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研究

汪文新  
【摘要】: 研究目的制定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研究内容 1、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科室配置标准; 2、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各科室医生和护士配置标准; 3、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各类卫生人员配置标准。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关键人咨询法; 3、现场调查; 4、集中分析法。 研究结果 1、不同城市间,深圳市卫技人员构成比为80.46%,后勤人员构成比11.07%,均排名第一,管理人员构成比5.41%,是最后一位;其他技术人员构成比也是倒数第二位。在不同城市间卫技人员构成比的比较中,深圳市医生构成比39.68%是第一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比6.64%,是倒数第一位。深圳市医院医生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为14.172,排名第一;其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为1.072,排名倒数第二。 2、三级综合医院的标准配置为:①临床-门急诊-内科系统;包括急诊科、门诊部等20个科室。②临床-门急诊-外科系统;包括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等19个科室。③临床-住院-内科系统;包括ICU、儿科等17个科室。④临床-住院-外科系统;包括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等18个科室。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影像科等15个科室。⑥行政职能科室包括保卫科、财务科等18个科室。 3、三级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人员标准配置为:①某科应编医生数=某科日均诊疗人次÷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6小时÷0.65。其中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因科室不同而不同。②某科应编管床医生数=床位数×标准床位使用率(93%)÷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0.65。其中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3.0-10.2之间。③二线医生数=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管床医生数,其中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内科为0.63,外科为0.58。④急诊科、门诊部、体检科、口腔科门诊科室标准医护比分别为:1:1.55-1.90、1:0.85-1.92、1:0.61-0.84、1:0.58-0.83。⑤住院科室护士人员配置以床护比的方式进行测算,其各科室标准床护比范围在0.3-2.7之间。 4、二级综合医院的标准配置为:①临床-门急诊-内科系统;包括急诊科、儿科等8个科室。②临床-门急诊-外科系统,包括骨科、耳鼻咽喉科等8个科室。③临床-住院-内科系统,包括骨科、泌尿外科等6个科室。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影像科等9个科室。⑥行政职能科室设置标准为:保卫科、财务科等15个科室。 5、二级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人员标准配置为:①某科应编医生数公式同上。其中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人才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2.3-7.2人之间。②某科应编管床医生数公式同上。其中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3.0-10.1之间。③二线医生数=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管床医生数,其中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内科为0.51,外科为0.43。④急诊科、门诊部、体检科、口腔科门诊科室标准医护比同上。⑤住院科室护士人员配置以床护比的方式进行测算,其各科室标准床护比范围在0.3-2.7之间。 6、根据床位数计算各类医院各类卫生人员数:①三级综合医院,其标准按门诊日均诊疗人次与床位比例在4.9:1制定,其行政管理占总编的5.2-6.7%,其他技术人员占总编的2.1-3.6%;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9.7-92.7%。②二级综合医院,其标准按门诊日均诊疗人次与床位比例分别按照6.1:1和10.7:1制定,在床位400以下的二级综合医院中,行政管理占总编的6.7-8.2%,其他技术占总编的2.4-3.9%;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7.9-90.9%;床位40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行政管理占总编的5.6-7.1%,其他技术占总编的2.9-4.4%;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8.5-91.5%。 7、根据工作量计算各类医院各类卫生人员数:①三级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下的二级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的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范围分别为:33.7-43.1、21.5-30.7、25.2-33.4。②某医院应编急诊一线医生数=某医院急诊日均诊疗人次÷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0.65÷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其中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范围同上;各类综合医院的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分别为:0.330、0.299、0.338。③急诊二线医生数=急诊一线医生数×急诊二线医生与一线医生比例。其中三级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上的急诊二线医生与一线医生比例分别为:0.607、0.463。④某医院健康检查应编医生数=某医院健康检查人次÷26.40÷0.65。⑤各类综合医院的每管床医生标准分床数范围分别为:9.5-10.4、9.5-11.4、10.3-10.8。⑥某医院二线住院医生应编人数=某医院管床医生应编人数×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标准比例。其中各类综合医院的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533-0.682、0.394-0.613、0.392-0.534。⑦某医院应编临床医生总数=应编门诊白班医生数+应编急诊一线医生数+应编急诊二线医生数+应编管床医生数+应编住院二线医生数+应编健康检查医生数。某医院应编医生总数=某医院应编临床医生总数÷0.90。⑧某医院应编住院护士数=床位数×床位与住院护士的标准比例×实际床位使用率÷93%。各类综合医院的床位与住院护士的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488-0.711、0.354-0.443、0.369-0.506。某医院应编门诊护士数=应编住院×护士门诊护士与住院护士的比例。其中各类综合医院的护士门诊与住院护士的比例分别为:0.395、0.487、0.34。⑨某医院应编其他各类卫技人数=临床医生数×其他各类卫技人员与临床医生比例。各类综合医院的药剂人员与临床医生数的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120-0.152、0.157-0.185、0.142-0.193;检验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085-0.110、0.146-0.191、0.082-0.106;其他医技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101-0.180、0.118-0.194、0.130-0.267;其他技术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058-0.100、0.053-0.119、0.070-0.1658。 研究结论 1、深圳市卫生人员和卫技人员的配置与既往标准和其他地区的差异较大,不能完全参照既往标准和其他城市的情况进行深圳市卫生人员的配置,必须制定符合深圳实际的卫技人员配置标准。 2、深圳市医院门急诊病人和健康检查人次多,其每百门诊人员人次远远小于全国水平;深圳市医院每医生和护士承担住院病人人数较合理,各类医院有差异。 3、深圳市各类医院的工作效率不同,相对而言,三级综合医院的工作效率最高。 4、深圳市各类医院的各类卫生人员的比例构成差异较大。 