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活化机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李梦娣  
【摘要】:地下水饮用水源中高含量的砷(As)的毒性已经引起全球范围关注。在本次研究的大同盆地,全新世含水层中天然成因的砷破坏了居民安全饮用水的长期供应。世界范围的学者针对天然环境中砷的迁移转化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机制,以及详细的砷地球化学行为的反应模型。含水层的地质属性控制的氧化还原条件,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决定性地影响着地下水中砷的浓度。最近,人为活动因素,如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系统中砷的富集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论文研究主体旨在揭示大同盆地地地下水系统中砷的含量,以及水文,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砷迁移的影响。综合同位素学以及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吸附/解吸,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解译变量包括氧同位素(δ18O-H2O)和氢同位素(δD和3H),硝酸盐氮同位素(δ15N-NO3),硫酸盐和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SO4和δ34S-sulfide),硫酸氧同位素(δ18O-SO4)和钼同位素(δ98/95Mo)。结果表明,多同位素综合研究可有效地揭示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和伴随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砷的释放和固定。 依据地下水的水化特征,大同盆地地下水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型:Na-HCO3水,Ca+Mg-HCO3水,Na-Cl和Na-Cl+SO4水。调查揭示了局部和区域尺度的地下水成分的变化特点,来自边山补给区的地下水(主要为Ca+Mg-HCO3型水)中砷的浓度水平普遍较低,而Na-HCO,水中砷含量显著。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Mg2+浓度普遍较高,尤其在盆地中心地下水中。Mg富集被认为是矿物风化(如白云石、菱镁矿),人为输入(如化肥)和微生物的活动(如细菌作用的硫酸根还原)的综合作用。大同盆地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旺盛的细菌代谢过程影响着含水层中主要溶质,包括Mg, Ca, SO4, HCO3的含量。相比盐渍化过程,氧化还原条件对地下水中砷的富集有着更加决定性的作用。地下水中砷与氯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由此进一步推断,蒸发作用对砷的迁移不存在控制性的影响。富砷地下水中氧化还原指标测定表明砷上要富集在还原性环境中。地下水中检测到的S2-和NH4+可作为微生物活动的信号,如细菌作用的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过程。硫酸根还原作用引起的砷的迁移和固定可能同时存在于含水层中,而这两个进程的优先级被由Fe2+和S2-浓度决定。因为相关的硫化物溶解度的控制其与砷的共沉淀过程。 水同位素(δ18O-H2O和δD)比值揭示了大同盆地地下水的降水来源。δ18O和δD相对于当地降水线的偏移是由孔隙水蒸发,垂直补给以及地下水的混合的综合作用导致。深层地地下水相对均一的δ18O值反映沿着地下水流径的混合作用。地下水同位素组成上要控制因素有:(1)降雨;(2)蒸发作用;(3)与不同同位素组成的灌溉回水的混合作用。 老的深层地下水从深层含水层被抽取出并与相对年轻的地下水混合导致了地下水中氚浓度与深度的非相关关系。砷浓度在不同年龄的地下水中跨度较大。地下水滞留年龄与砷的富集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比较而言,年轻的地下水中砷的浓度相对较高。通过从不同深度地下水氚浓度的解译,不同年龄和不同砷浓度的的灌溉地下水之间的混合过程对含水层中砷的分布有着重大影响。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涉及许多重要的地球化学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和吸附/解吸过程,这些过程都能显著的影响砷的地球化学的命运。为了揭示氮循环过程对砷的影响,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同位素(δ15N-N03)进行了检测。氮同位素研究表明地下水中较高的615N-N03值(高达+28‰)可能来源于动物粪便的点输入。奶牛及羊畜牧业是大同盆地重要产业。硝酸盐浓度和δ15N-N03比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氮同位素明显经历了显著的反硝化过程作用所致同位素分馏。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中反硝化过程可以由黄铁矿氧化驱动。反硝化引起的铁的(氢)氧化物转化(氧化/还原溶解),可促进吸附在其表而的砷向地下水中的释放。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的浓度与(δ15,N-N03存在不明显的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反硝化过程及其引起的铁的化合物的溶解会引起砷在地下水中的富集。 为了更好地理解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对砷迁移的影响,对地下水中硫酸盐和硫化物的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硫酸根高δ34S-S04比值伴随着高的δ18O-s04值可能来源于细菌参与的硫酸盐还原生物硫循环(BSR)和BSR中间产物的再氧化。相对高的δ34S值表明地下水中的硫酸根不太可能来源于硫化物氧化。另一方而,碳酸盐+硫酸盐(CAS)蒸发盐可能为潜在的硫酸根源。普遍偏高的δ18O-so4值,偏离于CAS蒸发和肥料的氧同位素值,可能源于来自氮循环中的硝化、反硝化和硫化物的氧化过程,将较高的δt8O大气中的氧纳入S042-。不同δ34S-So4和δ18O-so4值的灌溉水的混合也在地下水硫酸盐同位素组成控制起着重要作用。较大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sulfide-S04与砷的浓度成正相关。含水层沉积物中砷释放到地下水的机制过程可以解释为:由BSR产生的硫化物氧化与反硝化过程相互影响;NO3-消耗导致铁的(氢)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例如,针铁矿)进而释放吸附的砷。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地下水中溶解Mo同位素组成((δ98/95Mo)。大同盆地地下水中钼同位素范围为-0.12‰~+2.17%o,平均比值为+1.1‰。桑干河水中(δ98Mo(+0.72‰)与文献记录的平均河流δ98Mo值相当。相比于静海相环境,地下水中的硫化物浓度显著偏低。然而,S2-检测结果显示Mo-Fe-S化合物可能缓慢形成于特定条件下,这可能会导致可以别的钼同位素分馏。S2-和δ08Mo呈现出正相关,原因可能由于在一些地下水环境中,轻Mo同位素优先沉淀形成的钼的硫化物导致溶液中的钼同位素升高。相比于锰,地下水中δ98Mo与铁的相关性更紧密。地下水δ98Mo比值的增加并伴随着钼含量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铁化合物的还原溶解及对钼的再吸附循环过程。砷浓度与δ98Mo比值呈现出弱正相关,表明铁的还原溶解导致砷为释放到地下水中,而钼同位素分馏可以作为此过程的间接指示。此外,根据钼同位素分析,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砷活化机制:由于砷和钼具有相似的形成条件,钼在硫化物的共沉淀过程中与砷形成竞争,从而促进砷向地下水中的释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科学常识[J];水文;1959年07期
2 郁士元;;渭北高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初步探讨[J];地质学报;1962年01期
3 朱良模;;土在抽灌水作用下变形特性的初步探讨[J];上海地质;1982年02期
4 王瑞久;;三线图解及其水文地质解释[J];工程勘察;1983年06期
5 T.Torgersen ,P.DeDeckker ,A.R.Chivas ,J.M.Bowler ,周建民;古盐湖的演化与研究方向[J];化工矿产地质;1989年01期
