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机理及评价研究

李新宁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由于其自身发展所倚重的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这些区域多数都面临着资源趋于枯竭甚至生存危机的局面。 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及相关资源产业的逐渐衰退,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较为典型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诸多问题的出现,使得这些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调整发展策略,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转型,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彰显了政府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当下,研究并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推动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动态评价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绿色发展能力,显得必要而迫切。 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自组织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初步界定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及其绿色发展的内涵,接着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绿色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和原则,从定性角度初步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用定量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然后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评价的熵权系数评价模型以及指标预测模型,并结合河南嵩县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 (1)界定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的内涵,明确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发展目标及方向。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当前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通过改变企业、产业及政府等主体的行为,实现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和政府绿色管理,形成社会和谐美好、经济健康发展、技术创新进步、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2)建立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机理分析三力模型。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系统模型由动力系统、推力系统和效力系统共同构成。动力系统解决的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为何进行绿色发展的问题,它由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等五大因素组成。推力系统解决的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如何进行绿色发展的问题,涉及企业、产业、政府等三大主体。效力系统解决的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进行绿色发展要达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也即绿色发展的效果度量问题,是对上述五大因素和三大主体的综合考察反馈。 (3)建立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为指导,从定性角度初步海选了127个二级指标,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等五大因素以及企业、产业、政府等三大主体的各个层面,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按照指标筛选流程,从定量方面构建了8个一级指标、20个子类指标、7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嵩县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的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借鉴基于主分量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协调度评价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熵权系数法等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的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并介绍了评价过程。 (5)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通过五个常用模型的计算,发现线性模型在所有指标的拟合过程中效果最好,于是本文选用其作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 (6)实证评价了嵩县绿色发展能力,预测了各指标10年后的数据。通过本文构建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的熵权系数评价模型,结合指标筛选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嵩县的区域绿色发展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资源指标,嵩县其他7项指标都表现出较强或很强的绿色发展能力。 (7)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从五大动力系统因素和三大推力主体角度分别就社会、经济、科教、资源、环境、企业、产业、政府等八个方面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即:社会因素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绿色发展的主动性,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经济因素方面,以绿色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率,改善经济结构;科教因素方面,树立“科技引领经济、科技支撑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大科技普及力度,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资源因素方面,树立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理念,控制资源总量,合理开发资源;环境因素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恢复补偿机制;企业主体角度,要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地位,建立绿色企业运营制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主体角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服务业市场建设,开展地质旅游项目;政府主体角度,实施绿色管理,营造绿色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 (1)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机理分析三力模型。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系统模型由动力系统、推力系统和效力系统共同构成。动力系统解决的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的原因问题,推力系统解决的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该如何做的问题,效力系统解决的是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为指导,首先从定性的角度海选指标,然后根据建立的指标筛选流程图,从定量方面筛选构建研究区域的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初步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的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借鉴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协调度评价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熵权系数法等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初步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的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并介绍了评价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可文,刘艳强,刘桂菊;绿色发展理念与西部贫困地区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04期
2 周健宇;;论绿色发展之路——结合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6期
3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致辞[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12期
4 何福平;;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5 ;大会联合主席李文华院士宣读石景山绿色宣言 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石景山)绿色宣言[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11期
6 ;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 第二届绿色责任企业候选单位邀请函[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04期
7 ;首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获奖名单[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03期
8 葛冉;;浅析绿色发展下的我国环境教育立法[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9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演讲[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12期
10 王欢;中外环境专家共商中国“绿色发展”之路[J];公关世界;2003年11期
11 ;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06期
12 ;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获奖代表感言[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11期
13 ;以绿色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J];环境保护;2011年13期
14 李平;;造纸产业绿色发展的环境建设[J];中华纸业;2009年19期
15 厉无畏;;绿色发展,需要技术有重大突破[J];绿叶;2010年Z1期
16 ;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会议日程[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10期
17 ;“健康经济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办[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年02期
18 方静;;工业废物在混凝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J];环境科技;2010年S1期
19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06期
20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获奖名单[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军;卢艳玲;;中国绿色发展浅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赵建军;杨发庭;;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建军;卢艳玲;;中国绿色发展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张焕波;;抓住战略机遇 推动绿色发展[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5 姜虹;;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谭黎;颜绍勇;;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创建绿色阳光之城的探索与实践[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7 吴保来;赵建军;;中国绿色发展中的个人价值及行为体现[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严立冬;屈志光;朱蓓;;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冯莎莎;;世界主要国家绿色发展进程及对我国的启示[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徐人良;陈小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宁;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机理及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李龙成;走向绿色发展的财政监督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4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5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6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7 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蔡自力;可持续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海英;同煤集团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2 翁洁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黄河水资源监测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陈璋;绿色发展责任担当问题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钟元邦;绿色发展责任实现路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万志康;“绿色发展”的哲学探索[D];扬州大学;2012年
6 黄承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企业绿色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王新宇;JL公司绿色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赵倩;中国发展绿色企业的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宏娜;中国绿色发展系统模型构建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张梅;试论绿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陈伟光 罗昌爱 王莉;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贾学颖;和谐广州绿色发展加速[N];中国财经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丁洋;中国纸业启动“绿色发展”战略[N];消费日报;2009年
5 杜蔚涛;共谋区域绿色发展[N];广西日报;2011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黄慧诚 实习生 洪正阳;南海:一退一进一提升 实现绿色发展[N];南方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钟 蓝;《2002年中国人类展报告》助推我们选择绿色发展之路[N];中国信息报;2002年
8 王志新;英利——创造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未来[N];保定日报;2010年
9 刘光东 记者 王玮;我省国有经济力推健康绿色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朱小洁;绿色发展 和谐共赢[N];人民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