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激光沉积TiO_2基复合薄膜及其光学特性

龙华  
【摘要】: 在本论文工作中,我们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生长了TiO_2薄膜和掺Au纳米颗粒的TiO_2复合薄膜,并对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飞秒激光和Z扫描方法测量了薄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质,所制备的薄膜表现出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系统研究了在PLD制备TiO_2薄膜过程中基片沉积温度、氧气分压、激光能量密度等参数对于TiO_2薄膜结构的影响。利用PLD技术在Si(100)基片和石英玻璃基片上制备了C轴取向的锐钛矿相TiO_2薄膜和(110)择优取向的金红石相薄膜,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结果显示薄膜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 (2)采用Z扫描技术对制备的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TiO_2薄膜的光学非线性进行了研究,测试中采用了放大级飞秒激光和振荡级飞秒激光作为光源。当采用放大级飞秒激光进行测量时,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TiO_2薄膜的非线性折射率分别为-6.32×10~(17)m~2/W和-2.7×10~(-17)m~2/W,非线性吸收系数分别为-6.2×10~(-11)m/W和-2.6×10~(-10)m/W;当采用振荡级飞秒激光进行测量时,薄膜表现出负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和正的非线性折射率。 (3)采用PLD方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Au:TiO_2复合薄膜,采用XRD方法分析了薄膜的晶体结构。通过透射光谱分析了复合薄膜的线性光学性质。采用Z扫描方法测量了复合薄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质。采用放大级飞秒激光为光源时,薄膜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和非线性折射率均为负,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非线性效应增强;采用振荡级飞秒激光为光源时时,薄膜的非线性折射率为正,然而在退火前薄膜随着Au掺杂浓度的增长非线性吸收系数由负变正,退火后薄膜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均为负。 (4)采用PLD的方法制备了Au/TiO_2多层薄膜,测量了薄膜的透射光谱,结果表明随着Au掺杂浓度的增加,多层薄膜的吸收峰发生了红移。采用放大级飞秒激光对复合薄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Z扫描测量,结果表明薄膜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和非线性折射率均为负。 (5)在石英玻璃基片上制备了掺杂周期阵列排布Au颗粒的TiO_2复合薄膜,研究了Au颗粒大小和TiO_2基质对薄膜的吸收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u颗粒的增长和TiO_2基质的加入,吸收峰发生红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新;袁万明;徐晓彤;;五台山东腰庄金矿Au元素的富集模式及约束因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代雯;解春宝;杨永长;姜伟;刘华;黄文芳;;利用Au蛋白芯片技术快速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朱满洲;刘钊;;Au_(25)纳米团簇的单电子转移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姜婷婷;王威;李振宇;王兆杰;王策;;聚吡咯/二氧化钛/Au纳米纤维在室温下检测低浓度氨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朱成明;金志升;蔡恩照;卢龙芳;;高压下硅酸盐熔体对Au、Pt等物质的溶解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盈;曲荣君;孙昌梅;纪春暖;;硅胶负载二乙烯三胺低代数树形分子吸附剂的制备及对Au(Ⅲ)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7 韩晓锋;王丽;陈伟;田宇纮;邬旭然;;全反射X荧光分析法测定高冰镍中的Pt和Au[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张旗;秦克章;王元龙;张福勤;刘红涛;王焰;;加强埃达克岩研究,开创中国Cu、Au等找矿工作的新局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9 常华进;储雪蕾;王金荣;冯连君;黄晶;;北祁连山东段埃达克岩带Cu、Au成矿初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任斌;高敏侠;;均匀的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活性的基底的制备和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蓉;基于生物调控的Au纳米颗粒合成及其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谢冠群;铈基氧化物负载Au与Pt催化巴豆醛选择性加氢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方吉祥;溶液中Au、Ag纳米结构及其晶体生长机制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4 陈亚杰;Ag(Au)纳米粒子在分级结构氧化物半导体上的沉积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王冠;1.异噁唑啉并苯并氧杂卓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均相Au(Ⅰ)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田莉;纳米Au、Ag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液相巴豆醛选择加氢制巴豆醇反应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孙丽;微反应工艺合成Ni、Au、Ag纳米颗粒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段俊玲;功能纳米材料(ZnS、Au、Ag)的合成及其检测重金属离子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金金;Au(Ⅲ)/Schiff base 配合物催化剂在羰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金金;Au(III)/Schiff base配合物催化剂在羰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银亮;贵金属Au和Ag掺杂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罗磊;~(197)Au中子核反应数据的理论计算[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传起;Au(Ⅲ)配合物抗癌机制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代雄;Au对硼氢化钠直接氧化的催化[D];重庆大学;2011年
5 文艳清;适配体Au、CdTe纳米粒子功能化修饰及凝血酶电化学传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楚敏;Au(111)表面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自组装单层膜的分子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纳杰;二氧化钒薄膜制备及掺Au对其相变性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韩志东;3d过渡金属纳米线封装在Au(5,5)纳米管后几何结构及磁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骆益鸣;纳米Au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肉桂醛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10 陈铮;几种纳米粒子(TiO_2、ZnO、Ag和Au)对氨氧化作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一民;《汉语拼音方案》中的ao为什么不写成au?[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记者 汪睛波;AU(T+D)夜袭涨停 “银行技术故障说”纷争[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3 本报通讯员 陈翯 崔洁 刘健 朱颜;Au(T+D)以小搏大 民生银行贵金属现货延期交易六城市启幕[N];华夏时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