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1蛋白在线虫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细胞必须具有有效而精密的机制,确保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各种蛋白,在反面高尔基复合体上以出芽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转运囊泡以不同的途径被分选、转运并发挥其生理功能。分泌囊泡(secretory granules, SGs)也叫做致密核心囊泡(dense core vesicles, DCVs)是装载并转运分泌蛋白的载体,其在胞内的转运过程不仅涉及蛋白本身(分泌蛋白和囊泡膜蛋白)的修饰、加工和装配,还涉及到多种囊泡特异组分的定向转运和复杂的调控过程。
hid-1编码一个全新的蛋白,由Ailion和Thomas在筛选具有Hid (high temperature-induced dauer formation)表型的线虫种系过程中发现。HID-1蛋白高度保守,在果蝇、小鼠和人类中都只有唯一的同源物。此外,hid-1基因突变的线虫还具有多种表型,如轻微的行动不协调(Unc),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抗性(Ric),排便缺陷(Aex)等。本文主要利用线虫这个经典的动物模型对HID-1蛋白的作用机理和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介绍,简要概述了分泌囊泡的生成、加工成熟、转运、分选及分泌机制和学习记忆、信息整合的神经通路及分子机理。
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hid-1蛋白参与学习记忆这个高级认知功能的调节过程,主要是信息整合和联系性学习记忆。我们发现除了参与调节NaCl-饥饿模式和温度-饥饿模式这两种联系性学习记忆模式外,hid-1基因还对两种感觉信号的整合及相应的抉择行为有重要调控作用,并且确定了其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元内负责神经多肽分泌的DCVs实现的。我们试图确定hid-1调节信息整合的信号通路,但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排除hid-1不是通过hen-1途径和胰岛素受体信号途径来调节学习记忆过程,下一步我们需要研究hid-1基因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而深入透析其分子机制。
第三部分通过电生理技术、荧光成像技术以及生物化学技术研究了HID-1作为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是DCVs成熟、转运和再循环的必需调节因子。HID-1主要定位在高尔基复合体上,它的缺失会导致DCVs的可溶性内容物减少,但以高度聚集形式存在于致密核心内的神经多肽却不受影响,此外还会引起特异膜蛋白的增加。我们推测HID-1主要通过影响DCVs特异组分从早期内涵体到高尔基体的逆向转运,从而影响囊泡的成熟和再循环过程,但它并不参与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s, SVs)的分泌。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分泌囊泡成熟、转运及再循环回高尔基体的具体作用机理有所帮助。
本文第四部分研究了由黑寡妇蜘蛛分泌的神经毒素α-LTX及其突变体α-LTXN4C通过不同机制促进胰腺β细胞[Ca2+]i升高。我们发现α-LTX引起[Ca2+]i的升高依赖于细胞外液中的Ca2+,并且这种升高可以被La3+特异阻断。而α-LTXN4C引起的[Ca2+]i上升则依赖于二价阳离子的存在。
|
|
|
|
1 |
李思经;抗两种金黄线虫的马铃薯[J];生物技术通报;1997年02期 |
2 |
张薇,宋玉芳,孙铁珩,宋雪英,周启星;土壤线虫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3 |
牛李丽;王强;黄道超;姜波;杨光友;余星明;赵波;邓家波;陈维刚;;芬苯达唑对凹甲陆龟消化道线虫的驱虫初步试验[J];四川动物;2006年02期 |
4 |
李树荣,饶恩煜;云南发现奇异西蒙线虫[J];四川动物;1992年03期 |
5 |
吴相钰,刘恩山;第4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实验考试[J];生物学通报;1994年09期 |
6 |
徐洁莲,韩日畴,刘秀玲,曹莉;影响昆虫病原线虫对猪场蝇蛆防效的若干因素[J];昆虫天敌;1994年01期 |
7 |
秦复牛,潘沧桑;福建省松树线虫的研究 I.松干伞真滑刃线虫的种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8 |
杜德成;解廷月;李宏;;线虫DNA序列沿染色体进化的非均匀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9 |
江世智;杨金会;赵艳敏;李云峰;计从斌;刘万毅;冀永强;;两种具有杀线虫活性异戊烯基黄烷酮的全合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0 |
徐春玲;陈淳;周春娜;谢辉;;中国马铃薯根际土壤2种默林属线虫记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1 |
李素春;梁梅芳;田伟金;朱涤芳;朱雪媚;;线虫DD—136培养基筛选,保种方法及其共生菌的观察[J];昆虫天敌;1981年03期 |
12 |
张贞华;李桃生;田保利;;新线虫DD—136品系的大量生产及其对白蚁的侵染试验[J];白蚁科技;1989年01期 |
13 |
汪江一;王国秀;岳华梅;;线虫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2期 |
14 |
卜兴江;;线虫与果蝇先天免疫系统的比较[J];生物学通报;2006年11期 |
15 |
郭晓强;姚清国;冯志霞;;分子生物学大师和奠基人之一——布雷内[J];生物学通报;2007年12期 |
16 |
冯婉娟;;Rab27对致密核心囊泡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9年S1期 |
17 |
邬捷;毛圆科线虫一新种——四川曲殖线虫[J];动物学报;1977年03期 |
18 |
岑明;计鸿贤;;木耳线虫Pelodera Sp.的初步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19 |
刘瑞军,程瑚瑞;毛刺线虫(Nematoda:Trichodoridae)的调查鉴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20 |
孙国凤;9月底销售天敌线虫[J];生物技术通报;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