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体系:动力学以及对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的制约

叶青  
【摘要】: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三者的交汇区,是新生代发育在华南地块南缘的边缘海海盆,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完整的陆内裂陷至海底扩张阶段。南海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中、新生代板块构造重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质证据的局限,关于南海地区如何从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主动陆缘背景向新生代早期南海裂陷的被动陆缘背景的构造转变认识不清晰,存在多种争议性的演化模型,并影响了区域性的构造演化历史重建。此外,世界范围内裂谷盆地构造演化规律的研究普遍认为,裂谷盆地的结构除了受其裂陷阶段本身的动力学过程控制以外还与裂谷盆地发育的先存岩石圈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岩石圈内先存构造的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关于南海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过程,如南海新生代裂解的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破裂方式、两侧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海盆的形成年龄和扩张方式、裂陷期多幕裂陷作用以及裂后期新构造运动等,对于该地区前新生代的构造如何影响新生代裂谷盆地演化却少有研究。本文利用南海北部陆缘近端带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地区大量高精度3D地震反射资料及钻井资料,对新生代盆地基底前新生代构造体系进行研究。在前新生代构造体系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研究:第一,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南海北部陆缘前新生代构造体系为切入点并整合华南陆缘以及南海地区目前晚中生代的地质证据探讨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动力学演化过程;第二,以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为研究对象,从盆地结构、断裂发育等方面研究前新生代构造体系对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影响。通过大量地震反射资料的解释,论文首次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晚白垩世三期不同构造体系,均发育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1.6-101.7Ma)陆缘弧花岗岩基底之上。根据这三期不同构造体系之间的交切关系,可以很好地厘定三者的发育时序,按时间先后次序分别为EW-NWW向逆冲构造体系、NEE向伸展断陷体系和NEE向逆冲构造体系。(1)EW-NWW向逆冲构造体系在地震反射剖面上以大量密集型高角度断面为特征,发育叠瓦状构造、透镜体构造以及膝折构造等,为坚硬花岗岩基底内部强烈挤压变形的结果。平面上具有对称的南北对冲结构特征,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指示压扭性构造背景。该EW-NWW向逆冲构造体系被后期NEE向逆冲构造体系大量的切割改造。(2)晚白垩世伸展构造体系控制发育晚白垩世断陷盆地,主体呈NEE走向,局部地区继承早期EW-NWW向逆冲构造体系而呈EWNWW向展布。该晚白垩世断陷盆地卷入到后期NEE向逆冲构造体系,在南海北部陆缘珠一坳陷地区仅零星分布,是强烈隆升剥蚀的结果。(3)NEE向逆冲构造体系形成时间最晚,切割改造早期EW-NWW向逆冲构造体系与晚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该逆冲构造体系主体发育SE倾斜的低角度逆冲断裂,断裂之间间距相对EW-NWW向逆冲断裂体系大。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基底晚白垩世三期不同构造体系分别形成于南海地区晚白垩世三期不同的动力学背景,反映出更为复杂的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构造演化过程。本次研究认为:(1)南海北部陆缘在经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安第斯型陆缘弧背景之后,早晚白垩世之交(ca.100Ma)古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突然转变导致了左行压扭的构造背景,并形成了左行里德尔压扭构造组合,包括华南陆缘大量NE走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带(R剪切)与反向的NW向右行走滑断裂(R’剪切),以及本次研究所揭示的珠一坳陷基底EW-NWW向逆冲断裂体系(与主压应力方向垂直)。(2)晚白垩世早期(ca.100-72M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的回转与高角度俯冲形成了华南陆缘以及南海北部陆缘广泛的弧后伸展作用,形成了NEE向伸展断陷体系,该过程对应于古南海扩张前的陆内伸展阶段。(3)晚白垩世晚期(ca.72-66Ma)古南海扩张阶段的洋中脊推挤作用(Ridge Push)很可能是该时期南海北部陆缘NEE向逆冲构造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成因。南海北部陆缘基底前新生代构造体系对新生代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是影响裂陷结构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基底晚白垩世EW-NWW向逆冲构造体系与NEE向逆冲构造体系构成了两组重要的不同方向先存构造体系,且二者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反转是造成不同凹(洼)陷结构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包括EW-NWW向与NEE向两组不同走向伸展断裂体系与洼陷结构的发育以及高、低角度断陷并存的裂陷结构。两组先存构造体系在平面上的组合方式以及垂向上的交切关系对控制新生代同期裂陷结构的组合与不同期裂陷结构的垂向叠置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珠一坳陷两组不同方向先存构造体系的影响贯穿于新生代多幕裂陷作用与拗陷期新构造运动的整个构造演化过程。EW-NWW向与NEE向两组不同方向基底先存构造体系在新生代裂陷一幕、裂陷二幕与拗陷期新构造运动的多期次不同方向伸展作用背景下发生了分阶段、选择性的反转。(1)裂陷一幕文昌组沉积时期,在区域NNW-SSE向伸展作用下,两组先存构造体系同时活化,控制了珠一坳陷NEE向与EW-NWW向伸展断裂体系与洼陷结构的同时发育,并形成了大量独特的“Z”字型与“V”字型断裂。然而,由于NEE向先存构造体系的展布方向更加接近于区域伸展方向的正交方向,其优先反转活化。相对于EW-NWW向主控断裂而言,NEE向主控断裂的活动时间更早、活动强度更大,控制发育的沉积中心面积更大、沉积厚度更大,且发育的三级层序结构更加完整,如EP17洼,XJ33洼等。(2)裂陷二幕恩平组沉积时期,由于区域伸展方向转变至近N-S向,处于与EW-NWW向先存构造体系(尤其是EW向)更为垂直的方向,而与NEE向断裂体系相对高角度斜交。在此背景下,诱发了基底内部EW-NWW向先存构造体系的进一步反转,并促进了文昌期已经活化的EW-NWW向断裂体系的活动强度的陡增,如HZ13、HZ13S、XJ24、HZ08等洼陷主控断裂,并控制了该时期主要沉积中心的发育;相反,文昌期NEE向主控伸展断裂的活动大幅度减弱或停止,如PY4、XJ33、XJ23等洼陷主控断裂。(3)进入拗陷期后,区域伸展方向进一步顺时针旋转至NNE-SSW,变得更正交于NWW向断裂体系而与NEE向断裂高角度斜交,导致裂陷期发育的NEE向断裂基本全部停止活动,而大部分EWNWW向断裂(尤其是NWW向)持续性活动。同时,这一时期还诱发了隆起区(如东沙隆起北缘)基底内部大量裂陷期未活化的NWW向先存断裂的反转。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2 ;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1期
