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凹陷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中生代晚白垩世一新生代古近纪断坳、断陷作用形成的陆相断陷湖盆。马家嘴地区位于高邮凹陷深凹带西部,与高邮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具有大致相同该区,研究区为复杂断块油气田,具有断块小而且复杂的特点。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和三维地震的解释技术、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滚动开发的工作更加精细。为了进一步加深区域认识,加大滚动开发力度、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手头资料(包括测井、岩心、岩屑、薄片、野外露头等)的基础之上,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开展储层基本特征的研究工作,探索性认识了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各砂层段的沉积特征、孔喉类型、储层参数分布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等,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进行有利区的预测,为进一步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依据。研究区戴南组储层砂体为北部物源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浊积砂体和南部物源的沉积水下冲积扇砂体。砂体横向延伸不超过300m,厚度较薄,而且单个砂体的面积很小。研究区砂体具有“一薄三低”的明显特点,即每一个砂体的厚度很薄,其中砂岩的百分含量比较低,砂体的钻遇率很低,而且砂体连通率也很低。戴南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有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3大沉积体系,其中近岸水下扇相主要发育于戴南组一段沉积期,扇三角洲相主要发育于戴南组二段沉积期;浊积砂体大都是由浅水区的近岸水下扇三角洲砂体在外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滑动再搬运而成,多为透镜状分布,在戴南组各主力层段均发育。砂体大致呈条带状沿物源供给方向向湖盆延伸;水下分流河道具有迁移摆动的特征;厚砂体发育带位于两侧物源共同影响的区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有利储层的主要微相类型。研究区戴南组沉积物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岩屑、长石次之;其中岩屑以火山岩和碳酸盐岩为主,泥岩、石英岩、硅质岩、花岗岩、片岩次之。研究区砂岩以细一粉砂砂粒结构为主,主要粒径区间分布在0.004mm-0.20mm范围内。砂岩颗粒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其次为次圆一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偏差,以点、线接触关系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少量为基底~孔隙式胶结;岩石结构普遍表现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一般等特点。研究区戴南组储集岩储层成岩作用现象非常复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都非常明显。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损失,为破坏性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产生大量的次生溶蚀孔隙,为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长石等易溶碎屑及碳酸盐等胶结物溶蚀。研究区戴南组储层的埋藏深度大部分小于3500m,根据目的层段的颗粒接触关系、孔隙结构类型以及粘土矿物的演变等方面的研究,采用“碎屑岩成岩阶段的划分标志”(SY-T5477-200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3)年制定)的指标进行成岩阶段的划分与判定,研究区戴南组成岩阶段主要为早成岩阶段(A、B)、中成岩阶段(A、B)。研究区戴南组储集岩发育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其中原生孔隙主要表现为剩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微裂缝等,储层表现为中孔中、低渗特点。物性平面特征表现为:孔隙度总体以东北部和东南部方向展布,渗透率与孔隙度展布主要东北部和东南部方向,趋势较相似。对研究区岩心样品的孔渗相关性分析认为,戴南组各砂层组段渗透率均与孔隙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渗透率的变化主要受孔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孔隙度越好,渗透率越好,显示出孔隙型储层的特征。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图可以看出研究区戴南组一段的储层砂岩的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均较戴南组二段的高,储层物性呈明显变好的趋势,储层物性较好的分布区域基本上与砂厚高值地带相吻合。研究区戴南组各砂层段砂体平面、层间和层内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依据储层砂体厚度与沉积相、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类型、物性分布、碎屑粒度、孔隙特征等对研究区戴南组各砂层组进行了储层综合评价,将研究区储层分为I类储层、II类储层、III类储层和Ⅳ类储层,其中I类和II类储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渗条件较好,III类储层发育在近岸水下扇扇端、前扇三角洲,孔渗条件差,Ⅳ类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为无效储层。根据对研究区各层段储层特征的研究,结合该区的静态和动态资料,对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各砂层段的有利区进行预测。其中E2d12段预测了6个有利区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马31区块和东南部的马33区块;E2d11段预测了6个有利区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马31区块、东南部的马33区块以及西南部的马35区块;E2d25段预测了7个有利区块,分布范围较广,研究区中部和东部没有有利区块;E2d24段预测了7个有利区块,分布区域与前期相似,但分布范围明显缩小;E2d23段预测了4个有利区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E2d22段预测了3个有利区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南部;E2d21段预测了2个有利区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马33区块。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实际试油和产油资料,预测出有利区块,可作为该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
|
|
|
|
1 |
李兴丽;张秀文;王骏;刘平兰;宋宁;;高邮凹陷北斜坡戴南组原油运移特征分析[J];复杂油气藏;2011年04期 |
2 |
陈程,居春荣,邓宏文,郑宽兵;江苏黄珏油田戴南组储层结构及合理注采井距[J];现代地质;2004年03期 |
3 |
吴力耘;王珊;颜琳娜;马宏;林式微;喻永生;卢显荣;;联盟庄西区戴南组地层沉积间断探讨[J];复杂油气藏;2014年02期 |
4 |
周健;林春明;张永山;姚玉来;陈顺勇;张霞;张妮;;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联盟庄地区戴南组物源及沉积相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年02期 |
5 |
刘健;杨鹏;杜二鹏;;黄珏油田戴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1年02期 |
6 |
王一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永安地区戴南组储层特征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3年04期 |
7 |
刘世丽;;金湖凹陷戴南组沉积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3期 |
8 |
高丽坤;林春明;姚玉来;张志萍;张霞;李艳丽;岳信东;刘玉瑞;马英俊;;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J];沉积学报;2010年04期 |
9 |
朱浩然,曾昭琪,张忠英;江苏北部下第三系戴南组的盘星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J];古生物学报;1978年03期 |
10 |
梁兵,张春峰,贺向阳,曹冰,薄永德;联盟庄地区戴南组岩性油气藏勘探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1 |
李德勇;张金亮;姜效典;江志强;;高邮凹陷南坡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
12 |
纪友亮;李清山;王勇;胡斌;;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模式[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年01期 |
13 |
施小荣;曾玉兰;马文睿;冯利娟;张效恭;游利萍;;苏北盆地HJ油田古近系戴南组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10期 |
14 |
纪友亮;王勇;李清山;胡斌;;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戴一段物源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
15 |
仇永峰;;包裹体测温技术在高邮凹陷北斜坡戴南组油气成藏期中的应用[J];上海地质;2010年S1期 |
16 |
张琴;朱筱敏;董国栋;毛凌;杨立干;陈青云;;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成岩阶段划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1期 |
17 |
马文睿;傅强;谭思哲;;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重力流沉积及其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
18 |
张喜林,朱筱敏,钟大康,梁兵,曹冰,杨立干;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相及其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J];古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
19 |
李玉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隐蔽油气藏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8年01期 |
20 |
周健;林春明;李艳丽;姚玉来;张霞;张志萍;高丽坤;;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马家嘴地区古近系戴南组物源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