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

宋飞琼  
【摘要】: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我国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方式,每年有数十万高校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助继续学业,从而使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子女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运行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之一是贷款风险,表现为贷款拖欠率高、银行惜贷,许多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得不到贷款资助。那么,作为控制贷款风险基本手段之一的担保,是否应该被引入、如何引入就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论述将担保引入到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必要性,探究担保为何能够解决拖欠率高和银行惜贷问题、哪种担保方式适合国家助学贷款、哪些主体适合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担保以及如何激励担保人做好国家助学贷款担保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惠及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产品。该贷款为什么拖欠率高?是借款学生的还款能力不足还是还款意愿不足,或者还款的技术环节有问题?本文利用北京大学2003年、2007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新老机制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借款学生还款负担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不断完善,还款期限的逐渐延长,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约束被逐步变松。本文对违约学生的访谈分析发现,由于借款学生缺乏信贷常识,对贷款合同和还款责任认识不到位,因而还款意愿不足,所以需要引入担保,以形成信息沟通机制,降低拖欠率。与此同时,本文建立以信用等级—借款额度为横纵坐标的平面坐标系,分析在目前我国政府实行利率管制、国内信贷市场垄断的情况下,银行的信贷配给过程,结果表明,担保是消解银行惜贷的必要条件。因而,本文从降低拖欠率和消解银行惜贷两个角度论证了国家助学贷款引入担保的必要性。 那么,担保为什么是一种信息沟通机制?它何以能够降低贷款拖欠率和银行惜贷?本文通过梳理西方经典担保理论发现,在贷前借款人提供担保的数量间接地向银行透露了关于申请人风险类型的信息,于是银行拒绝贷款给那些高风险的申请人;在贷后担保迫使借款人主动透露自己的相关信息,银行利用这些信息随时监测贷款风险和追讨拖欠贷款。而国家助学贷款担保的主要功能是双向信息服务。它通过向借款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帮助借款学生理解贷款合同条款,解决学生在还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还款率;通过向银行提供有关借款学生的信息,改变银行的追讨方式和成本,进而增加银行追讨拖欠贷款的可行性,降低拖欠和惜贷。 如果国家助学贷款引入担保,哪种担保方式能够契合其特点?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引入担保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本文在追溯担保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贷款担保方式之间的异同及其各自特点,分析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小、期限长、借款学生流动性大而且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质物等情况,并对外国(外地区)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助学贷款运作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采用的信用担保(英国、澳大利亚等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的学生贷款模式除外),认为信用担保契合国家助学贷款特点,是中国可考虑的合适的担保方式。 国家助学贷款如果采用信用担保,对担保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筛选是担保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推演、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潜在担保人的信息优势、代偿能力、担保意愿进行比较分析,对借款学生和贷款银行的担保选择进行逐步筛选,最后认为在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等公共信息系统不完善情况下,学生家长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担保的合适人选,高校是校园地助学贷款担保的合适主体。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讨论校园地助学贷款“高校—政府担保”的运行机制。由于政府主导国家助学贷款,所以要对其运行绩效负责。如果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安排高校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担保,那么政府是委托人,高校是代理人。政府与高校的委托—代理契约表现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关于高校利益与责任的相关条款。如果国家助学贷款由高校提供担保,政府与高校共同承担赔付责任,实质上就构成了“高校—政府担保”模式。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剖析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机构担保—政府再担保”模式和印度尼西亚助学贷款“高校管理—混合担保”模式,分析案例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国家助学贷款“高校—政府担保”机制的核心内容:政府根据不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数获贷率、金额满足度和拖欠率,来确定分担拖欠贷款的比例,并与高校分享追讨回来的拖欠贷款,以此激励高校按照政府的资助目标努力管理国家助学贷款。通过理论推导,本文给出了“高校—政府担保”中,政府分担拖欠贷款比例的计算公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社民;;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河南模式”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22期
2 王杰峰;;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因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5期
3 刘瑛;;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缺陷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3期
4 胡志铭;;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中建立信用机制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2年06期
5 秦建丽;;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发展[J];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05期
6 周宏军;论高校规避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道德调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余地文;;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何叫好不叫座[J];教育;2006年16期
8 王爱丽;孙昌威;;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角色思考[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9 郭莉莉 ,王艳萍;国家助学贷款实施难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6期
10 袁琳;;浅谈大学生助学贷款与金融风险[J];新疆金融;2007年07期
11 王幼芳,黄映芳  ,唐丽珍;做好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12 董丽华,唐彬;浅议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月刊;2002年12期
13 刁怀军;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4 余瑞福;关于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机制的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5 王莉;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6 孙建平,杜冰;浅谈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7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财政厅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关于陕西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J];陕西政报;2004年21期
18 古边;国家助学贷款新规定新在哪儿?[J];学习导报;2005年06期
1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J];江西政报;2005年18期
20 周大平;;让国家助学贷款不再好事多磨[J];教育;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俊;陈宇红;;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与控制探讨——基于广东省四所高校的实证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程亮;;高校新机制下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原因及对策分析[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陆昊;;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完善——基于银行“惜贷”现象的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4 胡耀宗;;高校贷款风险化解策略调查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胡耀宗;;高校贷款风险化解策略调查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翰青;王忠郴;;模糊识别方法在贷款风险与质量分类中的应用[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7 廖茂忠;沈红;;公共利益: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生长点[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开发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易凌;何跃国;;国家助学贷款走出困境的新途径——一种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恩峰;;辽宁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宋振;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创新及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孙涛;学生贷款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魏新;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运行及设计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赵亮;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维;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朱明;基于知识管理的智能型贷款风险分类研究[D];东华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媛媛;通胀形势下房地产金融贷款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唐兵;内蒙古粮食收购资金贷款风险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万丽亚;基于贷款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赵凯;基于地方工科院校的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5 赵颖;住房公积金资金运作风险管理方案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7年
6 胡晋;昆明市Y银行贷款风险评价体系研究——以酒店行业为例[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7 谢颖;贷款损失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赵海涛;收费权质押的法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张松林;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王岩;收费权质押贷款法律问题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秋丽;山东将拨1亿元国家助学贷款[N];光明日报;2001年
2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张福荣;上门入校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发放[N];金融时报;2005年
3 本报评论员;继续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N];人民日报;2002年
4 孙涌 李晶彦 靳斯慰;贵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成效显著[N];贵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周仕兴;我区毕业生到艰苦地区服务将享受学费代偿[N];广西日报;2009年
6 聂星 唐兰;暂停国家助学贷款的背后[N];安徽经济报;2004年
7 魏雅华;国家助学贷款:过河卒子不能退[N];检察日报;2004年
8 通讯员 杨占忠 记者 李瑞君;青海加大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力度[N];金融时报;2002年
9 吴兰友;国家助学贷款缘何遭遇冷落[N];上海金融报;2002年
10 记者 杨晨光;高校毕业生学费代偿办法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