5、深圳市医院工作效率较高,全国所有省市中排名第10,必须根据效率系数对人员配置数量进行调整。 建议 1、增加门诊医生和医技人员配置,适当控制护士配置增长速度,控制药师配置比例,各类医院配置要“求同存异”。 2、医院人员的配置,应以工作量计算,将医生分为门诊白班医生、门诊急诊医生、门诊急诊二线医生、健康检查医生、管床医生、住院二线医生进行测算,护士分为住院护士和门诊护士,并且还应该考虑医院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才能使测算的结果科学、合理、可靠,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3、由于深圳市医院缺编过多,建议首先使用工作量的办法确定卫技人员数,逐渐补齐编制,然后考虑利用床位数计算卫技人员数。并且以范围的最小值来计算应编人员数,逐渐以范围的最大值配置工作人员。 4、编制应该优先考虑的人员依次是:高素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放射、超声、检验人员、其他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和药剂人员也很重要,考虑到可以替代性以及今后可能实行的“医药分家”,可以在护理和医技的关键岗位配置编制,其他技术人员在关键岗位配置编制即可。还有经批准设置的非常设岗位可以配置编制人员,如法医鉴定等等。 5、要以社会力量来办医院,而不是医院来办社会。争取逐步将可以外包业务做到“专业外包”,甚至可以将一些药房、部分检验科室等等做到“专业外包”,医院只进行诊断治疗的业务。 6、深圳市医院后勤人员大部分都实行了“专业外包”,可以参照比例按人头补助。 本研究的创新性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充分考虑医疗专家意见、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卫生管理专家的意见,从多角度得出相关的参数值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研究将门诊医生分为白班医生和中夜班医生分别来计算,还考虑到全国其他区域的医疗服务效率情况。所得出的结果合理可靠,尚未发现类似的研究方法。 2、提出的概念创新。“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和“效率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均为首次提出。 不足与需要继续开展的研究 1、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本研究对医技人员配置的研究仅从整体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没有研究各科室内的人员配置。今后可以从设备及工作量的关系角度,对各医疗辅助科室的人员进行确定。 2、研究仅从工作实践和专家的主观感觉对卫生的人力配置进行研究,缺乏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今后可以从工业工程研究的角度,设定医生(或护士)服务某一类病人最合理最科学的流程和时间,得出的参数值将更加精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汪文新;范明;卢祖洵;;三级综合医院住院部医生配置标准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12期
2 汪文新;范明;卢祖洵;;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医生配置标准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12期
3 路睿;王健;;山东省儿科医护人员短缺状况与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06期
4 ;上海三级医院药费增速回升[J];上海医药;2013年01期
5 朱春田;;城市二级综合医院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年05期
6 许俊;;坚强[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5年08期
7 薛冠伟;;二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浅析——以界首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20年05期
8 王志强;;实施二级综合医院评审对促进医院科学管理的意义——以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7年22期
9 谭君;王琼祥;吴天群;;根本原因分析法在藏区二级综合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50期
10 程永锋;于中平;;现代服务业激发董集发展“新活力”[J];山东画报;2016年16期
11 鲍洁;张瑾宜;;“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在二级综合医院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0期
12 丁广香;;二级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发展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年01期
13 黄文武;二级综合医院管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右江医学;2000年06期
14 郑黎强;纪超;岳阳阳;于慧清;王卓非;郭佳凯;柴英杰;潘楠;郭传骥;裴冬梅;姚品;黄金玲;王毅;王斐;郭启勇;;我国二级综合医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2016年09期
15 孔祥林;张婷婷;刘梦婕;;二级综合医院与基层敬老院医养联动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9年05期
16 李玉英;;好护士,不放弃[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5年01期
17 陈娟;邓素梅;樊玉红;;二级综合医院消毒供应室收污间安全隐患与对策[J];农垦医学;2013年03期
18 李新霞;郭玉平;苏战伟;赵红权;贺建忠;;1995~2003年洛阳市二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年01期
19 逄锦波,周桂苹,刘红光;精细化管理在二级综合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毕红卫;;我院诊疗人次的预测[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次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专家授课[A];中国企业医院发展论坛资料汇编[C];2012年
3 甄春芳;单志刚;;探讨二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的合理运作模式[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建萍;李瑶;隋维华;;利用趋势季节模型预测医院门诊诊疗人次[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董龙才;刘春华;高喜文;袁宝兴;;二级综合医院外科ICU的管理与建设[A];宁夏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徐艳;;国际疾病分类该如何教学[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安静;杨甫德;张亚利;童永胜;李献云;梁红;王绍礼;;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心理卫生服务8年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周本杰;张忠义;;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药事管理部分)迎检准备浅谈[A];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耿贺梅;刘瑞杰;刘向欣;刘运秋;杨翠琴;王琦;;唐山市二级综合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11 王吉善;;药剂部分解读《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A];第四届全国医院药剂科建设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2 许立平;李兴华;王洪光;常艳群;;山东省三级综合医院编码现状调查[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3 曹旗;;在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探索医养结合工作的思考——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A];浙江省第二十六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暨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14 詹国彬;;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改革的模式及其比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5 沈晓;;公共管理视域中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探讨[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6 冯文;王继武;刘东兴;胡鸿藻;王甫群;蔡学昌;彭军;肖十力;迟宝兰;;公立医疗机构产权改革中相关问题的处置和改革风险分析[A];2004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7 冯文;王继武;刘东兴;胡鸿藻;王甫群;蔡学昌;彭军;肖十力;迟宝兰;;公立医疗机构产权改革模式分析[A];2004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8 李岩;;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准备[A];“医院评审标准与评审管理办法解读”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19 赵文清;;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研究[A];湖南省卫生经济与信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专辑[C];2010年
