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肿瘤微环境对肥大细胞在肿瘤生长中作用的影响

宋传旺  
【摘要】: 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有赖于体内促肿瘤和抗肿瘤效应的精确平衡,这除了与肿瘤细胞本身有关外,还涉及到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内系统,它除了包括细胞成分外,还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及其它一些蛋白质。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免疫和炎症细胞等。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子,既有肿瘤细胞产生的,也有非肿瘤细胞产生的。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中其它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肿瘤发展的决定因素,决定了肿瘤是发生转移还是消失,或者成为良性肿瘤。因此在进行肿瘤研究时,关于肿瘤微环境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源性细胞对肿瘤的生长和血管形成等起到重要作用,这其中包括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是较为古老的免疫细胞,早在1871年,就被免疫学者们所认识。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熟在外周组织。通常人们认为肥大细胞主要在抗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关于其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较少,并且存在争议。肥大细胞是炎性细胞,活化后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肝素、IL-8、VEGF、PDGF、NGF、SCF和组胺等,这类介质被认为可产生促肿瘤生长特性;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另一类介质如IL-1、IL-6、TNF-α、纤维蛋白溶酶等则被认为具有抗肿瘤生长特性。现代免疫学研究认为,肥大细胞可以做为免疫调节细胞,一方面它可以通过递呈抗原、促进T细胞激活等效应上调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产生IL-10介导负向免疫调节作用。肥大细胞特性和功能的复杂性可能正是当前肿瘤中肥大细胞究竟是什么作用存在争议的原因。本课题旨在探讨肥大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真正作用,并对其部分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肥大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两种动物模型,第一种是指把H22细胞接种到小鼠右大腿肌肉后形成刚触摸到肿瘤结节的动物模型(肌肉接种2×105个H22后10-12天);第二种是指H22细胞肌肉接种形成1×1cm2大小肿瘤(肌肉接种2×105个H22后26-28天)的动物模型。前者称为肿瘤初期模型,而后者则称为肿瘤后期模型。在本研究中,我们把从H22(2×105个)接种到接种后12天这一段时间称为肿瘤发展的初期,H22接种形成l×1cm2大小肿瘤以后的时间称为肿瘤发展的后期(在这里只是特指而已,与临床诊断上所指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我们通过两种策略观察肥大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一种策略是阻断体内肥大细胞的功能,另一种则是把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与肿瘤细胞共注射的策略。研究发现,在肿瘤发展的初期,肥大细胞表现出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性,这种特性与其趋化CD8+T细胞有关;而随着肿瘤进一步发展到后期,肥大细胞却又呈现出促进肿瘤生长的特点,这与其产生IL-10增多及趋化Treg细胞浸润到肿瘤局部有关,也可能涉及其促血管生成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肥大细胞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功能?肿瘤在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应激、缺氧、炎症等因素发生肿瘤细胞坏死,因此产生大量的内源性DAMP分子。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即发现,肿瘤直径越大释放到组织中的DAMP分子越多。本实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后期肿瘤中的肥大细胞其模式识别受体(TLR2)、协同刺激受体(4-1BB、B7-H1)及IL-10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这些说明可能是大量存在的内源性DAMP分子使肥大细胞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本部分的另一组实验也证明当肥大细胞经高浓度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作用后再与H22细胞共接种小鼠即产生了促瘤生长的特性。由于肿瘤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较少,限制了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我们用体外系统模拟体内进行了第二部分的研究。 第二部分: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对肥大细胞生物学特点的影响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已被证实含有HMGB1、HSP70等DAMP分子的代表性物质,可以模拟体内肿瘤细胞坏死环境。因此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用高浓度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BMMCs来模拟体内肥大细胞发生的部分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与肿瘤的关系。BMMCs受高浓度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后,其与血管生成(VEGF、PDGF)、组织重塑(MMP9)和负调节免疫应答(IL-10、TGF-β)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且模式识别受体(TLR4、2)和协同刺激受体分子(CD80、CD86、4-1BB、CTLA-4)的表达也均上调;进一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肥大细胞所引起的IL-10表达增加涉及TLR4-PI3K-GSK3β-NF-κB信号途径。当肥大细胞TLR4和GSK3β分子功能被阻断后,其促瘤生长的特性则消失。因此当我们用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体外培养的BMMCs,发现其从表面分子到胞内信号的转导都发生了有利于促瘤生长特性的变化。 第三部分:肿瘤对小鼠肥大细胞前体数量和表型的影响通过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肥大细胞对肿瘤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而肿瘤反过来对肥大细胞也产生了作用。除了这些,肿瘤对肥大细胞前体是否也产生了影响呢?因此我们进行了第三部分的研究。研究表明荷瘤小鼠中肥大细胞的动员明显增加,表现为骨髓中粒-单核细胞前体(GMP)、脾脏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共同前体(BMCP)、瘤周肌肉组织中肥大细胞前体(MCP)和肥大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增高,但有趣的是髓外器官阶段肥大细胞前体识别内源性DAMPs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如TLR2)的表达并无明显变化,但瘤周肌肉组织MC和MCP中此类受体阳性的细胞比例却明显增高。这说明肿瘤对肥大细胞的影响从产生前体的骨髓阶段即开始,首先引起肥大细胞前体数量的增加,增多的肥大细胞在外周组织肿瘤微环境中受到足够强危险信号的刺激后,其表面相应受体的表达上调,这种驯化的结果最终使肥大细胞发生了从抑瘤生长到促瘤生长特性的转变。 本研究证明在肿瘤发展的初期,肥大细胞通过趋化CD8+T细胞抑制了肿瘤的生长;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发展,肿瘤微环境中出现的大量内源性DAMP分子改变了肥大细胞的特性,肥大细胞一方面IL-10表达上调,另一方面趋化Treg细胞浸润到肿瘤局部,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因此肥大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具有可塑性,准确把握肥大细胞这种特性对深刻理解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免疫细胞意义重大,而且也为临床上开展以肥大细胞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申五,武莎莎;凋亡与肿瘤[J];中华肿瘤杂志;1999年04期
