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摘要】:
遗传性疾病是人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干扰了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引起的疾病,也是一类能够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疾病。神经系统的遗传病是所有遗传病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是神经系统疾病和医学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神经系统遗传病中,癫痫(epilepsy)占有重要位置,其发病率很高,Fahr病的致残率很高,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MR)的发病率也很高,它们是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本论文对上述神经系统遗传病进行分子和细胞遗传研究,以期克隆相关致病基因,同时对克隆的致病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揭示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这类疾病奠定基础。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脑部疾病,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发作性、复发性和自然缓解性的特点。据估计,癫痫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0.5-1%,极大危害人类健康。根据遗传方式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病遗传病、染色体畸变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该病又呈现出高度临床表现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家族性基底节脑血管钙化又称Fahr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锥体外系遗传病,伴随癫痫、运动障碍和智力、意识障碍等发生,大多数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的报道,具有广泛的遗传异致性。智力障碍,也称精神发育迟缓是指18岁以前发育阶段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许多染色体病伴随智力障碍的发生。
(1)在一个来自中国河南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儿癫痫家系中,通过连锁分析排除所有已知癫痫致病基因和已知位点,对该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工作,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长臂上位于D3S3656和D3S1232标记之间大约10.7Mb的区域(3q26.2—q26.33,所获得的两点最大LOD值是4.13)。这是一个新的癫痫致病基因位点。在定位区段内,共有24个已知基因和24个已知的EST。利用突变体检测技术,我们分析了此区域内的18个可能的候选基因,但是没有发现与疾病相关突变。由于我们定位了一个新的癫痫致病位点,该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克隆新的癫痫致病基因。
(2)在河南收集并鉴定了一个5代共31名成员的常染色体显性Fahr病大家系,通过连锁分析排除Fahr病已知致病位点14q13.1-q23.1,对该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工作,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在8号染色体上两个标记D8S1809和D8S1833之间大约25.0Mb的区域(8p21.2-q11.23),与D8S505紧密连锁,最大两点LOD值是4.10。此位点是世界上第二个Fahr病致病遗传位点。对该区域内的一个在大脑中广泛表达的SNTG1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未发现突变。由于目前还没克隆到Fahr病的相关致病基因,所以本研究为进一步克隆到世界上第一个新Fahr病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3)对来自河南的伴随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和手、面部轻微畸形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是9p部分三体综合征。家系1内的先证者除表现出典型的9p部分三体综合征外,同时患有癫痫。经染色体G-显带分析发现家系1内的先证者核型为46,XY,-21,+der(21),t(9;21)。其父亲、伯父为46,XY,t(9;21)平衡易位核型,母亲核型正常,可知异常染色体来自父亲。所以家系1的先证者核型为46,XY,-21,+der(21),t(9;21)pat。而家系2的先证者除表现出典型的9p部分三体综合征外,并伴有皮肤湿疹症状。G显带核型为46,XY,+der(5),t(5;9),其母亲为46,XX,t(5;9)平衡易位核型,父亲核型正常,所以家系2的先证者核型为46,XY,+der(5),t(5;9)mat。进一步的临床调查发现家系1内另有癫痫患者,但G-显带分析发现他们的核型是正常的。而家系2中无其他人有智障及皮肤湿疹症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断裂点分析表明,家系1内的9p断裂点位于D9S1846与D9S171之间,大约2.9Mb;而家系2内的9p断裂点位于D9S1870和D9S1679之间,大约2.7Mb。两个先征者的精确核型分别是:46,XY,-21,+der(21),t(9;21)(p21.3;q22.3)pat,46,XY,+der(5),t(5;9)(p15.3;p21.3)mat。虽然两个家系内的患者具有相似的9p复制区域24.4/24.7 Mb(9p21.3 to 9pter),但两个家系患者除都具有典型的9p部分三体综合征外,并伴有独特的临床症状。分析发现9p三体与智力障碍相关,9p21.3→9ter这段区域可能存在与智力发育相关的基因。
所有这些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为阐明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病理学,以及提供更好的遗传咨询和最终发展有效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
|
|
|
1 |
梁平;张源明;木拉提;钟良军;;16SrDNA技术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特点[J];新疆医学;2009年12期 |
2 |
王福祥,孙永涛,李光玉;人白细胞介素-18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年02期 |
3 |
Wong L.- J.C.
,Alper O.M.
,Hsu E.
,张剑萍;不孕症夫妇体外受精前进行完整的囊性纤维化病跨膜调节因子基因突变分析的必要性[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
4 |
;糖缺乏性糖蛋白综合征Ⅰ型[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年05期 |
5 |
;昆虫、寄生虫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1999年02期 |
6 |
;应用微量浓缩器快速测序[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年04期 |
7 |
李慧玉,陈燕,向直富,张红雨,邹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53基因点突变的研究[J];白血病;1999年05期 |
8 |
张冬梅,程纯,严美娟,陆建新;人类p27~(kip1)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9 |
林大东,毕新岭,朱克军,缪明永,米庆胜,顾军;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Val279Phe突变与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03期 |
10 |
;抑癌基因p53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分子病理研究[J];中国肿瘤;1994年10期 |
11 |
;Gaucher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市维多利亚区对葡萄糖脑苷脂酶1601G和1601A等位基因的分子筛查[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年05期 |
12 |
韩苇,颜真,王俊楼,赵永同,石继红,张英起;EPO模拟肽基因4串联体的构建和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3 |
张海添,陆云飞,李卫,曾健,廖清华,林伟雄,陈剑锋,金琪;多重二次PCR在微量DNA标本检验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14 |
王关林,易庆,方宏筠;人egf基因在突变枯草芽孢杆菌WYBS2001中的转化、分泌表达及其产物功能研究(英文)[J];遗传学报;2003年02期 |
15 |
孙蓉,孙峰,朱进,张新华,时祝帅;男性性病病人穿通支原体nPCR检测[J];现代预防医学;2003年04期 |
16 |
高璐,于德民,刘德敏;2型糖尿病患者GLUT4的基因突变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年01期 |
17 |
饶莉,李英碧,陈国弟,周斌,Peter M Schneider,张林;两例补体第8成份β亚基缺陷家系患者的进一步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英文)[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年01期 |
18 |
沈跃飞,吴为群,张扣兴,严英硕,谢灿茂,容中生;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快速鉴定[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2期 |
19 |
颜英俊,刘华,黄文方,杜琼,喻华,周忠华;肠球菌耐药特征及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基因的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