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农地制度研究
【摘要】:
中国的农业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令人着迷的研究领域。中国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更是农业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分析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思路和视角不尽相同,但一个关键的事实已经为大家所公认:农村、农业的基本制度是农地制度,对农地制度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关键环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运行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家的认知得到了实践的证明,更使大家对先前的认知深信不疑。本文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及其与其它农地制度的比较研究,来解读它一度成功的原因,更对它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助于解决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建议。
在本文中,我们从制度理论特别是有关农地制度理论出发,结合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建立了农业增长的生产函数,通过实证研究和反历史度量法的新经济史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所实行的三种农地制度的效率及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发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效率,但其内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可能导致它的效率丧失,成为一种低效率的制度。
中国当今的农地制度的问题之一是关于农地长期投资。采用博弈论的方法,通过构建农户土地投资博弈模型研究表明:由于农地制度产权主体模糊、产权不稳定,不能使农民形成长久的预期,无论是在农民能够退出还是不能退出农业的情况下,都导致对农地的投资低于农地制度产权结构清晰、稳定情况下的投资。
中国当今的农地制度的问题之二是关于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国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国外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农地流转及农地经营规模变化取得的成果就是很好的说明。构建农地流转的需求和供给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不同农地制度下的农户农地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地产权主体模糊和产权不稳定导致了中国农地流转的规模大大减少。
中国当今的农地制度的问题之三是关于农地的有效保护和乡城土地转用中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现有征地制度的城市偏向和农地制度产权主体的模糊共同造成了农地转用价格严重低于市场真正价值,导致征地过度和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农业发展迅速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农地制度改革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农地制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具有清晰产权的农地制度是提高制度效率的必然选择;稳定而可预期的土地使用权是高效的农地制度的重要特征。
由于农地制度问题的存在并且这些问题在现有框架里不能得到解决,只有进行制度的创新和改革。这种创新和改革必须使得其实施的收益大于成本,否则是得不偿失的。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保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变和现有的农地承包经营分配格局不变,实行农地永佃制是较适宜的选择。同时还要改革现有的征地制度及其它与农地制度相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