溶纤维素粘细菌的分离纯化、分类、及降解纤维素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15 高源;南大洋与北冰洋细菌丰度和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差异性研究及其控制因子[D];厦门大学;2019年
16 孙津生;磁场—趋磁细菌复合工艺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D];天津大学;2005年
17 李丽丽;非抗生素药物对细菌耐药性的调节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18 冯晓华;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及在电力系统负荷分配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9年
19 杨超;基于细菌活性及可培养性的饮用水紫外线消毒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9年
20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明节;我国细菌耐药性的分布与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谢刚;南京荣字1644细菌部队研究 1939-1945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代威;粘细菌对土壤微生态的调控机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20年
4 李宏铎;抗真菌活性粘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龙泉;产辅酶Q_(10)类球红细菌活菌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21年
6 甘锐;噬菌体与细菌的互作信号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7 李猛;固定化细菌处理含铊废水的影响因素及机理[D];广州大学;2016年
8 陶龙鑫;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9 刘艳丽;趋磁细菌的分离与培养和磁小体纯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5年
10 张沛欣;滑移界面与界面限制下细菌运动的显微研究[D];西北大学;2021年
11 肖蓉;土壤中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2 邰思翰;载细菌电纺纤维膜的制备及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3 徐文;粘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14 方晓梅;粘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分类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15 魏萍;污水中好氧环境下细菌的凝聚机理及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年
16 张衡;荧光-电子显微学联用研究环境中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和矿化机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17 韩瑞芳;利用分子学方法研究生鲜乳中细菌的多样性[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18 许晓坤;活性粘细菌的筛选及产物分离鉴定[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19 王海超;共凝集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凝集机理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0 黄进强;青岛近海附着细菌和养殖环境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刘平安;遏制细菌耐药治理体系正形成[N];健康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落楠;辉瑞中国:阻击细菌耐药 践行企业责任[N];中国医药报;2020年
3 本报记者 王静;细菌耐药已成“全球威胁”[N];中国科学报;2013年
4 袁柳;把数据存在活细菌里[N];中国科学报;2021年
5 辛雨;科学家用细菌实现“空气发电”[N];中国科学报;2020年
6 赵熙熙;科学家成功用细菌作画[N];中国科学报;2017年
7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严偲偲;细菌大小是怎么决定的?一个公式来揭秘[N];广东科技报;2020年
8 鲁捷;肺部细菌依靠触觉决定是否“翻脸”[N];中国科学报;2016年
9 唐凤;细菌变身抗癌“卧底”[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0 赵熙熙;人体细菌与细胞或为1比1[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1 本报记者 张晶晶;细菌让家人越来越一样吗[N];中国科学报;2015年
12 记者 刘霞;马里亚纳海沟惊现新“吃油”细菌[N];科技日报;2019年
13 鲁亦;用阳光杀灭细菌[N];中国科学报;2018年
14 柯讯;中科院微生物所发现控制细菌生活方式转变新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年
15 ;神奇细菌能降解农药[N];湖南科技报;2017年
16 记者 李琳;应对细菌耐药需多部门合力[N];健康报;2017年
17 特约记者 吴诗成 通讯员 文俊 罗芳;细菌“软肋”被科学家抓住[N];健康报;2018年
18 本报记者 孙玉松;细菌如何将记忆传给后代[N];科技日报;2018年
19 本报记者 周凯;上海交大学者找到细菌引起人体肥胖的直接证据[N];中国青年报;2012年
20 通讯员 姜晨 蒋声 记者 孟婧;药大学子脑洞大开用细菌作画[N];江苏科技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