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英语冠词习得实证研究
【摘要】:作为功能词,冠词常常受到英语学习者的忽视。但实际上,冠词并不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微不足道。它们形式上的简单掩盖了使用上的复杂性。对于很多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冠词的习得仍然是一道难题。
在国外,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冠词习得的研究已得到迅速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还处于冠词研究的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就中国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冠词习得特征这一问题,还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为了丰富国内现有的冠词实证调查,本研究将深入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冠词的习得情况。本研究以客观权威的方式评测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冠词的掌握,旨在找到造成冠词使用困难的源头,从而提高学生的冠词使用正确率。从教学意义上看,对冠词习得的研究将为正在寻找有效冠词教学方法的教师提供启发性见解。
本研究在Huebner提出的语义轮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根据该理论,冠词的用法被分为四种,即[-SR+HK](通指),[+SR+HK](定指),[+SR-HK](不定指)和[-SR-HK](无指)。其中,[±SR]代表冠词所在的名词词组是否有特定指称,[±HK]代表说话人是否假定听话人知道名词词组的所指内容。在后续研究中,相关学者提出另一种冠词用法,即习惯搭配,作为Huebner四种冠词用法的补充。
受已有冠词研究的启发,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中国大学生的冠词习得情况:英语水平与冠词习得情况的相关性,不同语义特征冠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影响英语学习者冠词使用的主要语言因素。
由于英语冠词习得情况是否与英语水平存在相关性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来判断这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冠词习得情况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越高,他们的冠词选择就越准确。
不同语义特征的冠词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难。高英语水平学习者的冠词掌握顺序是[+SR-HK](不定指)=[+SR+HK](定指)[-SR-HK](无指)=[Conventional usage](习惯搭配)[-SR+HK](通指);低英语水平者的顺序是[+SR+HK](定指)=[+SR-HK](不定指)=[-SR-HK](无指)[Conventional usage](习惯搭配)[-SR+HK](通指)。不考虑英语水平,所有受试者被视为整体,研究结果发现他们最先掌握[+SR+HK](定指)和[+SR-HK](不定指)语境下的冠词,接着是[-SR-HK](无指),[Conventional usage](习惯搭配),最难和最后掌握的是[-SR+HK](通指)语境下的冠词。受试者对[+SR+HK](定指)和[+SR-HK](不定指)的良好掌握说明他们对[+SR]这一语义特征的敏感性较高。
对影响英语学习者冠词使用的主要语言因素的探讨包括基于学习者自己提供的冠词选择原因的基本分析,以及从语间干扰和语内干扰出发的认知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高英语水平者比低水平学习者更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元语言知识;第二,导致学习者冠词误用的原因包括可数与否的错误判断、指示性判断困难、固定搭配掌握不牢等原因,其中指示性判断困难(尤其是对[±HK]的判断困难)构成了准确使用冠词的主要障碍;第三,由于汉语中缺乏冠词,语间干扰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机制表现在学习者省略冠词以及混淆不定冠词a/an和汉语的“一”上;第四,语内干扰表现在学习者忽略[-SR+HK](通指)语境下的定冠词以及在[+SR-HK](不定指)和[-SR-HK](无指)语境下误用定冠词这两个方面。
本研究为语言研究者和教师提供了有关英语冠词习得的实证依据,客观地呈现出中国大学生的冠词习得情况,并深入探讨影响冠词误用的主要语言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有关冠词教学的建议。例如,要围绕语义特征对学生进行连续、系统的教学引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冠词使用困难;课堂教学应遵循学习者的冠词习得顺序,教师应对学生在不同冠词习得阶段出现的错误抱有耐心和容忍的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