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

王琰  
【摘要】: 在时空无限延展的全球化时代语境下,电视媒介跨越时空和文化之桥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跨国电视媒体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也异常激烈。中国华语电视跨文化传播媒体作为中国对外传播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中华文明、维系文化认同、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本文以CCTV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为个案,导入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主要研究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民族志、扎根理论等质化与量化研究方法,对《中国新闻》的传者编码和受众解码进行了深描探讨,以期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探寻中国华语电视跨文化传播意义输出的本相和意义解读的生成机理,从中发现具有解释力的内在规律,进而提出对中国华语电视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思考。 在编码研究阶段,本研究通过将《中国新闻》与《新闻联播》、《时事直通车》进行内容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文本分析方法的运用,从电视话语编码的层面上探讨《中国新闻》的编码策略。研究发现:《中国新闻》在权力场和海外受众场这一充溢着冲突张力的语境规约中努力地寻找平衡点,在话语编码中表现出了其内在的角色和话语冲突。在国内新闻报道上,《中国新闻》“受众本位”的努力与尝试,受到了媒介体制的影响,表现出主题选择和报道立场的不确定性;在国际新闻报道上,《中国新闻》在客观中立的表象之后,隐藏着国家至上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电视叙事话语运用上,《中国新闻》试图达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视域融合,但囿于新闻观念和叙事陈规的影响,这种尝试表现出不彻底性。 在解码研究阶段,本研究运用参与观察、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对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观看《中国新闻》的表现和态度进行了调研,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化资料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收视态度类型主要表现为移情式、批评式、防御式和仪式式四种,而影响收视态度生成的核心因素是批判理性和情感卷入。两者内在元素的对立与和谐决定了不同收视态度的生成。研究显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在收视态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群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导入收视态度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解释。 最后,通过结合编码和解码的研究,从机构、受众和文本三个层面上对中国华语电视跨文化传播策略进行了思考。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要借鉴国际电视传播媒体制度设计的经验,丰富办台主体,创新资源补偿方式;第二,在受众认同上,一方面要凸显“文化中国”,弥合政治差异,另一方面要顺应文化差异,细分受众市场;第三,在文本叙事上,要将全球化话语与本土化元素视域融合起来,构建亲和文本,激发话语移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金礼;;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逻辑[J];新闻爱好者;2010年16期
2 彭兰;网络与跨文化传播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0年06期
3 段京肃;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2002年01期
4 徐笑红;德国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4期
5 莫守忠;因特网传媒若干问题探论[J];求索;2000年03期
6 肖文娟;;我国国际文化传播如何借鉴韩国经验[J];青年记者;2006年08期
7 姜飞;黄廓;;对跨文化传播理论两类、四种理论研究分野的廓清尝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06期
8 刘菲菲;王泳惠;;单一化与多样性:跨文化传播的双重语境[J];青年记者;2010年21期
9 史安斌;;跨文化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和前景[J];对外传播;2011年08期
10 郭天一;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宣传新课题──网络发展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探讨之四[J];新闻与成才;2000年05期
11 杨波;;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J];魅力中国;2009年07期
12 李永杰;;阴谋与跨文化传播[J];新闻知识;2009年09期
13 戴春阳;张小辉;;试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世界;2010年07期
14 陈蕾;王沧;;让魅力打动你——浅析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中的“姚明现象”[J];今传媒;2010年09期
15 胡昭阳;;跨文化传播与企业管理的烙印分析[J];今传媒;2009年05期
16 程天飞;;论影视艺术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传播;2010年03期
17 蔡荣寿;;地方卫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做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8期
18 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9 董广安;;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及突破[J];新闻爱好者;2005年12期
20 刘洪;;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三个悖论[J];求索;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伟;;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贺心颖;;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问题及策略研究[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钟克勋;;论加强康巴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4 黄兆媛;;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与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8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琰;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卓;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D];复旦大学;2012年
3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花家明;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8 郭林;主观写意与客观写实:中美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建;金融危机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变迁[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娜;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动画创作[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杨仁忠;如何呈现“他者”:跨文化传播与新闻伦理冲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孙焕根;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5 白长燕;跨文化传播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的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6 李妍;美国电视剧的网络传播热透视[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7 蔡春影;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金玉;跨文化传播环境下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危红波;企业文化传播理现论及应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顾东黎;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媒体的生存空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跨文化传播:从术语到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金玉柱;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需做到问题视域融合[N];中国体育报;2010年
3 贾文山 美国加州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系终身教授 仁可 译;当代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评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黄廓 姜飞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规划跨文化传播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发展跨文化传播学 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袁艳;中外学者研讨跨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04年
7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波;跨文化传播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理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张小燕;多国学者在汉探讨“跨文化传播”[N];湖北日报;2004年
9 郑一卉 北京语言大学;走在重建“巴别塔”的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王文娟;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元素[N];中国文化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