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四段高频旋回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作为中国东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在近数十年的勘探中仍不断有新的发现,显示出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与此同时,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和勘探难度的加大,隐蔽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为主)逐渐转变为主要的勘探对象,而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四段则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层段。另一方面,一系列针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在勘探实践中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复杂,地层旋回记录保存不完整,更为精细的地层划分受到诸多限制。高频旋回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东营凹陷完备的地震、岩心、测井、测试数据则为高频旋回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保障,而前人较高程度的研究也为本次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相盆地受困于控制因素的复杂性和连续剖面的缺乏性,高频旋回的研究程度明显滞后于海相盆地。东营凹陷沙四段至沙三段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其中必然保留了相应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本文选择气候变化最为明显,油气藏最为发育的沙四上至沙三中地层作为目的层段,以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自然伽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进行环境校正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米兰科维奇旋回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高频旋回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
1.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录井等数据,在沙四上至沙三中识别出了T4、T6、xT6、xT7四个三级层序界面,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地层格架和等时地层格架,揭示了各层序沉积体系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征,分析了气候干湿变化对沉积特征的影响。
2.采用La(2004)解决方案计算了东营凹陷30-50Ma地球轨道参数理论变化数据,运用频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对其进行分析发现,30-40Ma期间偏心率主要周期为405ka、124ka、95ka等,斜率周期主要为52ka、40ka、39ka、40-50Ma期间偏心率主要周期为405ka、125ka、96ka等,斜率周期主要为51ka、40ka、38ka,而岁差周期则均为23ka、22ka、19ka。进而提取出各主要周期的理论变化曲线,并计算了30-40Ma和40-50Ma期间各周期之间的比例关系。
3.对所选科学探井的自然伽马曲线环境校正和标准化处理之后,运用频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等技术手段从沙四上至沙三中地层中识别出了米兰科维奇旋回,其中沙四上地层主要受40ka斜率周期控制,沙三下地层主要受405ka偏心率长周期控制,沙三中地层主要受125ka偏心率短周期控制。
4.对从沙四上至沙三中地层中识别出的高频旋回轨道调谐后,选择控制各层段发育的主要米兰科维奇周期曲线,其中沙四上为40ka周期,34.5个斜率旋回,沙三下为405ka周期,4.5个长偏心率旋回,沙三中为125ka周期,短偏心率旋回个数大约为40,建立了各段地层的高分辨率天文年代标尺,较为精确的确定了各界面及不同深度对应的地质年龄。
5.在区域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将沙三中东营三角洲精细划分为9期进积体Z1-Z9。对各期进积体进行滑动窗口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中沉积速率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进积体Z4沉积速率达到最大值0.127m/ka,是三角洲进积最为鼎盛的时期。最后依据沉积速率计算出各期进积体持续时间,推算出了Z1-Z9各界面较为准确的地质年龄。选择窗口100m,步长50m,运用滑动窗口频谱分析计算了沙四上、沙三下地层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1m/ka、0.19m/ka、并计算出各窗口持续时间。
6.以沙三中底部界面上下各50m层段为例,利用计算出的沉积速率将自然伽马数据由深度域转换为时间域,获得新的时间序列,分别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识别亚米兰科维奇旋回,沙三中底部向上50m层段存在12.06ka、11.29ka、7.94ka和6.6ka的周期,而沙三中底部向下50m层段存在11.7ka、8.35ka、6.5ka和5.85ka的亚米兰科维奇周期。
7.以贯穿整个东营凹陷的东西向和南北向剖面10口钻井自然伽马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识别出其中的高频旋回周期,并选择其中7口井以短偏心率周期曲线作为五级层序划分的参考曲线,对沙三中层序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在全区统一的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
|
|
|
|
1 |
田景春,曾允孚,尹观,李余生,覃建雄;东营凹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上部泥岩中白云岩夹层成因研究[J];矿物岩石;1997年04期 |
2 |
李守军,王纪存,郑德顺,焦叶红,王金香,李学艳;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泊古生产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6期 |
3 |
刘华,蒋有录,杨万琴,王宁;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
4 |
陈中红,查明,金强;东营凹陷牛38井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排烃评价[J];地质科学;2004年03期 |
5 |
曾溅辉;东营凹陷第三系水-盐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J];石油学报;2001年04期 |
6 |
何新贞;东营凹陷压力系统特征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04期 |
7 |
楼章华,朱蓉,金爱民,武恒志,郑和荣,王宁;东营凹陷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J];地质科学;2003年01期 |
8 |
张海君,薛天庆;东营凹陷中北部沙四段沉积相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9 |
张林晔,蒋有录,刘华,谭丽娟,张乐;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3期 |
10 |
王居峰,蔡希源,邓宏文,苏法卿;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洼陷带沙三段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岩性圈闭[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04期 |
11 |
李善鹏,邱楠生;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以东营凹陷为例[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2 |
杨显成,刘利;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年02期 |
13 |
徐建春,戴俊生;利用声发射研究东营凹陷新生代构造期次[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
14 |
于建国,李三忠,王金铎,王新红,路慎强;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J];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
15 |
王居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
16 |
张建宁;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地震分析[J];石油物探;2005年03期 |
17 |
郭玉新;东营凹陷深陷期层序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3期 |
18 |
李凤娟;;东营凹陷盐下次生孔隙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9 |
蔡观强;郭锋;刘显太;隋淑玲;;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沉积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记录[J];地球与环境;2009年04期 |
20 |
张慧娟;;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部发现叶肢介化石[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