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杜娟  
【摘要】:滑坡属于地质灾害中的一个重要灾种,它不仅给人类带来威胁,而且对环境、资源、财产等具有严重破坏性。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滑坡及其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以万计,经济损失数以百亿美元。如何降低滑坡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是滑坡灾害研究的宗旨。 从50年代初期,我国便开始了对滑坡的系统研究和工程治理,滑坡研究的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并结合大量工程实例,不断提高和改善治理措施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滑坡治理工程费用昂贵,尽管国家和地方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仍然只能选取危害性大、灾害损失严重的滑坡进行治理。针对某些体积大、滑体厚的滑坡,目前的治理措施仍不能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同时,近期我国南方地区极端降雨天气引发的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以及山此造成的严重损失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我国滑坡灾害理论研究和防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却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减少。 因此,面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应突破目前对滑坡稳定性、机理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应用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合理确定并评价滑坡灾害对生命及财产的影响尺度,为经济有效的减灾应急措施及灾害优化决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在滑坡灾害风险研究领域,针对大尺度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已开展了较为深入及细致的研究工作,国际上部分主流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机构对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管理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技术指南甚至法规条例。但是,针对小尺度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仍相对欠缺。国内外部分学者对单体滑坡风险评价的思路、评价体系及相关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针对评价模型的建立,尤其是易损性评价中关于承灾体脆弱性及灾害体破坏作用强度计算的许多细节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例如滑坡变形阶段建筑物易损程度与坡体变形特征及变形量间的定量关系,考虑滑速及滑坡冲击力的承灾体易损性定量确定,以及位于建筑物内的室内人口易损性的评价等等。 论文从理论模型研究及实例分析两个角度,开展单体滑坡灾害风险分析。在目前已被广泛接受的滑坡灾害风险分析定义的基础上,对灾害危险性评价及易损性分析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以三峡库区的赵树岭滑坡和萨尔瓦多的El Picacho滑坡为例,分别对论文提出的变形阶段及失稳滑动阶段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完成了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和结论: (1)综合考虑滑坡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外界诱发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滑坡破坏概率的研究。滑坡灾害危险性的具体表达形式为其失稳概率,而滑坡体失稳的不确定性来源包括多个方面。除坡体自身物理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外,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及出现概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考虑降雨作用,归纳了降雨极值数据选样的方法、常用的极值频率分布线型及其参数估计,对皮尔逊Ⅲ型分布、指数分布和耿贝尔分布线型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给出了考虑极值降雨出现概率条件下的滑坡体失稳概率的求解方法。 (2)提出基于滑坡灾害破坏作用强度及承灾体脆弱性分析的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论文系统总结了易损性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易损性计算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定量化模型。模型从影响滑坡灾害风险效应的内因及外因入手,综合考虑了承灾体的脆弱性S及滑坡灾害破坏作用强度I。承灾体的脆弱性S描述承灾体自身的属性特征,表达影响承灾体破坏效应的内因,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提出应建立在承灾体类型的基础之上;滑坡破坏作用强度I为灾害风险后果的外因,从灾害体破坏作用规模和强度的角度出发,以滑坡是否出现失稳滑动为界限,将破坏作用过程分为变形阶段和失稳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灾害对承灾体的作用机理,从破坏作用的剧烈程度及空间尺度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指标,建立评价模型。 (3)建立单体滑坡易损性评价中的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价从分析滑坡体与承灾体之间破坏作用的机理入手,选取影响灾害作用结果的承灾体属性特征为评价指标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对于建筑物,考虑其结构类型、维护状况、使用年限与设计寿命的比值以及滑坡作用力方向与建筑物轴线方向的夹角;对于人员,考虑人口健康状况、年龄结构及灾害预警系统完善程度。其中对于人口年龄结构,在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导致的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率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口年龄结构脆弱性指标的计算式。 (4)建立单体滑坡易损性评价中,滑坡变形阶段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论文在对变形阶段滑坡体的破坏作用形式及相应的承灾体的破坏损失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坡体变形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提出了滑坡体变形阶段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主要考虑滑坡地表变形、位移速率及滑体深度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地表变形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内部附加内力的计算,以及两种结构建筑物可以承受的极限内力的计算,利用附加内力与可承受极限内力的比值反映滑坡地表位移对建筑物的破坏强度;其次,根据建筑物极限破坏状态相应的滑坡速度阀值,提出针对建筑物的滑坡速度强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以滑坡体厚度与建筑物基础埋深的比值反映滑坡灾害空间尺度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5)建立单体滑坡易损性评价中,滑坡失稳阶段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滑坡失稳滑动后在地形控制作用下运动过程的计算是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建立的基础。论文提出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滑坡三维滑动过程计算的运动学模型,考虑滑坡运动过程中对沿程表层松散堆积物的夹带和滑体物质不同流变属性对应的滑动摩擦表达形式,进行滑坡运动趴离、滑动速度及滑体厚度的三维计算,为滑坡失稳阶段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提供依据。 滑坡失稳阶段的易损性评价对象包括建筑物和人员,由于运动滑体对这两类承灾体的破坏作用机理不同,则相应的灾害作用强度指标的选取也有所差异。对于建筑物,论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建立简化的结构模型,通过对结构的受力、变形的分析及验算,建立结构可抵抗的极限水平冲击力的计算模型。在前述计算的基础上,以滑坡体冲击力与建筑物可承受极限水平冲击力的比值,以及运动滑体厚度与建筑物上部结构高度的比值作为灾害作用强度指标,建立评价模型;对于人员,从人逃离滑坡威胁范围的难易程度入手,主要考虑滑坡速度,深度及冲击区宽度。其中,在分析历史滑坡灾害实例中不同滑速及对应的人员伤亡情况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人能否逃离滑坡灾害的速度阀值,并提出针对人员的滑坡速度强度指标的计算公式。 (6)提出基于建筑物易损性的室内人员易损性评价模型。室内人员的易损性受建筑物的易损性大小及结构类型的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易损性反映其自身的变形破坏程度,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影响其剧烈变形时人员逃离的难易程度,以及建筑物内部建筑构件坠落对人员安仝的威胁性。在对文献资料中,熔岩流造成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以及多次地震灾害后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内部人员伤亡程度及比例的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建筑物易损性求解位于建筑物内的人员易损失的计算模型。 (7)以三峡库区赵树岭滑坡为例,进行滑坡变形阶段风险评价实例研究。利用三峡库区赵树岭滑坡的相关灾害体资料及承灾体调查数据,采用论文提出的变形阶段滑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论文统计分析了巴东县1980年1月到2010年6月的日降雨监测数据,分别对4个时段的5日、10日、20日、30日最大累计降雨量进行频率分布曲线的参数估算及优化,选择耿贝尔分布曲线进行巴东县多日累计极值降雨分布概率的计算,得到不同时段、不同累计降雨天数及不同重现期的降雨量,并以两种降雨及库水位的组合工况为例,计算滑坡破坏的年概率;其次,针对破坏概率较大的工况,进行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在承灾体野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完成脆弱性评价指标的取值;采用FLAC3D对计算工况条件下滑坡的变形情况进行数值模拟,依据模拟得到的地表位移数据计算滑坡体上建筑物的结构附加内力,并结合滑速及滑体深度的模拟结果,完成灾害作用强度指标的计算,得到滑坡体上建筑物的易损性分布图;在滑坡破坏概率及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物风险评价。 (8)以萨尔瓦多的EI Picacho滑坡为例,进行滑坡失稳阶段风险评价实例研究。首先,依据1982年滑坡失稳滑动的滑程与滑体堆积厚度的调查数据,对论文提出的滑坡运动学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滑动路径及滑动距离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仅在无侧向斜坡约束的开阔地段,滑坡冲击区的宽度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大,因此模拟结果在滑坡冲击影响范围的界定上偏安全。采用本文提出的运动学模型,计算同一研究区内其他八种工况条件下滑坡的滑动距离、滑动速度、滑体厚度及路径宽度,计算滑坡冲击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可抵抗的极限水平冲击力,完成失稳阶段对建筑物和人员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统计滑坡冲击影响范围内承灾体的属性特征完成脆弱性指标的取值;在此基础上得到室外人员易损性分布图、建筑物易损性分布图及室内人员易损性分布图。计算结果表明,在运动滑体冲击破坏作用下,滑坡影响范围内的人员及建筑物体现出极高的易损性,约64%的建筑物易损性等级为最高;相比室外人员,室内人员的易损性较小,说明建筑物对室内人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根据易损性评价结果和定性给出的滑坡破坏概率,得到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失稳滑坡的风险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金江军;潘懋;李铁锋;;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2 王朝阳;许强;陈伟;;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J];路基工程;2009年06期
3 杨德栋;滑坡灾害根源浅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7期
4 林经纬;;莆田市滑坡灾害风险管理探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5 陈红旗;张若琳;;单体滑坡灾害风险简易评价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1期
6 高培;;滑坡灾害与工程治理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年04期
7 陈丽霞;殷坤龙;汪洋;;单体滑坡灾害风险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08年02期
