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盆地构型及其形成演化机制
【摘要】:本文基于新采集、全盆覆盖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跨区域、深层的长电缆地震剖面,从盆地边界断层的识别和盆地属性的厘定入手,系统开展白云凹陷盆地结构构造样式以及发育演化过程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了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大型拆离断层,确定了白云凹陷为大型拆离盆地的成因属性,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非瞬时伸展破裂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进展和认识成果。1.在白云凹陷深层发现了控制盆地南部边界大型拆离断层。在剖面上拆离断层具有整体向北倾斜、上陡下缓、向下汇聚到莫霍面的宏观趋势,在平面上则为向SE凸出的弧形展布。在凹陷的西部,中部和东部,拆离断层系统构造样式分别表现为断阶式、单断式和复杂的坡坪式。拆离断层的发现为厘定白云凹陷的拆离盆地的地质属性提供了关键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2.针对拆离盆地开展了盆地充填序列中不同级别层序晃面的识别、标定、追踪和闭合,建立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地层格架。特别确定了对应拆离断层强烈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构造层序界面SD和PD,区分出有别于陆架浅水盆地的拆离层序,并由此将盆地同裂陷阶段的演化划分为高角度正断层控制的断陷幕、大型拆离断层控制的拆离幕和断拗转换幕,明确了不同构造幕的盆地原型以及拆离幕的独特性。3.运用古落差法和回剥技术开展了白云凹陷重要断层活动初期的几何学形态、断裂活动性和盆地沉降史的定量研究。研究表明主拆离断层活跃于中始新世晚期,切割并破坏了早期断陷盆地结构,盆地沉降中心具有由早期的多中心分散分布到拆离幕和拗陷幕单中心聚集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规律。以主干剖面为基础,重建了白云凹陷的构造地层发育演化过程。4.剖析了裂谷盆地破裂不整合界面的本质含义,明确了其所代表的是陆缘岩石圈裂解的响应界面。以白云凹陷为例,阐明了盆地断拗转换界面和破裂不整合界面的关系,提出南海陆缘不同构造单元盆地断拗转换面具有非等时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不能代表盆地的“裂后不整合界面”的认识。5.开展了白云凹陷基底岩石圈结构和伸展程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凹陷发育在强烈薄化的地壳之上,局部可能为地幔出露区。伸展、薄化程度定量计算表明,白云凹陷主体区域表现出深度相关的伸展,但是在极度薄化区域,沿拆离断层的水平构造活动基本可以调节整个地壳的伸展。提出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岩石圈经历伸展、薄化、剥露和裂解的“非瞬时”伸展破裂过程中,发育在陆缘细颈化带内的、以简单剪切变形机制形成的陆缘拆离盆地,深水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
|
|
|
1 |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
2 |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
3 |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
4 |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
5 |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
6 |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
7 |
郑荣椿;云南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讨——对“岩溶侵蚀盆地”成因的异议[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
8 |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
9 |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
10 |
龙汉春;以中原地区为例论华北中新生代地洼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其控油气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
11 |
李金良;张岳桥;柳宗泉;任凤楼;徐佑德;;胶莱盆地改造作用与油气保存条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2 |
吴尚■;曾昭璇;;广东砰石红色盆地[J];地质论评;1948年Z2期 |
13 |
刘迅;;关于湖南南部和广东北部紅色盆地的几点意見[J];地质科学;1959年01期 |
14 |
M.A.Fisher;张金源;;阿拉斯加诺顿盆地的石油地质[J];海洋地质译丛;1983年04期 |
15 |
张渝昌,秦德瑜,丁道桂,陆国新,单翔麟,徐旭辉;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和油气关系的若干初步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1989年03期 |
16 |
单昌昊;郑绵平;;青海大、小柴旦盐湖盆地沉积亚环境探讨[J];地质论评;1990年03期 |
17 |
乌尔坤别克;东昆仓山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初步探讨[J];干旱区地理;1992年02期 |
18 |
郭秀蓉;武强;邱燕;苏明;;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
19 |
张英利;孟庆任;;燕山构造带中段早白垩世盆地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
20 |
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赵淑娟;马云;王霄飞;程世秀;安慧婷;薛友辰;熊莉娟;曹现志;许立青;;南海的盆地群与盆地动力学[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