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激光熔化快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能直接成形金属零件,它们可被应用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该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形金属零件过程中,球化、裂纹、变形、翘曲、脱层等的形成机理及其预防措施是国内外研究者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作者参与研制选择性激光熔化装备,并研究选择性激光熔化金属粉末(304L、316L)的成形特征,分析成形过程的热应力、热应变,利用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OM)、电镜扫描(SEM)、显微硬度等方法,分析成形件的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为提高零件成形效率及机械性能,提出并研究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与热等静压技术的复合成形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在择性激光熔化装备研制方面,选择波长为1064nm、1090nm的激光器,即固体半导体Nd-YAG、光纤激光器。采用动态聚焦和静态聚焦方式,使激光束聚焦焦点处激光功率密度超过10~6W/cm~2。将装备做成较高的真空度,使之能成形钛合金和高温合金零件。
在研究金属粉末的选择性激光熔化的成形性方面,重点研究了304L、316L不锈钢粉末的成形性。研究表明:316L的成形性较304L的好;含碳量低的合金粉末成形性比含碳量高的成形性好;气雾化粉末比水雾化粉末的成形性好。
在选择性激光熔化金属粉末的成形工艺方面,本文分层次进行了实验并优化工艺参数。首先,表达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单线(道)扫描成形轨迹特征,确定粉末的成形性;第二,进行单层多道扫描,确定完全致密度所需的扫描策略、工艺参数;最后,实施块体的成形,确定成形件的致密度与扫描策略、层厚等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扫描策略是影响致密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已有的扫描策略(分组变向、轮廓等距偏移)基础上,提出新的扫描策略--变扫描矢长分块变向扫描、回填变向扫描(跳转变向扫描)。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回填变向扫描策略比其它扫描策略更能有效的提高致密度。较优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98W、扫描速度范围为30-100mm/s、扫描间距0.06mm、扫描层厚为0.06-0.08mm。
在成形过程中的变形、裂纹、脱层等的研究方面,应用ANSYS模拟并分析了成形过程温度场、热应变场、热应力场。分析结果表明:成形件的残余拉应力较大;在基板与成形件接触处,出现应力集中。为了减小成形件的残余拉应力,可采取预热基板、重扫描策略、退火后处理的方法。
在研究选择性激光熔化与热等静压(SLM/HIP)的复合成形技术方面,首先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成形完全致密零件外壳或包套,接着经热等静压处理成形完全致密零件。通过对该复合成形技术的初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要求成形包套无任何缺陷(包套不存在相通的气隙)且保持包套内的高真空度(10~(-5)Torr)。
通过本论文的系统研究,解决了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所碰到的球化、翘曲、脱层等问题,实现该技术直接成形完全致密度金属件,为该技术深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
|
|
1 |
刘江龙,韩志范,邹至荣;金属表面激光熔化后的表面开裂研究[J];中国激光;1990年11期 |
2 |
张廷杰;用激光熔化制成的钛铝化合物复合材料[J];钛工业进展;1995年01期 |
3 |
章守华,孙东志,叶田田,苏宝嫆,于志勤;Fe-B及Fe-C-B合金的激光熔化激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
4 |
孙达,张福生,孟繁中;渗硼层激光熔化急冷处理[J];中国激光;1988年02期 |
5 |
李玲玲;激光熔化金刚石[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1期 |
6 |
李其连;激光表面熔覆高温耐磨涂层的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1992年01期 |
7 |
张禄廷
,邵会孟
,朱荆璞;Fe-Ni-P-B-C表面合金层的激光熔化激冷组织[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84年01期 |
8 |
林一坚,张小岷,张文彪,章靖国,陈兰英;(Fe-10Ge)-O偏晶系的激光快速熔凝[J];金属学报;1988年02期 |
9 |
许子海;李德;陈云杰;;40Cr钢研钵表面激光熔覆[J];莱钢科技;2007年03期 |
10 |
207环激光热处理研究组;激光熔化-凝固处理铸铁活塞环显微裂纹浅析[J];激光杂志;1984年03期 |
11 |
T·BellH·W·Bergmann
,潘肃;钛的表面氮化工艺[J];宇航材料工艺;1986年03期 |
12 |
刘江龙,谭继福,张磊;激光快速熔凝组织特征及其强化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89年05期 |
13 |
沈莲,李晓红;激光熔化处理提高42CrMo钢缺口疲劳强度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4 |
王华明;李安;张凌云;王向明;景绿路;韩涛;;激光熔化沉积快速成形TA15钛合金的力学性能[J];航空制造技术;2008年07期 |
15 |
郑启光;李家镕;李再光;胡伟光;田鸿业;;缸套的激光处理对抗穴蚀的影响[J];金属学报;1991年03期 |
16 |
徐景阳,VANBRUSSEL B J,NOORDHUIS J,BRONSVELD PM,DEHOSSONJ Th M;激光熔区中应力缓解的X射线衍射法测定[J];金属学报;1993年09期 |
17 |
李盛和;谢志强;张友寿;王巍;张彤燕;;激光表面熔凝处理对U-2Nb合金抗腐蚀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2期 |
18 |
杨立新,彭晓峰;激光加工熔池自由液面特性[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06期 |
19 |
肖爱红;邱长军;李学兵;;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应用综述[J];机械制造;2006年03期 |
20 |
顾林喻,马乃恒;激光熔化处理对电工铜排导电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