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反射弧修复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后高位控尿中枢功能重组的fMRI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
人类排尿中枢和抑制排尿中枢中不同神经通路的fMRI研究
目标:首次研究正常人脑管理排尿和抑制排尿的不同神经通路。
方法:通过fMRI比较正常人排尿行为和抑制排尿行为的大脑激活区差异,研究高位中枢中管理排尿和抑制排尿的不同神经通路。
结果:排尿和抑制排尿过程都发现共同的前额叶皮质区激活,激活强度和激活范围基本一致;中央后回、扣带回、岛盖、补充皮质运动区在排尿和抑制排尿过程也发现都有激活,但是激活强度和激活范围并不相同;下丘脑只在排尿时激活,桥脑L区只在抑制排尿时激活。排尿过程和抑制排尿过程的小脑激活完全不同。
结论:前额叶是排尿和抑制排尿的共同管理中心,也可能是不同膀胱行为的意识决策和信息处理的最高中枢。扣带回、岛盖、补充皮质运动区参与排尿行为的决策,但是不同排尿行为的决策可能需要这些皮质的不同部位参与。小脑的不同部位参与不同的排尿决策执行,下丘脑等参与排尿决策执行,桥脑L区参与抑制排尿决策执行,即排尿和抑制排尿的大脑管理结构中存在不同的神经通路。
第二部分
人类自然排尿过程的fMRI研究
目的:我们首次研究人类自然排尿过程的高位控尿中枢功能图谱。目前人类的高位控尿中枢功能图谱主要是通过研究模拟膀胱活动得到。自然排尿过程是一种生理过程,研究这种过程的大脑管理结构可以提供最准确,最真实的高位控尿中枢功能图谱。
方法:通过fMRI研究正常人自然排尿过程。
结果:排尿前期的激活区包括前额叶、岛盖、皮质补充运动区和小脑;排尿期激活区包括前额叶、岛盖、中央后回、扣带回、皮质补充运动区、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桥脑和小脑。皮质补充运动区在排尿前期的激活远远强烈于排尿期,小脑在排尿前期和排尿期的激活部位不相同。
结论:生理排尿过程的前额叶、岛盖、皮质补充运动区的激活贯穿着整个排尿过程,因此这些结构可能与排尿活动的不同决策的最初级意识反应有关。扣带回、海马和眶回等皮质结构只在排尿期激活,这些皮质结构可能只参与排尿环境的监控和膀胱行为的维持。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桥脑等结构只在排尿活动中激活,表明排尿决策的执行,需要不同亚皮质结构的参与。
第三部分
脊柱裂并先天性尿失禁患者的控尿体系的fMRI研究
目的:首次研究先天性尿失禁患者的高位控尿体系,了解靶器官先天性无法有效支配后,高位中枢功能发育情况。
方法:以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fMRI研究其模拟排尿过程的大脑管理结构。
结果:患者排尿期的大脑激活区显著减少,只有前额叶皮质、中央后回、海马和小脑激活,小脑的激活部位不同于正常人。
结论: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由于长期失去对靶器官的有效支配,大部分排尿中枢功能失活。但是前额叶、海马、中央后回和小脑仍可有激活,提示着患者尽管无法有效控制膀胱,但是在部分膀胱感觉的支配下,在患者的成熟的认知体系中,仍可发展为不成熟的尿意反应体系。
第四部分
人工反射弧修复脊柱裂并先天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后的高位控尿中枢功能重组的fMRI研究
目标:研究人工反射弧修复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后高位控尿中枢功能重组的机制。
方法:通过fMRI研究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在人工反射弧修复膀胱功能前后高位控尿中枢功能图谱,并与正常人的结果比较。
结果: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在膀胱功能修复后,自然排尿过程的大脑激活可分为桥脑和桥脑上结构,桥脑的激活强烈,位置不同于正常人;桥脑上结构的激活区包括前额叶、中央后回、扣带回、海马、岛盖、皮质补充运动区、中央前回、丘脑和楔叶。其中前额叶、中央后回、扣带回、海马、岛盖、皮质补充运动区在正常组也有激活。与正常组相比,术后组未见眶回和下丘脑激活,但是可见丘脑、中央前回和楔叶激活。小脑的激活区和正常人以及术前组都不同。
结论:人工反射弧修复脊柱裂并发先天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后,患者发生脑功能重组,可出现新的桥脑控尿中枢。而桥脑上结构作为尿意决策体系也可获得随意决策功能。
|
|
|
|
1 |
张宗位,尹安民,刘云廷,连上华,阚家乡;脊柱裂合并尿失禁手术方法的改进[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3年05期 |
2 |
于旸;孙立泉;刘涛;冯立林;;小儿先天性皮毛窦的外科治疗(附7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07年05期 |
3 |
;小儿骨科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2期 |
4 |
易声禹,章翔,吴声伶,袁顺书,李安民;脊柱裂合并尿失禁手术治疗——(368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年02期 |
5 |
付建宁;;针刺“秩边”穴治疗尿失禁一例报道[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
6 |
赵宗位,连正华,李辉,阚家金,孙林;脊柱裂合并尿失禁329例手术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1998年04期 |
7 |
杨佳勇;;间断性清洁导尿术——先天性尿失禁患儿的最佳治疗选择[J];国际护理学杂志;1992年06期 |
8 |
田培兰;王铁云;郑广玉;;针刺治疗先天性腰骶脊膜膨出尿失禁1例报告[J];山西中医;1992年04期 |
9 |
吕风亚;尿失禁的基础与临床[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年02期 |
10 |
王光义;;膀胱内应用羟丁宁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2年04期 |
11 |
虞文恭;针刺治疗中枢性尿失禁15例[J];针刺研究;1997年03期 |
12 |
罗兰,李武平;脊髓神经松解术治疗尿失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1988年09期 |
13 |
洪杰,周莅莅,王军丽;温针灸加电针治疗腰骶椎裂尿失禁120例[J];中国针灸;1999年09期 |
14 |
刘晖;先天性畸形肾、异位肾、异位开口并压力性尿失禁1例[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
15 |
何友信;;针刺治疗脊膜脊髓膨出修补术后尿失禁一例[J];上海针灸杂志;1983年03期 |
16 |
金惠明;孙莲萍;杨波;施诚仁;;小儿颅脊柱轴先天性皮肤窦道的外科处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年10期 |
17 |
文颂;戴峰;高歌军;;卒中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BOLD-fMRI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7期 |
18 |
董英;张桂玲;张丽;;骶椎裂尿失禁患者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1年05期 |
19 |
王明德;;女性先天性短尿道尿失禁的手术治疗[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5年06期 |
20 |
陈卫红;曾昭怡;;头皮针治愈1例一氧化碳中毒后尿失禁[J];福建医药杂志;199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