2 王自强,蔡志民;肿瘤的癌基因与凋亡[J];重庆医学;1999年06期
3 范晓强;死亡受体与肿瘤凋亡疗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年01期
4 卢波;安喜峰;;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年09期
5 宗建春;HIF-1的生物学机制及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J];重庆医学;2004年05期
6 唐琪;布文奂;王丹丹;辛颖;徐晓薇;孙宏晨;;自噬与凋亡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6期
7 韩笑宁,于永霞;肥大细胞与肿瘤关系[J];解剖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8 张国明;胡礼仪;;聚集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9 黎功,王萍,申文江;肿瘤凋亡与放射敏感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9年02期
10 尚莹;陆羡;;肿瘤治疗过程中凋亡与自噬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4期
11 孙秋佳;庄严;高世勇;;凋亡抑制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12 曹勇;cFLIP与肿瘤的关系[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5期
13 朱亚勤,赵梅芬;加速凋亡引入肿瘤的进程[J];医学与哲学;1999年08期
14 王振冉;;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10期
15 陈玉英;梁后杰;;黏着斑激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08年02期
16 夏春波;蒋常文;;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0期
17 张鸣杰,黄建;NF-κB信号转导途径与肿瘤抗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6期
18 王志成,郭德玉;Survivin与肿瘤[J];重庆医学;2005年01期
19 焦肖宁;方肇勤;卢涛;;副凋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2年02期
20 吴艳萍,杨永滨,李立平,刘嘉琳;增殖和凋亡的失衡与肿瘤[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红梅;;TLR4与炎性反应及肿瘤的研究进展[A];江西省第四次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暨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新进展研修班资料汇编[C];2015年
2 周慧锋;郝迎旭;;郝迎旭教授应用扶正之法治疗肿瘤临床经验[A];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9年
3 贾玫;康娜;崔岩岩;马薇;;肿瘤相关抑郁的中西医治疗[A];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4 张锡泉;;中医药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与思考[A];江西省第四次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暨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新进展研修班资料汇编[C];2015年
5 王翠玉;;从《内经》中探寻肿瘤的治疗思路[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山广志;史国军;;肿瘤过度治疗的思考与对策[A];发挥中医优势,注重转化医学——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李雪;;浅谈肿瘤的营养康复与防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徐延豪;;与肿瘤和谐相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科学的本源[C];2006年
9 杨仁池;;肿瘤相关血栓的预防与处理[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10 孙凤飞;;肿瘤时辰放疗的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1 张鹏;毕明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及其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应用[A];2009年首届全国中西医肿瘤博士及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2 王越;蔡彦;林原;许世雄;;氧对无血管期肿瘤生长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3 赵宇亮;陈春英;梁兴杰;邢更妹;柴之芳;;表面化学修饰与肿瘤纳米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4 张天明;;颅鼻颅眶相关肿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5 杨怀中;杨宇飞;贾小强;许云;;肿瘤患者就诊流向调查及建立三级肿瘤防控网络可行性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16 张立;王永其;王咏梅;杨洪春;孙欣;吴琦;;抗酸染色对肿瘤细胞的鉴别研究[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7 张立;王永其;吴琦;郭明日;吴敏;王咏梅;杨洪春;孙欣;;抗酸染色对肿瘤细胞的鉴别研究[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8 周云峰;;我国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A];湖北省第21届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9 黄锦宇;;按骨疗法防治肿瘤[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0 宋现让;;肿瘤与感染[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3:传染病的遗传易感性[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传旺;肿瘤微环境对肥大细胞在肿瘤生长中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彦刈;肿瘤分泌物影响免疫系统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黄辰;乳酸在肿瘤适应葡萄糖缺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陈俊霞;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对肿瘤细胞生长、凋亡、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5 杜小波;水泡口炎病毒的M蛋白基因与放射治疗联合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朱玲;异鼠李素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孙青;慢周期肿瘤细胞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郭强;不同类型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卉;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T/CT分子显像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赵宗磊;超声微泡破坏抑制肿瘤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1 黄薇;生物力诱导肿瘤再生细胞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12 卢楠;基于介孔有机氧化硅的肿瘤多模式成像及其引导下的增效治疗[D];南京大学;2017年
