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血小板激活在氧化应激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中的作用和替罗非班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叔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 0.11mol/L, 7.5ml/kg)加缺氧(15min后将小鼠置于0.3L密闭容器中10min)诱发昆明小鼠TIA样发作,替罗非班(0.25mg/kg)于造模前20min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95只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替罗非班组及对应的TIA样发作前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测定组各20只,对照组15只。比较小鼠症状出现时间、症状评分和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
结果:小鼠TIA样发作前模型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17±0.18)与(0.82±0.07 )ng/ml, P0.05],替罗非班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替罗非班可延迟小鼠症状出现时间([4.70±0.92)与(3.75±1.12)d,P0.05],降低第四天和第五天症状评分(P0.05)。
结论:氧化应激通过激活血小板,进而诱发微血栓的形成导致小鼠TIA样发作;血小板活化后伴随的炎症反应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氧化应激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及银杏叶提取物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诱发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中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t-BHP(0.11mol/L, 7.5ml/kg)加缺氧(15min后将小鼠置于0.3L密闭容器中10min)诱发昆明小鼠TIA样发作,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剂量:10 mg/kg、20 mg/kg)于造模前30min腹腔注射。93只昆明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组、EGb761低、高剂量组各15只,对应的TIA样发作前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测定组和对照组各12只。比较小鼠症状出现时间、症状评分、血NOS活力和NO、ET-1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TIA样发作前血NO水平[(29.61±3.08)与(43.43±4.24)umol/L, P0.05]、总NOS活力[(22.27±2.31)与(27.17±3.27)U/ml, P0.05]降低,ET-1含量升高([85.88±2.58)与(50.07±4.40)ng/ml , P0.05],而诱导型NOS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EGb761可升高小鼠血清NO水平和tNOS活力,降低ET-1含量,并降低症状出现率,延迟症状出现时间,降低症状评分(P0.05),作用呈剂量依从性。
结论: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造成血管痉挛而诱发小鼠TIA样发作。
第二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
目的:研究TI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改变的关系,探讨TIA新定义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以2006-04~2007-09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完成常规MRI、DWI和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前瞻性收集其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并分析临床特征与DWI异常的关系。
结果:84例TIA患者入组,其中40例(47.6%)DWI上有异常改变;22例持续时间≥1h的患者中19例DWI异常(86.4%);DWI异常更多见于持续时间≥1h、有失语、运动缺陷、颅内动脉病变、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P0.05);40例DWI异常的患者中31例常规MRI也发现相关病灶,但7例是经回顾分析后发现。
结论:持续时间≥1h的TIA患者更易出现脑实质损伤;动脉易损斑块、颅内动脉病变是DWI异常的主要原因;新定义不仅可以明确界定TIA和脑梗死,也有助于TIA的早期评估和治疗;但是对影像学检查的依赖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第二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异常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TIA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6-04~2007-09间住院的TIA患者临床资料、DWI、MR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完成ABCD评分,并随访90d;分析DWI异常与TIA患者7d和90d内出现卒中的关系。
结果:TIA后90d内共35例(30.7%)患者出现脑梗死,其中24例(21.1%)发生于7d内,无脑出血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评分(OR, 2.75; 95% CI,1.35~5.59; P0.05)是TIA患者7d内出现卒中的独立预测指标;ABCD评分(OR, 3.19; 95% CI,1.47~6.92; P0.05)、DWI异常(OR, 9.37; 95% CI,1.42~61.66; P0.05)、颈部动脉病变(OR, 7.92; 95% CI, 1.22~51.44; P0.05)是TIA患者90d内出现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有DWI异常的TIA患者短期内卒中发生的风险明显增高;ABCD评分和颈部动脉病变也有助于发现有卒中风险的高危患者。
第三节伴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异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伴DWI异常TIA(transient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farction,T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TIA新定义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84例TIA和同期住院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MRI(包括DWI、MRA)检查结果、住院期间脑血管病复发情况。根据DWI结果把TIA分为TSI和TIA无脑梗死(DWI阴性)患者,然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
结果:TSI患者DWI上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脑梗死患者(1.63cm3与10.34 cm3;P0.05),但是二者的病灶体积之间有相互重叠的区域;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闭塞的发病率最高;住院期间TSI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IA无脑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27.5%与2.3%、2.2%,P0.05)。
结论:TSI可能是独立于TIA无脑梗死和脑梗死之外的脑缺血综合症。
|
|
|
|
1 |
赵育仁,孔晋;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5例[J];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08期 |
2 |
张仲,周勇,高励,曾仲,徐朝义,沈富伟,曾小玲,赵新,郝玉曼,刘艳;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J];四川医学;2003年08期 |
3 |
夏宝华,李宾公;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
4 |
李清敏,高会彩,吴景梅;经局部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河北医药;2004年02期 |
5 |
李锋;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7例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03年05期 |
6 |
徐恩;陆雪芬;祁风;潘英;曾国玲;殷建瑞;王剑威;;早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华慢病杂志;2002年01期 |
7 |
韩桂新;姜金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84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3期 |
8 |
孙红艳;急性脑梗死病人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年01期 |
9 |
甘敏;;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1期 |
10 |
范聚友;朱蕴光;张大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5例[J];临床医学;2006年07期 |
11 |
王丽萍;郭春平;;静脉溶栓治疗44例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1期 |
12 |
杨晏青;;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12期 |
13 |
胡金花;张弘;何芳;刘晓芳;关迎;王海军;戴银燕;马晓奎;;瑞通立治疗急性脑梗死一例报告[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3期 |
14 |
张志庭,张建智,和卫;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3期 |
15 |
王庆斌;高芳;;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J];临床急诊杂志;2001年04期 |
16 |
马英杰,段崇华;镁剂辅佐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7 |
崇奕;张京芬;;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
18 |
师桂萍;潘登;贺雪琴;;溶栓结合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7期 |
19 |
白凤新;付桂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20 |
孟祥勇;焦胜成;赵延美;甄德民;;中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