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杜敢琴  
【摘要】: 第一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血小板激活在氧化应激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中的作用和替罗非班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叔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 0.11mol/L, 7.5ml/kg)加缺氧(15min后将小鼠置于0.3L密闭容器中10min)诱发昆明小鼠TIA样发作,替罗非班(0.25mg/kg)于造模前20min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95只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替罗非班组及对应的TIA样发作前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测定组各20只,对照组15只。比较小鼠症状出现时间、症状评分和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 结果:小鼠TIA样发作前模型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17±0.18)与(0.82±0.07 )ng/ml, P0.05],替罗非班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替罗非班可延迟小鼠症状出现时间([4.70±0.92)与(3.75±1.12)d,P0.05],降低第四天和第五天症状评分(P0.05)。 结论:氧化应激通过激活血小板,进而诱发微血栓的形成导致小鼠TIA样发作;血小板活化后伴随的炎症反应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氧化应激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及银杏叶提取物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中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t-BHP(0.11mol/L, 7.5ml/kg)加缺氧(15min后将小鼠置于0.3L密闭容器中10min)诱发昆明小鼠TIA样发作,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剂量:10 mg/kg、20 mg/kg)于造模前30min腹腔注射。93只昆明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组、EGb761低、高剂量组各15只,对应的TIA样发作前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测定组和对照组各12只。比较小鼠症状出现时间、症状评分、血NOS活力和NO、ET-1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TIA样发作前血NO水平[(29.61±3.08)与(43.43±4.24)umol/L, P0.05]、总NOS活力[(22.27±2.31)与(27.17±3.27)U/ml, P0.05]降低,ET-1含量升高([85.88±2.58)与(50.07±4.40)ng/ml , P0.05],而诱导型NOS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EGb761可升高小鼠血清NO水平和tNOS活力,降低ET-1含量,并降低症状出现率,延迟症状出现时间,降低症状评分(P0.05),作用呈剂量依从性。 结论: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造成血管痉挛而诱发小鼠TIA样发作。 第二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 目的:研究TI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改变的关系,探讨TIA新定义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以2006-04~2007-09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完成常规MRI、DWI和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前瞻性收集其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并分析临床特征与DWI异常的关系。 结果:84例TIA患者入组,其中40例(47.6%)DWI上有异常改变;22例持续时间≥1h的患者中19例DWI异常(86.4%);DWI异常更多见于持续时间≥1h、有失语、运动缺陷、颅内动脉病变、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P0.05);40例DWI异常的患者中31例常规MRI也发现相关病灶,但7例是经回顾分析后发现。 结论:持续时间≥1h的TIA患者更易出现脑实质损伤;动脉易损斑块、颅内动脉病变是DWI异常的主要原因;新定义不仅可以明确界定TIA和脑梗死,也有助于TIA的早期评估和治疗;但是对影像学检查的依赖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第二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异常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TIA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6-04~2007-09间住院的TIA患者临床资料、DWI、MR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完成ABCD评分,并随访90d;分析DWI异常与TIA患者7d和90d内出现卒中的关系。 结果:TIA后90d内共35例(30.7%)患者出现脑梗死,其中24例(21.1%)发生于7d内,无脑出血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评分(OR, 2.75; 95% CI,1.35~5.59; P0.05)是TIA患者7d内出现卒中的独立预测指标;ABCD评分(OR, 3.19; 95% CI,1.47~6.92; P0.05)、DWI异常(OR, 9.37; 95% CI,1.42~61.66; P0.05)、颈部动脉病变(OR, 7.92; 95% CI, 1.22~51.44; P0.05)是TIA患者90d内出现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有DWI异常的TIA患者短期内卒中发生的风险明显增高;ABCD评分和颈部动脉病变也有助于发现有卒中风险的高危患者。 第三节伴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异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伴DWI异常TIA(transient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farction,T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TIA新定义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84例TIA和同期住院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MRI(包括DWI、MRA)检查结果、住院期间脑血管病复发情况。根据DWI结果把TIA分为TSI和TIA无脑梗死(DWI阴性)患者,然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 结果:TSI患者DWI上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脑梗死患者(1.63cm3与10.34 cm3;P0.05),但是二者的病灶体积之间有相互重叠的区域;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闭塞的发病率最高;住院期间TSI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IA无脑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27.5%与2.3%、2.2%,P0.05)。 结论:TSI可能是独立于TIA无脑梗死和脑梗死之外的脑缺血综合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育仁,孔晋;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5例[J];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08期
2 张仲,周勇,高励,曾仲,徐朝义,沈富伟,曾小玲,赵新,郝玉曼,刘艳;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J];四川医学;2003年08期
3 夏宝华,李宾公;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4 李清敏,高会彩,吴景梅;经局部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河北医药;2004年02期
5 李锋;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7例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03年05期
6 徐恩;陆雪芬;祁风;潘英;曾国玲;殷建瑞;王剑威;;早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华慢病杂志;2002年01期
