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
【摘要】: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经济学家和各个国家始终关注的话题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种答案。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将制度视为已知给定的外生变量,而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一时间中国持续的高速增长引来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用不同的理论来诠释这个现象,试图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发生,因此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经验,厘清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因素,测定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量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包含很多因素,因此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路径,从微观的视角,通过引入吸收能力建立了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模型中制度影响吸收能力的高低,“好”的制度提高吸收能力,“坏”的制度降低吸收能力,吸收能力高将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制度影响技术创新和扩散,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制度——吸收能力——技术创新与扩散——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讨论了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宏观层次上,在结合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制度变量引入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制度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讨论了模型均衡和动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量的变化对经济具有长期增长效应,并且制度应该与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超越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将阻碍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倒退。
中国从1949年成立以来,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在其间也呈现出不同表现。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事实和制度变迁的回顾,我们分析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中国的制度变迁主要围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转换为主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但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经济增长水平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1978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远快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制度变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影响到制度变迁,在每次经济增长波动以后,制度都会发生一定的变迁,或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或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比如1992年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展开。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测度制度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讨论和分析制度代理变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有关工具,对中国1952——2006年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制度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推动了制度变迁。
总之,制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度安排、制度质量和制度变迁影响经济增长水平。中国的制度安排、制度质量和制度变迁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时候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因此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战略高度,建立起与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