13 邹建军;影响上海市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因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4 冯利兴;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肿瘤恶病质代谢异常机制和药物干预[D];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
15 赵丽亚;肿瘤手术导航中图像分割与配准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16 李锐;肿瘤诱导树突状细胞信号网络失调与功能变化关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7 刘邦华;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8 孙晓蓉;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显像监测硼替佐米对肿瘤微循环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19 刘洪瑞;滨蒿内酯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0 邱娜莎;酯酶响应肿瘤细胞选择型基因输送体系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良杰;TLR4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和肿瘤免疫耐受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2 程凤;细胞表面核仁素交联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D];西南大学;2021年
3 刘亚庆;榆黄蘑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周行;和厚朴酚联合阿霉素抗肿瘤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邢秀;毛喉鞘蕊花抗肿瘤有效成分的筛选及其药理药效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强;射频消融对肿瘤细胞动力学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7 韩金凤;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肿瘤抑郁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7年
8 马娜;热环境对肿瘤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白娟;水疱口炎病毒的M蛋白基因联合热疗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程军;筛选不受肿瘤组织取样部位影响的肿瘤分子标志[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11 侯晓丽;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12 许善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再增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3 吴金;肿瘤生长过程的仿真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4 李阳阳;血小板对肿瘤细胞转移作用的复杂机制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20年
15 郝俊楠;肿瘤儿童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贫血相关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20年
16 郝晓沛;肿瘤出芽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预后的评价作用[D];郑州大学;2020年
17 管娜;肿瘤患儿营养状况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8 陈宇;关于中国南方肿瘤患者中药使用情况的调查[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9 唐又群;肿瘤患者康复期复查依从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0 尹旭庆;HIF-1 α和VEGF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D];济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张彦婷 实习记者 李曌懿;肿瘤成威胁媒体人健康常见因素[N];健康时报;2020年
2 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国家卫生健康委严查肿瘤治疗“黑幕”[N];医师报;2021年
3 本报评论员 言咏;肿瘤医生自曝黑幕背后的复杂命题[N];经济观察报;2021年
4 赵鲁;于保法的“肿瘤观”[N];中国科学报;2013年
5 高于婷;走出观念误区 科学预防肿瘤[N];陇东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张佳星;明星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给它开膛破肚[N];科技日报;2021年
7 记者 陈曦;令纳米材料持久发光 为肿瘤精准切除导航[N];科技日报;2021年
8 本报记者 甘晓;血小板“子弹”立功 肿瘤“定点清除”[N];中国科学报;2021年
9 本报记者 黄辛;应对肿瘤耐药须从基因“下刀”[N];中国科学报;2014年
10 记者 陈晶;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人文协作组在京成立[N];人民政协报;2020年
11 本报记者 黄海华;如何才能更早发现肿瘤?[N];解放日报;2021年
12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肿瘤治疗技术又获新突破[N];合肥晚报;2021年
13 首席记者 姚常房;以肿瘤规范化诊疗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N];健康报;2021年
14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神奇“捕头”专捉“肿瘤君”[N];深圳特区报;2021年
15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国家卫健委回应医生揭露肿瘤治疗黑幕事件[N];中国青年报;2021年
16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得了肿瘤要倾家荡产地治吗?[N];健康时报;2021年
17 本报记者 李惠钰;专家呼吁提升肿瘤诊疗同质化均质化[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8 记者 刘霞;新技术诱导肿瘤自身产生治疗物质[N];科技日报;2021年
19 本报记者 张昊华 通讯员 管九萍;让更多肿瘤患者感受医学的温暖[N];健康报;2021年
20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用“基因剪刀”对抗肿瘤[N];四川日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