8 魏丽,单九生,章毅之,刘显耀;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思路[J];江西气象科技;2005年03期
9 冯强;;滑坡灾害及其防治技术[J];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01期
10 魏辉;袁川;;地质滑坡灾害治理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年12期
11 赵丹丹;;某地区滑坡灾害影响因子分析[J];山西建筑;2016年31期
12 董丽青;杨丽雯;;恩施州滑坡灾害的成因机理及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3 任亚龙;史伟宏;王佳武;常园;牟海斌;李潇艳;;富县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J];陕西地质;2017年01期
14 郭红东;;滑坡灾害的防治技术探究[J];西部资源;2016年01期
15 王礼荣;;试论如何科学评估区域滑坡灾害风险[J];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03期
16 蒲娉璠;吴健平;;重庆市滑坡灾害时空特征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峰;唐益群;徐超;石振明;;村镇滑坡灾害的评估、监测及防治探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庆波;程金星;温伟伟;王磊;郑承银;;滑坡灾害临滑声发射监测仪设计[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蒋运志;唐国鑫;唐军波;;滑坡灾害分析及其防范[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C];2014年
4 金晓媚;刘金韬;张杰坤;;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评价[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肖荣久;王桂增;于芳;;陕南膨胀土及其滑坡灾害研究[A];地质行业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优秀论文集[C];1996年
6 殷坤龙;;滑坡灾害的长期预测与临滑预报模型[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傅冰骏;;滑坡灾害研究刍议[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陈建峰;唐益群;;村镇滑坡灾害的防治探讨[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9 王尚庆;陆付民;罗勉;;三峡库区滑坡灾害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曹国献;;云南煤矿建设中的工程滑坡灾害及其防治[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娟;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王芳;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3 刘长春;三峡库区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许石罗;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动态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5 丁辉;基于遥感技术滑坡灾害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谢全敏;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魏丽;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张桂荣;基于WEBGIS的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与风险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9 张文君;滑坡灾害遥感动态特征监测及其预测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田宏岭;降雨滑坡预警平台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滑坡灾害下架空输电线路易损性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聂聪雅;滑坡灾害的分析与预警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年
3 蒋德明;基于GIS的泸水市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D];云南大学;2017年
4 柳秀铉;基于GIS的降雨型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延边大学;2018年
5 李云杰;藏中联网工程八宿段滑坡灾害风险动态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6 李晓辉;基于功效系数法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7 费晓燕;四川地区降雨诱发滑坡灾害预警模型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8 夏辉;三峡库区重庆库段区域滑坡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9 蓝辛伟;长白山地区滑坡灾害的时空危险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7年
10 赵建芳;我国典型岩溶区滑坡灾害时空分布及灾情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董廷长;尽快对滑坡灾害进行详细勘查[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俞技峰;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山体滑坡灾害[N];浙江日报;2000年
3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 石胜伟 杨东旭;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滑坡灾害防治[N];中国矿业报;2019年
4 首席记者 赵蕾 特约记者 谭炜;汶川龙溪乡发生一起高位滑坡灾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年
5 ;习近平向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致慰问电[N];人民日报;2017年
6 张韵;滑坡预警还能做些啥?[N];中国妇女报;2017年
7 陈诗宗;盘州市成功避让一起滑坡灾害[N];六盘水日报;2017年
8 记者 鲍竹均;刘虎山赴樟木现场指挥山体滑坡灾害处置工作[N];日喀则报(汉);2017年
9 记者 甘霖 肖意;光明新区发生山体滑坡灾害[N];深圳特区报;2015年
10 记者 杨阳腾;深圳滑坡灾害搜救继续进行[N];经济日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