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摘要】:川西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盆地,目前川西北及川西邻区都已取得了海相天然气勘探的突破,而川西与其邻区具有相似的构造及沉积演化史,海相天然气成藏条件比较优越,尤其是紧邻台缘生烃凹陷的川西地区海相层系蕴藏着巨大的海相油气资源。本论文将通过对岩心、钻井、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对川西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并进行了层序地层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沉积相,沉积亚相类型。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各单井,联井资料,对研究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长兴组-飞仙关组海相层系的层序等重点储集岩发育段,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客观综合地揭示储集层的平面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为储层预测作好地质准备,为海相储层评价指明方向。并通过岩相古地理图,来揭示台内古隆起及上扬子板块西部边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演化特征。最终通过研究不同结构类型台地和不同相带中各种碳酸盐岩微相对储层发育和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预测不同时期的有利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相带。
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野外基干剖面的观测,对研究区海相二叠-三叠系的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存在局部暴露侵蚀不整合以及岩性岩相转换界面2种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其中与储层改造作用相关的层序界面是局部暴露侵蚀不整合界面,包括飞二段与飞三段之间、飞仙关组与嘉陵江组之间的层序界面。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层序关键界面识别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即相当于SQ1、SQ2、均为Ⅱ型层序,层序内发育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下三叠飞仙关组也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即相当于SQ3、SQ4亦发育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且在此基础上,开展钻井之间层序地层对比研究,阐述了不同方向上各层序沉积期的水体深度、可容空间及基准面变化的差异,并以此论述了各层序发育时期古地理与古地貌的变化特征,且指出了储层可能发育的区带,认为:在SQ1-SQ4时期,总体是西、北深南东浅,反映了西、北部的基准面上升和可容空间增长幅度较大,古地貌呈北、西低东南高的格局。2.根据沉积相的组合特征,识别出三大沉积体系,即滨岸沉积体系、镶边台地体系、陆棚-盆地体系,并进一步划分为浅海陆棚相、盆地相、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礁滩、开阔台地相、潮坪相六种沉积相类型及11种沉积亚相。在阐述各类沉积相特征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即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下部的镶边型台地沉积模式。3.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以体系域(相当于四级层序)为单元,开展了研究区储层段岩相古地理的编图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区内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常有一定的继承性,由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在相序上表现为由浅→深→浅的变化,平面相带展布上由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常出现深水沉积区逐渐缩小,浅水沉积区逐渐扩大的特点。并通过各层序格架内灰岩,白云岩,颗粒碳酸盐岩等厚图分析了储层展布特征。最终根据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结合研究区各组顶部古、今构造图中的构造格局,阐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古地貌演化特征。4.根据沉积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特征以及古地貌发育情况,对研究区碳酸盐台地结构类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研究区晚二叠-早三叠存在镶边碳酸盐台地并阐述了其结构特征型及其控相控储作用。研究表明,镶边碳酸盐台地控制了台地相、台地边缘礁滩相及台地边缘斜坡相的发育,而台地边缘礁滩相则控制了储层的发育。且认为海平面的变化旋回控制了长兴期—飞仙关期台地边缘礁滩型储层的分布与迁移。结合各时期储层的物性数据特征,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综合研究与预测,认为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型储层。
|
|
|
|
1 |
张静,王一刚;四川宣汉河口地区飞仙关早期碳酸盐蒸发台地边缘沉积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年02期 |
2 |
袁兆黎;浅谈重庆天府二迭、三迭系接触关系[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
3 |
蒲勇;;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技术[J];南方油气;2005年02期 |
4 |
郑杰青;;宣汉地区普光构造飞仙关气藏成藏特征研究[J];南方油气;2004年03期 |
5 |
邹春艳;郑平;严玉霞;王庆威;张敏;;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烃源岩特征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9年01期 |
6 |
杨家静,王一刚,王兰生,文应初,刘划一,周国源;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J];沉积学报;2002年02期 |
7 |
沈平;赵佐安;曾云贤;杨雨;;川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发现及气藏特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8 |
彭才;张延充;梅燕;普平文;曾宏;何刚;;川中地区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地震预测[J];石油物探;2010年05期 |
9 |
冯逍;肖盈;;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4期 |
10 |
张喜亭;谭秀成;毕建霞;李凌;曾伟;罗冰;;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分布规律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2期 |
11 |
冯冲;傅强;;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地质模型[J];海相油气地质;2010年01期 |
12 |
肖梦华;姜建伟;王化鸽;王琪;王芳;;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特征及有利储层分析[J];海洋石油;2010年04期 |
13 |
杨莹莹;李国蓉;郭川;李文茂;;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年03期 |
14 |
王晶;钟成旭;李正;;华蓥山构造北倾末端飞仙关组储层特征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6期 |
15 |
徐明华,王绪本,李学华;自然伽马反演在双家坝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3年03期 |
16 |
马永生,郭旭升,郭彤楼,黄锐,蔡勋育,李国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地质论评;2005年04期 |
17 |
王思仪;王兴志;张帆;王一刚;王宪文;;川东高峰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
18 |
雷卞军;唐楷;邓超;蔡正旗;王身建;赵永刚;;四川广安市响水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7年01期 |
19 |
刘德智;张春生;任利剑;赵逸清;;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8年01期 |
20 |
冉刚;童明胜;邹平;杜伟峰;邹军;王金刚;陈中云;;川东北某区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及预测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