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SO_2CF_3)_2]_2/PPh_3催化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
【摘要】:
分子中碳-碳键的构建是现代有机合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Pd和Ni催化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由于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芳基硼酸在空气中比较稳定,可以长期储存,毒性较小等原因,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Pd相比,Ni催化剂价格便宜,对不活泼氯代芳烃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反应选择性好,是一种理想的Suzuki偶联反应催化剂。
长期以来,合成新的配体是人们提高Ni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产率的唯一途径。阴离子对于反应的影响并没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本文首次使用Ni[N(SO_2CF_3)_2]_2/PPh_3为催化剂,以惰性氯代芳烃对氯苯甲醚和单苯基硼酸为底物,研究了阴离子-N(SO_2CF_3)_2对该偶联反应的影响。
通过与催化剂NiCl_2/PPh_3的比较研究发现:阴离子-N(SO_2CF_3)_2对Suzuki偶联反应存在较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当催化剂用量减少时,这种促进作用尤其显著,达到30%。
通过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发现:80℃为最佳反应温度,提高温度和降低温度都不利于反应的进行。离去基团对于苯基向Ni中心迁移的影响不大。
通过对混合催化剂NiCl_2(PPh_3)_2和Ni[N(SO_2CF_3)_2]_2的研究发现:偶联反应的产率与混合的比例密切相关。当二者的比例为1:1时,效果最佳,产率可大于99%。这解决了长期存在于Ni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的一个重要问题——惰性氯代芳烃参与的反应不能够完全进行。
本文的实验结果改变了以往阴离子不能有效参与Suzuki偶联反应的印象,显著地提高了Suzuki偶联反应的产率。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阴离子对Suzuki偶联反应甚至是对其它偶联反应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
|
|
|
1 |
王庭恭;倪蕾蕾;何佳玲;刘剑;励华群;杨泽慧;;三苯基膦与三苯基氧膦分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2 |
刘春波;车广波;李秀颖;刘梅;徐占林;李文连;王庆伟;;两个双核Cu(Ⅰ)-4,4′-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谱分析(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
3 |
滕文彬;杜桂强;;三苯基膦-水体系还原芳基磺酰氯制备芳基硫酚[J];当代化工;2010年04期 |
4 |
孙震,赵振东,李冬梅,刘先章;金合欢醇羟基的溴取代反应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年S1期 |
5 |
郭雅红,耿艳芳;三苯基膦的合成[J];河北化工;2005年04期 |
6 |
郑兴良;张宏志;蒋宁飞;陈淑君;欧阳玲玲;;青藤碱A环衍生物的合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
7 |
张伦,黄裕源,陈新兰,何建社;硼化合物研究(ⅩⅥ)——氢硼酸π-环戊二烯基双(三苯基膦)镍(Ⅱ)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10期 |
8 |
白鸽;孙玉华;;气相色谱法测定三苯基膦[J];河北化工;1993年03期 |
9 |
凌晓红,刘国湘,张新位;苯基异腈·苯基异硫氰·四氢呋喃·三苯基膦钴(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10 |
修福荣,任志刚,袁亚仙,顾建胜,戴洁;Ag(PPh_3)_nX(n=1,2,3;X=Cl,Br,I)的电化学合成[J];应用化学;2003年08期 |
11 |
隋芹;;微库仑法测定三苯基膦中的氯含量[J];齐鲁石油化工;2008年03期 |
12 |
贺泓,杨惠星,胡教平;MoOS_2(S_2CNEt_2)_2与三苯基膦反应动力学溶剂效应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10期 |
13 |
高荣,蔡春,吕春绪;三苯基膦合成新工艺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10期 |
14 |
赵雪梅;赵海沨;牛俊龙;宋毛平;吴养洁;;碘取代含杂环的二茂铁亚胺异环环钯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J];化学通报;2008年04期 |
15 |
雷克林;;一价铜化合物[Cu(PPh_3)_2NO_3]的合成与表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4期 |
16 |
易行焕;徐庆忠;张先亮;王成瑞;;双(三苯基膦)氧络铂催化硅氢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5年04期 |
17 |
谭国华;三苯基膦及其应用[J];化工时刊;1994年03期 |
18 |
韩巧凤;王瑛;杨绪杰;陆路德;汪信;;正丁基黄原酸铜与三苯基膦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J];化学通报;2006年02期 |
19 |
夏凉;王筱平;陆芳;韩超;;微波干法合成4-(3-吡啶基)-3-丁烯-2-酮的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02期 |
20 |
丁维钰;魏嘉;浦家齐;;膦、胂叶立德的化学与应用 Ⅲ.苯甲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胂与2-全氟炔腈的反应[J];化学学报;198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