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环境对肥大细胞在肿瘤生长中作用的影响
【摘要】:
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有赖于体内促肿瘤和抗肿瘤效应的精确平衡,这除了与肿瘤细胞本身有关外,还涉及到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内系统,它除了包括细胞成分外,还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及其它一些蛋白质。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免疫和炎症细胞等。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子,既有肿瘤细胞产生的,也有非肿瘤细胞产生的。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中其它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肿瘤发展的决定因素,决定了肿瘤是发生转移还是消失,或者成为良性肿瘤。因此在进行肿瘤研究时,关于肿瘤微环境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源性细胞对肿瘤的生长和血管形成等起到重要作用,这其中包括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是较为古老的免疫细胞,早在1871年,就被免疫学者们所认识。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熟在外周组织。通常人们认为肥大细胞主要在抗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关于其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较少,并且存在争议。肥大细胞是炎性细胞,活化后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肝素、IL-8、VEGF、PDGF、NGF、SCF和组胺等,这类介质被认为可产生促肿瘤生长特性;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另一类介质如IL-1、IL-6、TNF-α、纤维蛋白溶酶等则被认为具有抗肿瘤生长特性。现代免疫学研究认为,肥大细胞可以做为免疫调节细胞,一方面它可以通过递呈抗原、促进T细胞激活等效应上调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产生IL-10介导负向免疫调节作用。肥大细胞特性和功能的复杂性可能正是当前肿瘤中肥大细胞究竟是什么作用存在争议的原因。本课题旨在探讨肥大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真正作用,并对其部分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肥大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两种动物模型,第一种是指把H22细胞接种到小鼠右大腿肌肉后形成刚触摸到肿瘤结节的动物模型(肌肉接种2×105个H22后10-12天);第二种是指H22细胞肌肉接种形成1×1cm2大小肿瘤(肌肉接种2×105个H22后26-28天)的动物模型。前者称为肿瘤初期模型,而后者则称为肿瘤后期模型。在本研究中,我们把从H22(2×105个)接种到接种后12天这一段时间称为肿瘤发展的初期,H22接种形成l×1cm2大小肿瘤以后的时间称为肿瘤发展的后期(在这里只是特指而已,与临床诊断上所指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我们通过两种策略观察肥大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一种策略是阻断体内肥大细胞的功能,另一种则是把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与肿瘤细胞共注射的策略。研究发现,在肿瘤发展的初期,肥大细胞表现出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性,这种特性与其趋化CD8+T细胞有关;而随着肿瘤进一步发展到后期,肥大细胞却又呈现出促进肿瘤生长的特点,这与其产生IL-10增多及趋化Treg细胞浸润到肿瘤局部有关,也可能涉及其促血管生成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肥大细胞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功能?肿瘤在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应激、缺氧、炎症等因素发生肿瘤细胞坏死,因此产生大量的内源性DAMP分子。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即发现,肿瘤直径越大释放到组织中的DAMP分子越多。本实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后期肿瘤中的肥大细胞其模式识别受体(TLR2)、协同刺激受体(4-1BB、B7-H1)及IL-10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这些说明可能是大量存在的内源性DAMP分子使肥大细胞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本部分的另一组实验也证明当肥大细胞经高浓度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作用后再与H22细胞共接种小鼠即产生了促瘤生长的特性。由于肿瘤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较少,限制了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我们用体外系统模拟体内进行了第二部分的研究。
