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多环芳烃高效菌及生物活性炭的研制
【摘要】:我国钢铁生产过程中耗水量极大,特别是伴随着炼焦工艺所产生的大量焦化废水。焦化废水含有大量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的却难以降解的多环芳烃,若不处理而直接排入环境中,产生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我国吨钢耗新水量和外排废水量与国际的先进技术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特别是炼焦行业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外排水的再生利用率,将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的稳定而快速地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三致”和难降解的组分——的多环芳烃,因此处理焦化废水的关键是低耗能和无二次污染的绿色环保技术。萘类和喹啉类是焦化废水中百分含量最高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以此两类物质为对象研究微生物降解,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循环利用具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活性炭(BAC)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绿色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废水和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有着广泛地应用,但在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的回用的应用研究却鲜见报道。本课题就是根据BAC工艺特性,研究萘和异喹啉多环芳烃类可微生物降解性、生物活性碳工艺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中的实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后续的研究和焦化废水的循环回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本实验成功从焦化厂土壤和曝气池活性污泥中通过富集、驯化和纯化等实验,成功地筛选出以萘和异喹啉分别为唯一碳源的菌株N-3和菌株K-4,对底物萘和异喹啉分别具有最高去除率和菌株生长量;并为后续的生物活性炭试验提供高效降解微生物。(2)根据高效降解菌株N-3的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 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N-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GenBank序列号是AEHM01000002.1。(3)根据高效降解菌株K-4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初步确定菌株K-4为Pseudomonas。(4)采用单独投加高效降解菌混合液、GAC-3型活性炭和生物活性炭分别处理焦化废水二沉池出水。经过72h处理,生物活性炭对CODcr去除率分别比GAC-3型活性炭和高效微生物提高了17.80%和61.61%;色度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2%和89.41%,满足中水回用标准。经过15次重复处理,生物活性炭对CODcr平均去除率分别比GAC-3型活性炭和高效微生物分别提高了11.90%和86.08%;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6.6 %和79.02%。生物活性炭显示出其在深度处理回用焦化废水的优越性和可行性。(5)高效降解微生物与活性炭共同研制出的生物活性炭装置对模拟废水中的有机物具有较好去除率并稳定在60%左右。(6)生物活性炭上的高效降解微生物经循环泵入高效降解混合菌悬液和营养水,均匀、紧密地附着、生长在活性炭表面并形成具有降解性能的生物膜。生物活性炭上的生物量随着碳层高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装置的试验最终出水中OD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模拟废水中的有机物的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InC=-0.0318t+6.0143。
|
|
|
|
1 |
陆在宏;蔡体球;许国平;陆浩亮;何伟瑾;;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0年01期 |
2 |
桂震;黄运平;蔡亚君;;生物活性炭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广州化工;2011年05期 |
3 |
张英才;邹乔敏;;一种净水新技术的介绍[J];上海环境科学;1984年02期 |
4 |
王宝贞;尹军;;臭氧-生物活性炭去除三氮的效能[J];水处理技术;1985年02期 |
5 |
江宏文,刘菲,陈慧,牛波,张传国;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港区除尘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交通环保;2004年01期 |
6 |
安东;乐林生;宋佳秀;李伟光;崔福义;;水体中卤乙酸(HAA s)的产生、测定方法与控制途径[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12期 |
7 |
严煦世;吕锡武;;应用生物活性炭法提高饮用水水质[J];重庆环境科学;1986年01期 |
8 |
王连生,徐良基,李小娟;多环芳烃在盐溶液中盐析常数和活度系数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7期 |
9 |
赵金辉;罗启芳;张小荷;杨朝春;;生物活性炭法处理环链结构有机磷农药废水的研究[J];化工环保;1992年05期 |
10 |
张大平,陈曦,戴乾圜;多环芳烃~(13)C─NMR化学位移的理论摸拟[J];光谱实验室;1995年03期 |
11 |
彭勣,鲁生业,宋瑞琨;硝基多环芳烃致突变性构效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6年04期 |
12 |
刘瑞莲;马西林;丁中华;赵振华;全文熠;田德海;;大同市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分析[J];环境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
13 |
朱利中,松下秀鹤;空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7年05期 |
14 |
赵云英,马永安;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2期 |
15 |
贾瑞宝,陈家全,周维芳;固相圆盘萃取(SPE-disk)技术富集水中多环芳烃的方法研究[J];山东化工;1998年05期 |
16 |
吴莹,张经,唐运千;南海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英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7 |
孙韧,朱坦;天津局部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分布状态[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
18 |
秦照萍,沈公羽;杭州市交通道口大气飘尘中多环芳烃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0年06期 |
19 |
朱琴,李良超,钟飞,杨军;多环芳烃的性质与拓扑指数关系的研究Ⅳ多环芳烃的致癌性与二阶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相关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20 |
聂麦茜,张志杰,孙先锋,雷萍;特效黄杆菌对蒽菲芘的降解性能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