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浊积扇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摘要】:中原文南油田文95块位于东濮凹陷文南构造南部,为一由西部的文西Ⅲ断层和东部的文东断层所夹持的地垒断块。经过30年的开发,研究区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分布于长期水驱后的油藏中。为提高石油采收率,保持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需要对注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与控制因素进行精细研究。
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及开发地质学等理论为依据,以深水浊积沉积规律和沉积模式为指导,在充分解剖储层构型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模式进行精细研究。
论文采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油页岩标志层以及其余泥岩辅助标志层对全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选取工区普遍发育的单砂体,完成了单砂体地层对比骨架剖面。剖面显示,研究区整体为一北北东向的东北高、西南低的单斜构造,断块内部小断裂十分发育;受文东断层、文西Ⅲ号断层及内部断裂影响,工区普遍存在地层缺失;纵向上单砂体多,砂泥岩交替出现,横向上砂体片状分布,砂体平面相变特征明显。
在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通过岩性、结构、构造及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分析,认为文95块S3中地层发育扇三角洲和深水浊积扇两种沉积模式,并将深水浊积扇扇中亚相划分出水下分支河道末梢、河道末梢侧缘、道间朵叶体、河口朵叶体、席状砂及泥坪6个微相。沉积微相平面特征表明,文95块为多物源沉积,不同时期深水浊积扇成因差异较大。研究区发育有3种成因类型扇体:①单支分流河道成因朵叶体,扇体内水道规模小,以席状砂沉积为主;②枝状分流河道成因朵叶体,扇体内砂体以道间朵叶体沉积为主,水道砂体呈枝状发育在扇体根部;③片状河道成因朵叶体,扇体内部砂体厚度大,可见水下分支河道侧向迁移。
借助现代、露头沉积的相关知识,并总结国内外专家在各种类型地下储层构型分析的经验,认为深水浊积扇储层构型分析可分为3个步骤:首先确定单一深水浊积扇扇体,然后在扇体内划分出若干复合水道(朵叶体),最后在复合水道内识别单一水道(朵叶体)。研究表明,研究区深水浊积扇单砂体间隔层十分发育,层间非均质性强,单砂体叠置关系类型多。多期单砂体叠加时有侧向分叉、砂泥岩互层、横向尖灭及假连通四种类型;同期单砂体平面上表现出横向断开和平面厚度突变两种类型。其中多期单砂体叠加侧向分叉是研究区最为常见的构型类型,也是注采开发后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地质因素。
在构型研究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水道(朵叶体厚砂体)规模和单砂体规模剩余油分布模式,在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下一步剩余油的挖潜方向,认为平面相变和层间干扰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另外,部分干层具备一定可动原油储量,通过酸化压裂可提高一定产量。
|
|
|
|
1 |
侯明才,田景春,陈洪德,陈学华,肖焕钦,邱桂强,贾光华;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段浊积扇特征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2 |
张晶;王伟锋;荣启宏;史文东;;东营凹陷永55区块沙四上亚段深水浊积扇沉积与油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3期 |
3 |
张晶;王伟锋;;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东段深水浊积扇储集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4 |
彭勇民;宋传春;王登稳;罗群;黄捍东;;济阳坳陷车15井区浊积扇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J];中国地质;2011年05期 |
5 |
刘桠颖;徐怀民;李林;黄芸;;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深水浊积扇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年04期 |
6 |
范振峰;毕彩芹;丁俊侠;;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成藏机理——以车66扇体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6期 |
7 |
王金铎,于建国,孙明江;陆相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沉积模式及地震识别[J];石油物探;1998年03期 |
8 |
耿会聚,谢庆宾,管守锐;Strata反演技术在柳屯洼陷沙三~(2-3)亚段储层描述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2年02期 |
9 |
张建林;吴胜和;;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T71块深水浊积扇相控孔隙度建模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0 |
信荃麟;郑清;朱筱敏;徐丕琴;林忠岳;;惠民凹陷西部沙三段地震相与沉积相研究[J];石油学报;1988年03期 |
11 |
朱筱敏,信荃麟;三角洲和浊积扇砂体的粒度参数散点图及其判别函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3期 |
12 |
王春连;侯中健;刘丽红;;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年03期 |
13 |
陈纯芳,郑浚茂,王德发;板桥凹陷沙三段沉积体系与物源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
14 |
王亚青;林承焰;董春梅;邢焕清;;东营凹陷史115浊积扇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要控制要素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5 |
刘亚明;;永北地区下第三系沙四沙三段沉积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06年08期 |
16 |
范振峰;;车西洼陷北带湖底扇成因机制及其勘探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1期 |
17 |
张鹏;罗霞;苏朝光;张营革;牟敏;;车西地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储集物性[J];断块油气田;2009年05期 |
18 |
余海洋;柳忠泉;王大华;徐佑德;车燕;陈云锋;姜颖;;滨里海盆地科尔占地区石炭系沉积相[J];海洋石油;2008年03期 |
19 |
M.Le Ravalec-Dupin;F.Roggero;;用于拟合生产动态数据的现有储层模型重构(英文)[J];地学前缘;2008年01期 |
20 |
陈淑珠;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微观相标志[J];沉积学报;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