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应对快速变革的生存环境的最佳方式,但实施起来却又困难重重,难以取得长期的成功。
究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曾经经历的教育没有教会他们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从而形成阻碍组织学习的障碍,这些问题应该在教育阶段得到解决。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变革的形势,各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生成才和就业的压力。所以,本文从高等教育的视角,以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应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要素构成,通过人才培养距离测度模型分析,发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结果与期望之间会存在距离,且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评价与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且高于学生。教师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得到了实现,学生认为没有实现。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以达成认识上的一致。通过实证研究,还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构成要素中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要素和学生不满意度最高的是人才培养过程,其中最应该改进的是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授课方式。
学习型高校具有对教育的整体性观点等九个基本特征。教师、学生以及领导者在学习型高校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之间是一种合作学习关系。通过信息沟通模型证明了学习型高校的信息沟通效果要优于传统高校,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同时,学习型高校能推进促进因素作用、减少抑制因素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组织保障。
在知识视角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分为知识型人才、学习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种类型。通过数学模型的分析,提出竞争优势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创新型人才、学习型人才、知识型人才。提出学习型高校培养人才的最低目标是学习型人才、最高目标是创新型人才,并因此提出和分析了学习型高校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过程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实现学习型高校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把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学习工具引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方法。
|
|
|
|
1 |
钱立群,周春丽;试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J];教育探索;2000年10期 |
2 |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
3 |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
4 |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
5 |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
6 |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7 |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
8 |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
9 |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
10 |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
11 |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
12 |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
13 |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
14 |
谢海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
15 |
刘晓舒;图书馆在现代人才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J];中国人才;2004年12期 |
16 |
韩冰;浅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7 |
凡奇;;注重先进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J];红旗文稿;2004年10期 |
18 |
周文富;课外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化学;2004年03期 |
19 |
赵锦英,潘琪;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化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
20 |
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