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目的
了解城乡调查对象的生活质量、抑郁状况、社会支持状况以及自杀意念的分布特征,分析城乡调查对象的自杀意念与其生活质量、抑郁状况、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城乡调查对象的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为自杀意念行为的防治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武汉市城乡居民,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自杀意念者的诊断标准在有自杀意念的人群中百分位数的前P20为中度自杀意念者,再将此中的1/3确定为重度自杀意念者,入组标准自杀意念的得分符合诊断标准;知情同意者;调查对象在调查地点居住的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且在此6个月期间,单独一次外出的时间不得超过4周;自杀意念强度的测量工具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研制的自杀意念强度量表;抑郁状况的测量工具为BECK抑郁量表;生活质量状况的测量工具为简易生活质量问卷;社会支持状况的测量工具为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结果
农村调查对象自杀意念总的发生率为44.47%,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为28.50%、8.85%、7.12%,城市调查对象自杀意念总的发生率为40.93%,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为35.94%、4.63%、0.36%,且农村调查对象的自杀意念严重程度的女性/男性比值,随自杀意念严重程度的增强而呈现增大的趋势。
农村和城市调查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分最好的均是“近一个月内您与家人的关系怎样?”,均数分别为3.42±0.69、4.15±0.88;最差的均是“近一个月内您的经济状况怎样?”,均数分别为2.69±0.72、3.34±0.88。农村和城市调查对象的抑郁程度最严重的均是是睡眠质量,均数分别为1.81±0.95、1.43±0.68。
在农村调查对象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得分分别为23.16±5.31、6.84±1.92、5.29±1.99;在城市调查对象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得分分别为23.66±5.85、6.55±1.83、8.19±2.20,即城市和农村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特征总的特征均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
农村调查对象的自杀意念与生活质量、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有显著负相关(P 0.01),与抑郁状况有显著正相关(P 0.01)。城市调查对象的自杀意念与生活质量、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有显著负相关(P 0.01),与抑郁状况有显著正相关(P 0.01),而与客观支持无显著相关。
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P =0.03)、读书年限(P =0.04)、家庭经济状况(P 0.01)、抑郁状况(P 0.01)、生活质量(P 0.01)对农村调查对象自杀意念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年龄(P 0.01)、生活质量(P 0.01)、抑郁状况(P 0.01)、支持利用度(P =0.03)对城市调查对象自杀意念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结论
农村调查对象不同程度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均高于城市;城市调查对象的生活质量普遍高于农村调查对象的生活质量,但均存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不协调;城市调查对象和农村调查对象的抑郁指标中,最严重的均是睡眠质量;城市和农村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中,均是主观支持强度高于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且最薄弱的环节均是“遇到急、难情况下”的社会支持;城市和农村调查对象的自杀意念与生活质量、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抑郁状况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负性精神特征指标(抑郁)的相关性高于正性精神特征(生活质量和主观支持)指标,同时,精神特征指标(主观支持)的相关性高于物质特征指标(客观支持)的相关性;在城市和农村调查对象中,自杀意念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相同之处是均包括了生活质量和抑郁状况,其中生活质量越差,自杀意念越严重;抑郁程度越高,自杀意念越严重。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的结论本身;二是对讲统计描述结果与统计分析结果的结合起来,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支持和降低抑郁状况,对自杀意念行为的防治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即能为自杀意念及行为的预防提供相对更针对性地信息支持。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特殊性,拒访对象,特别是城市的拒访对象相当高,不仅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影响研究例数及质量,因此需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样本例数及地域代表性等的研究。。
|
|
|
|
1 |
郭秀花,周诗国,罗艳侠,鲍卫华,程玉红;医学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2期 |
2 |
狄晓康,肖水源;长沙市213名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2期 |
3 |
曾玉云,魏煌忠,王虎;青少年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关系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08期 |
4 |
胡利人,丁元林;医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与相关危险行为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1期 |
5 |
王德全,汪保国,周卫平,陈思东,肖健;医药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1期 |
6 |
陈薇;李芳健;王家骥;麦锦城;王心旺;李亮昌;方耀华;卡德尔;;广州市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3期 |
7 |
王艳军;;人格完善新概念之八:活着没商量——谈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控制[J];校园心理;2006年05期 |
8 |
汪雪莲;许能锋;薛洪俤;江典伟;杨德辉;;医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6期 |
9 |
朱相华;李娇;田玉湘;魏贤玉;王成东;;小学一年级受虐待学生死亡概念和自杀意念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6期 |
10 |
冯珊珊;肖水源;周亮;唐勇;傅卓华;;湖南某镇农村居民自杀意念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5期 |
11 |
傅卓华;冯珊珊;周亮;唐勇;肖水源;;浏阳市农村居民对自杀意念的自我归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
12 |
巢传宣;刘建平;曾晓青;毛荆利;周末;;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2期 |
13 |
荆春霞;王声湧;杨光;吴赤蓬;刘国宁;;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应对压力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03期 |
14 |
杨惠琴;翟瑞;;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
15 |
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叶剑辉;吴素琴;;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年02期 |
16 |
冯珊珊;肖水源;;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若干方法学问题[J];医学与社会;2007年10期 |
17 |
石文娟;马绍斌;王声湧;;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现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11期 |
18 |
李雪霓;刘海骅;刘肇瑞;郭琦;黄悦勤;;北京某综合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11期 |
19 |
杨本付;宋红梅;刘秀惠;曹菲菲;胡庆庆;;医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
20 |
宋剑锋;梁渊;卢祖洵;;武汉市郊区居民自杀意念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