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污泥热解试验与模型研究
【摘要】:
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副产物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污泥的产量急剧增加。如何处置日益增长的污泥以尽量消除其所产生的危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热解因其经济性好、二次污染小、热解产物利用价值高等优点而被认为是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目标的极具潜力的热化学处理技术之一。本文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科学工程研究院的国际合作项目“城市污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对香港城市污水污泥的热解特性展开了全面的研究,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热重分析仪(TG)对一种初沉污泥和两种剩余污泥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污泥在热失重曲线中体现出的不同规律,并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分别计算了各自的动力学参数;研究了样品量、样品粒径和升温速率对污泥热解特性的影响;采用热重与红外联用的方法,对热解气进行了连续扫描分析;鉴于污泥具有灰含量高的特点,研究了无机矿物质(Al_2O_3、CaO、Fe_2O_3、TiO_2和ZnO)对污泥热解的影响,发现TiO_2对热解起促进作用,CaO、Fe_2O_3和ZnO的抑制作用占主导,Al_2O_3对热解的影响较小,脱除矿物质灰分有益于污泥的热解。
采用固定床热解装置对污泥进行热解实验,结合气相色谱仪、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分析技术对热解产物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焦炭的产率下降,热解气的产率增加,生物油产率在600℃时有最大值。随着温度的提高,焦炭的挥发分含量降低,灰分含量升高,热值降低;利用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分析发现焦炭存在较连续、完整的孔系统,而且孔隙结构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而变得发达,表面分形维数增加,焦炭的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和不规则,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增大,有助于污泥的热解。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油中含氧化合物组分减少,芳香化合物的组分增加,热解温度的升高促进了化学键的断裂,形成更多的H_2和CO等。三种污泥在600℃时热解生物油的组分主要含有乙酸、异亚丙基丙酮、二丙酮醇和苯酚等。热解气主要以CO、CO_2、H_2和CH_4为主,还有少量的C_2H_4和C_2H_6等。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CO_2的产量逐渐减少,H_2和CO的产量增加,CH_4产量增加不明显。热解气的热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900℃时,初沉污泥的热值达到约14MJ/Nm~3,而剩余污泥的热值分别约为10MJ/Nm~3和7MJ/Nm~3。三种污泥的最佳热解温度分别为900℃、800℃和600℃,此时可以得到利用价值较高的热解产物。全面分析热解产物的特性,对深入了解污泥的热解机理和热解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瓶颈之一是二次污染问题,而硫化氢(H_2S)和重金属的排放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对污泥热解过程中H_2S和重金属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热解焦炭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进行了分析。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H_2S的析出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350℃左右达到最大值,H_2S的释放特性与硫元素在污泥中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污泥在热解过程中,除大部分Cr和Co释放到气相中外,其他重金属(Cu、Mn、Ni、V和Zn等)主要被固定在焦炭中。通过模拟不同的浸出条件,发现pH在5~9之间时,同一种金属在不同污泥中的浸出特性不同,不同重金属的同一污泥中的浸出规律也不同,但是重金属总的浸出量和浸出率都比较低。
为对污泥的热解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分别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平衡模型对污泥热解的动力学特性和气体产物的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
|
|
1 |
王正;国外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研究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1993年01期 |
2 |
廖世国;黄启飞;周在江;向斌;;废水污泥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研究[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0年01期 |
3 |
李国建;胡艳军;陈冠益;钟英杰;张雪梅;;城市污水污泥与固体垃圾混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特性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2期 |
4 |
陈永松;周少奇;;铝型材厂工业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浸出特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
5 |
赵德胜;固体燃料对固定床造气的影响[J];一重技术;2004年01期 |
6 |
刘丹禾;;固定床闭路再生系统硫化物的探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4期 |
7 |
T.L.GLESON;金维续;;美国城市污水和污泥土地利用的十年进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5年03期 |
8 |
刘凤侠;林地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对地下水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S1期 |
9 |
尹军,谭学军,廖国盘,翟佳麟,刘国栋;我国城市污水污泥的特性与处置现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S1期 |
10 |
谢武明,胡勇有,刘焕彬,许振成;城市污水污泥中PCBs的分析及其QA/QC研究[J];环境化学;2005年05期 |
11 |
戴界红;程洁红;周全法;;好氧消化工艺在中小型污水厂的发展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年08期 |
12 |
曲英;李昭;;城市污水污泥一体化处理模式案例研究——以东泰夏家河子污泥处理厂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2期 |
13 |
李建雄;宇鹏;;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能量平衡的理论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9期 |
14 |
施跃锦,李非里,张嗣炯;城市污水污泥的厌氧消化与厌氧堆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15 |
王辉宪,颜肖慈,黎新,欧阳礼,罗明道,屈松生;酪氨酸热解机理的分析及AM1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年04期 |
16 |
黄小芳;吴玉龙;杨明德;胡湖生;党杰;张建安;;水氯镁石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
17 |
薄澜;王生杰;孔杰;;聚硅氧烷的紫外光固化特性及热解机理研究[J];材料工程;2007年09期 |
18 |
吴经玲,张桂香,薛树满,姜龙飞;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热解机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年05期 |
19 |
肖鹤鸣;江明;;硝基甲烷的热解反应动力学和机理[J];火炸药;1988年04期 |
20 |
郭建钦;;苏联城市废弃物农业利用的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198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