第二部分: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对肥大细胞生物学特点的影响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已被证实含有HMGB1、HSP70等DAMP分子的代表性物质,可以模拟体内肿瘤细胞坏死环境。因此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用高浓度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BMMCs来模拟体内肥大细胞发生的部分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与肿瘤的关系。BMMCs受高浓度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后,其与血管生成(VEGF、PDGF)、组织重塑(MMP9)和负调节免疫应答(IL-10、TGF-β)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且模式识别受体(TLR4、2)和协同刺激受体分子(CD80、CD86、4-1BB、CTLA-4)的表达也均上调;进一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肥大细胞所引起的IL-10表达增加涉及TLR4-PI3K-GSK3β-NF-κB信号途径。当肥大细胞TLR4和GSK3β分子功能被阻断后,其促瘤生长的特性则消失。因此当我们用肿瘤细胞坏死源性分子刺激体外培养的BMMCs,发现其从表面分子到胞内信号的转导都发生了有利于促瘤生长特性的变化。
第三部分:肿瘤对小鼠肥大细胞前体数量和表型的影响通过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肥大细胞对肿瘤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而肿瘤反过来对肥大细胞也产生了作用。除了这些,肿瘤对肥大细胞前体是否也产生了影响呢?因此我们进行了第三部分的研究。研究表明荷瘤小鼠中肥大细胞的动员明显增加,表现为骨髓中粒-单核细胞前体(GMP)、脾脏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共同前体(BMCP)、瘤周肌肉组织中肥大细胞前体(MCP)和肥大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增高,但有趣的是髓外器官阶段肥大细胞前体识别内源性DAMPs分子的模式识别受体(如TLR2)的表达并无明显变化,但瘤周肌肉组织MC和MCP中此类受体阳性的细胞比例却明显增高。这说明肿瘤对肥大细胞的影响从产生前体的骨髓阶段即开始,首先引起肥大细胞前体数量的增加,增多的肥大细胞在外周组织肿瘤微环境中受到足够强危险信号的刺激后,其表面相应受体的表达上调,这种驯化的结果最终使肥大细胞发生了从抑瘤生长到促瘤生长特性的转变。
本研究证明在肿瘤发展的初期,肥大细胞通过趋化CD8+T细胞抑制了肿瘤的生长;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发展,肿瘤微环境中出现的大量内源性DAMP分子改变了肥大细胞的特性,肥大细胞一方面IL-10表达上调,另一方面趋化Treg细胞浸润到肿瘤局部,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因此肥大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具有可塑性,准确把握肥大细胞这种特性对深刻理解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免疫细胞意义重大,而且也为临床上开展以肥大细胞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1 |
王申五,武莎莎;凋亡与肿瘤[J];中华肿瘤杂志;1999年04期 |
2 |
王自强,蔡志民;肿瘤的癌基因与凋亡[J];重庆医学;1999年06期 |
3 |
范晓强;死亡受体与肿瘤凋亡疗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年01期 |
4 |
卢波;安喜峰;;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年09期 |
5 |
宗建春;HIF-1的生物学机制及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J];重庆医学;2004年05期 |
6 |
唐琪;布文奂;王丹丹;辛颖;徐晓薇;孙宏晨;;自噬与凋亡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6期 |
7 |
韩笑宁,于永霞;肥大细胞与肿瘤关系[J];解剖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
8 |
张国明;胡礼仪;;聚集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
9 |
黎功,王萍,申文江;肿瘤凋亡与放射敏感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9年02期 |
10 |
尚莹;陆羡;;肿瘤治疗过程中凋亡与自噬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4期 |
11 |
孙秋佳;庄严;高世勇;;凋亡抑制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
12 |
曹勇;cFLIP与肿瘤的关系[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5期 |
13 |
朱亚勤,赵梅芬;加速凋亡引入肿瘤的进程[J];医学与哲学;1999年08期 |
14 |
王振冉;;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10期 |
15 |
陈玉英;梁后杰;;黏着斑激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08年02期 |
16 |
夏春波;蒋常文;;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0期 |
17 |
张鸣杰,黄建;NF-κB信号转导途径与肿瘤抗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6期 |
18 |
王志成,郭德玉;Survivin与肿瘤[J];重庆医学;2005年01期 |
19 |
焦肖宁;方肇勤;卢涛;;副凋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2年02期 |
20 |
吴艳萍,杨永滨,李立平,刘嘉琳;增殖和凋亡的失衡与肿瘤[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