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镜研究
【摘要】:
古代铜镜不同于我们今天的玻璃镜,其正面可以照容,背面常铸有纹饰和铭文。就镜背而言,其丰富多彩的纹饰文化和铭文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可从中看到各时期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就镜面而言,其本身空无一物,因此对其研究,只能借助文学这一载体,即文学中的镜子描写。故本文即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对古代铜镜镜背、镜面两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讲述了古代铜镜的起源、“镜”字源流及铜镜的别称。第二、三章分别研究镜背的铭文和纹饰文化。第四、五、六章则是研究文学中的镜子。
因古代铜镜铭文以汉唐为盛,故本文即在对历代镜铭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汉唐镜铭文化。如古代镜铭与古代诗歌发展的关系、汉代镜铭体现出的广告意识、汉镜铭文与汉人的社会追求、汉镜铭文的用字特点及原因、隋唐铜镜铭文内容形式的新特点等内容。
铜镜纹饰更具精神文化内涵,它与儒释道等息息相关。本章亦以汉唐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铜镜纹饰文化进行研究:汉镜人物纹饰与儒道思想、隋唐铜镜中的佛道色彩等。
文学中的镜子描写(“镜”意象符号)更为丰富多彩。“镜”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符号,在历代作品中都可见其踪迹。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类和研究:一、作为伴侣的镜子(美人照镜、对镜咏怀、对镜自省、镜恋、仇镜、变形镜)、二、作为信物的镜子(破镜重圆、玉镜台、千秋镜、石镜)、三、作为神器的镜子(治病救人之镜、随月昏明之镜、降妖镇邪之镜、照见未来之镜、善恶因缘之镜、镜卜与镜听)。
文学中的镜子最终超脱了实用性,进入了象征领域。镜子不仅可以喻物(喻月、喻水、喻天、喻冰、喻扇、喻纸等),还可以喻人(喻清官、喻隐士或仙人、喻贤才或智者等),甚至是喻道(喻清明之道、喻君子之鉴等)。
古代镜意象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及影响。就诗歌而言,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自鉴的描写比古代多得多。除现代诗歌外,现代小说中的镜意象也非常丰富,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张爱玲。她笔下的人物在面对镜子时,自信和自省的成分少了些,而更多的则是对镜时的顾影自怜、扭曲变形、脆弱易碎,以及内心苍凉情感的真实流露。古典镜意象在她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总之,伴随人类几千年历史的铜镜,它不仅仅是鉴容之器,更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在有形而有限的镜体之中,蕴含着无形而无限的精神文化。
|
|
|
|
1 |
杨爱国;;邹城峄山镇照山庄出土东汉铜镜解读[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2 |
姚义斌;;唐代扬州铜镜铸造工艺的几个问题[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3 |
白秦川;;金代银铤研究三题[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
4 |
彭满华;卫氏;;销钱为镜[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一辑)[C];2002年 |
5 |
王春晓;孙淑云;韩汝玢;蒋建中;张树霖;;“黑漆古”铜镜表面层材料结构的拉曼光谱学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6 |
彭芊芊;;金上京会宁府出土铜镜浅谈[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
7 |
王建新;;濊人与倭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
8 |
宝音;;“一刀”平几千?[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
9 |
何志国;;汉代云气纹与神仙思想[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10 |
毛颖;;东汉伍子胥画像镜赏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