7 韩桂新;姜金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84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3期
8 孙红艳;急性脑梗死病人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年01期
9 甘敏;;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1期
10 范聚友;朱蕴光;张大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5例[J];临床医学;2006年07期
11 王丽萍;郭春平;;静脉溶栓治疗44例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1期
12 杨晏青;;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12期
13 胡金花;张弘;何芳;刘晓芳;关迎;王海军;戴银燕;马晓奎;;瑞通立治疗急性脑梗死一例报告[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3期
14 张志庭,张建智,和卫;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3期
15 王庆斌;高芳;;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J];临床急诊杂志;2001年04期
16 马英杰,段崇华;镁剂辅佐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7 崇奕;张京芬;;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18 师桂萍;潘登;贺雪琴;;溶栓结合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7期
19 白凤新;付桂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0 孟祥勇;焦胜成;赵延美;甄德民;;中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秀芹;张丽华;张国芬;单祥鸣;;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浆GMP-140变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戚观树;侯群;王伟;许茂盛;;急性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实验研究[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孙晓江;王枫;周莉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邓本强;丁素菊;张永巍;吴涛;陶沂;王静华;李强;;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赵俊丽;;采用ABCD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风险[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谭新杰;焦桂萍;胡长林;蔡文琴;刘健;杨华;刘窗溪;韩国强;熊云彪;;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疗效的量化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暨神经外科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7 裘丽红;韩新生;;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孙晓江;许丹;段昊;张舒凤;;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r-tPA溶栓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汤建军;赵永波;;米诺环素在预防急性脑梗死大鼠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中的作用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柯绍发;王恩;周元林;金笑平;;磁敏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意义[A];2008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老年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国际自由基/炎症与循证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敢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许东;急性脑梗死血小板高尔基体变化及sCD40L对脑缺血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姚晓华;新杀虫剂啶虫脒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及其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符跃强;氧化应激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和JNK的调控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5 赵海金;维生素D_3上调蛋白1(VDUP1)参与哮喘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坚;血管内皮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茶多酚放射防护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张骑鹏;硫胺素缺乏对β-淀粉样多肽前体蛋白加工和Aβ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方晓磊;血塞通注射液协同爱通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陈卫银;益气活血复方SXD抑制急性脑梗死炎性反应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张璇;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脑梗死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玉龙;氧化应激与血尿酸水平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辉;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6小时内)静脉rtPA溶栓治疗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3 王佳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4 侯晓艳;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王秀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赵玉章;急性脑梗死血清对氧磷酶活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刘致民;抗心磷脂抗体、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宋社更;急性脑梗死虚实证侯与其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关系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秦文玲;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神经肽Y与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10 张小雨;急性脑梗死后血糖水平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金凤;颈内动脉注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N];保健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峰;溶栓治疗 用药时间是关键[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3 闫瑾 赵珺;做良医,他永远的追求[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4 赵雷;摩托罗拉推动商务手机新定义[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倪霁;重疾新定义出台 新保单如何对接老保单[N];常州日报;2007年
6 新知;心肌梗死将有新定义[N];医药经济报;2001年
7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兆钺;溶栓治疗与监测[N];健康报;2001年
8 黄海霞;界定人才标准全新定义[N];中国企业报;2003年
9 傅淞岩;便利店:小超市的新定义[N];沈阳日报;2005年
10 衣晓峰;颈内动脉注射溶栓联合静脉适时降纤及抗凝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可降低40%[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