6 朱一涵;;响应炬阵法在地下水开采设计中的运用[J];地下水;1990年02期
7 吴敦敖;袁法松;;杭州市北郊潜水含水层水土系统氟的污染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1991年01期
8 赵中省;;徐州市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J];江苏地质;1991年03期
9 高云福;地下水信手流网的绘制与应用[J];城市勘测;1994年03期
10 刘存富,王佩仪,周炼;河北平原地下水氢、氧、碳、氯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11 ;地下生物圈 一个更大的家族[J];青年科学;2003年01期
12 曾昭华,蔡伟娣,张志良;地下水中锰元素的迁移富集及其控制因素[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年04期
13 宿俊山,高波,许士国;美国坦帕湾地区供水策略介析[J];水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14 雷庆玲;窦炜;;GIS Web Services技术在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06年01期
15 裴勇;沈平伟;;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人民黄河;2006年06期
16 王旭东;殷宗泽;宰金珉;;有限区域地下水非稳定流解析解[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7 宋玉石;;人工挖桩施工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J];今日科苑;2008年10期
18 李海霞;罗汉金;赤井纯治;金井章雄;寺崎紘一;横井英纪;吉村尚久;;内蒙古苏尼特地下水氟污染形成机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6期
19 李政红;张胜;殷密英;马琳娜;张翠云;;石家庄污灌区土体和地下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及生态效应[J];水文;2008年05期
20 王通岭;;软土基坑的地下水处理及工程实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陳昊;韓曉玉;陳彤;;城市垃圾地下填埋场对水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秉涛;丛海洋;徐菲;;小型水厂地下水除锰组合工艺实验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3 亢景富;;我国水工混凝土的硫酸盐侵蚀问题[A];水电科技论文集[C];1990年
4 肖晗;刘志斌;;露天煤矿排土场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模糊模式识别[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文斌;张展适;;北山地区地下水与花岗岩及玻璃固化体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6 杨琰;蔡鹤生;刘存富;周爱国;;地下水中NO_3~-的~(15)N和~(18)O同位素测试新技术[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施文永;;福建东山岛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对策[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8 谢明魁;吴中州;赵峰;;快速自电测量找地下水[A];地下水勘查技术现场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水文物探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德钊;汪广兴;张红兴;陈洁;;地下水中无机砷的检测方法进展[A];第七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姜月华;周迅;贾军远;周权平;李云峰;;地质雷达在地下水和土壤有机污染调查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娣;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活化机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刘娜;地下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燕;催化还原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孙涛;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段青梅;西辽河平原三维地质建模及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李思亮;喀斯特城市地下水C、N同位素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张文静;佳木斯地区地下水、土中硝基苯迁移转化机理及其模拟预测[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泽元;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贾德彬;人工草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10 程祖锋;建筑基础腐蚀性试验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朝辉;PRB处理地下水中硝基苯的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朱永生;浅埋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数值分析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朴春香;延边地区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现状分析[D];延边大学;2006年
4 李立娜;吉林玉米带典型区域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状况调查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5 刘向远;岩溶隧道施工中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梁峰;地下水对山岭隧道施工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谭文嘉;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用于北方农村住宅的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谢磊;富水膨胀土地质条件下柳城隧道的施工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李洪波;White方法的改进及在地下水蒸散发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崔俊芳;莱西地区地下水系统硝酸盐污染过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俞佩忠通讯员 贺诗明;海宁地下水禁采提前两年告捷[N];嘉兴日报;2008年
2 王志 葛素表;发展“地温空调”切忌一哄而上[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黄晓燕郝社锋 王旭雁;江苏地下水质量及防污性能评价初步完成[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杨焕星;珠三角发现11个应急水源地[N];中国矿业报;2009年
5 王志 葛素表;发展“地温空调”忌一哄而上[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全杰如春 东杰;广州地下水“探秘”[N];中国矿业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周飞飞;水日聚焦干渴的西南[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永杰;京城悄现上千“地眼”[N];北京科技报;2010年
9 记者 马智博;五区同喝山泉水 三区共饮地下水[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林;地下水私采何时休?[N];河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