20 滕培佳;水海峰;任术生;董群英;;浅谈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建设[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汪文新;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刚;三级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3 张丹;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岗位评价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傅铭深;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激励性规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徐铮;中国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田志锋;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评价与提升:组织绩效杠杆模型的视角[D];同济大学;2006年
7 吴凌放;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公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
8 聂会平;人力资源柔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梁顺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测评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修来;人力资源信息不对称的原理探索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1 杨妮娜;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2 冯慰荣;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南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昕;某二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2 许慧香;基于Fuzzy-AHP的二级综合医院护理职业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3 何小华;分级诊疗背景下济南市基层首诊制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杭葛烨;基于分解集成的医院诊疗人次预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5 林绍静;公立二级综合医院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冯娥;长春市二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及使用现状调查[D];吉林大学;2013年
7 郭雨晨;三级综合医院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8 崔志胜;三级综合医院专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9 肖采璐;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学科带头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10 陈俊伶;广东省某市三级综合医院医生门诊工作量测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11 常生慧;内蒙古三级综合医院老年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现况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9年
12 宋宇娟;肿瘤安宁疗护患者三级综合医院至社区转诊体验的质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3 于宏伟;河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患者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14 刘向前;重庆市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15 赵敏;泰安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护士职业获益感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6 刘桃梅;四川省三级综合医院中心ICU医护人员患者早期活动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8年
17 丁留敏;新疆地区三级综合医院ICU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
18 易慧;新疆某三级综合医院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应用的现况调查[D];石河子大学;2017年
19 梁爽;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病人安全文化现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0 王燚;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屈芳;大医院门诊去年人均花费185.44元[N];河南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徐潇;民营医院看上去很美[N];工人日报;2018年
3 每经记者 周程程;@所有二级综合医院 年底前应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N];每日经济新闻;2020年
4 记者 南江远;区第一医院将达二级综合医院标准[N];西安日报;2022年
5 记者 王燕;补齐短板追赶超越 让全市人民有更多医改获得感[N];西安日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胡光磊;力争今年实现每个城区有1所二级综合医院[N];南宁日报;2018年
7 记者 周晓艳;我省加快构建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N];山西科技报;2017年
8 通讯员 朱伟基;株洲市“三大举措”推进医养结合[N];大众卫生报;2017年
9 记者 方芳;57家二级综合医院今年入预约平台[N];北京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丁先明;“把民营医院当生意做,是一种堕落”[N];中国青年报;2011年
11 健康时报记者 郝倩玉;今年一季度全国诊疗人次达15亿[N];健康时报;2021年
12 记者 李冰;厦门市基层诊疗人次增长明显[N];中国人口报;2019年
13 本报记者 晏国文 曹学平;全国年总诊疗人次超80亿 全社会聚力健康中国 尊医重卫[N];中国经营报;2019年
14 本报记者 李先昭;医改,提升徐州医疗辐射力[N];新华日报;2017年
15 本报特派记者 杨静;让百姓看病不再难[N];江西日报;2017年
16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 郭秀娟;基层医院成药企必争之地[N];北京商报;2017年
17 记者 沈正先;中医诊疗人次占总人次三成以上[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18 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莹 通讯员 罗时宝;七成港城人选择在基层就医[N];连云港日报;2017年
19 本报记者 曹义成;扎根基层 情系患者[N];甘肃日报;2017年
20 记者 韩璐;前10月全国总诊疗人次58.1亿[N];健康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