3 闵信爱;南海北部的新对虾[J];海洋渔业;1987年01期
4 徐家隽,杨天鸿;一个台风范围的风场模式及其应用计算[J];热带海洋;1988年01期
5 范立群,苏育嵩,李凤岐;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2期
6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7 ;海洋学报第10卷(1988年)总目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8 茹克;南海北部边缘叠合式盆地的发育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9 吕华;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在穗举行[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10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11期
11 夏伦煜;南海北部陆架巨厚海相第四系的发现[J];科学通报;1988年23期
12 陈国威;南海北部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3期
13 林晓能;南海北部偏北大风的分析预报[J];海洋预报;1989年02期
14 ;第七章 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J];东海海洋;1989年04期
15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16 段威武;黄永样;;南海北部陆缘中、晚第三纪古地理、古环境研究[J];地质学报;1989年04期
17 彭善环;;南海北部大陆架天然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1989年06期
18 舒业强;王强;俎婷婷;;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3期
19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20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亚;段杰翔;;华南与南海北部深部结构对比研究[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海洋地球物理、专题46: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C];2018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旋;姚华建;赖雅娟;黄柏寿;;越南及南海北部三维地壳结构成像研究[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C];2018年
5 郭玲莉;李三忠;余珊;索艳慧;惠格格;曹花花;赵淑娟;刘鑫;戴黎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折演化与滑坡时空关联[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6:洋——陆转换带论文集[C];2014年
6 罗传秀;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陆钧;;南海北部表层孢粉南北向、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分布特征[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袁瑞;王统泽;张洪生;;南海北部海洋分层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A];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9年
8 戴璐;翁成郁;陆均;;根据现代孢粉传播机制推测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陆地古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郝清和;戴璐;;栎属花粉的超微结构揭示了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的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力园;南海北部陆丰凹陷中新世古环境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陈端新;南海北部陆缘深水盆地流体渗漏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叶青;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体系:动力学以及对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的制约[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4 庞凌云;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特征、展布及油气分布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杨林龙;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断层系的发育演化机制及其对深水盆地群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6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李明杰;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10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欣;利用同位素研究珠江口与南海北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2 聂云峰;南海IODP368航次U1505站位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磁性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贾晓燕;南海北部微型鞭毛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4 常保轩;南海北部夏季水体主要化能自养微生物固碳生态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5 孙圣垚;南海北部海盆和吕宋海峡邻近海域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其示踪意义[D];厦门大学;2017年
6 谷帅;黑潮入侵输入的外源溶解有机物在南海北部的微生物降解[D];厦门大学;2018年
7 陈薇;氨基酸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溶解态有机物质来源和生物活性转化过程的指示作用[D];厦门大学;2017年
8 张爽;南海北部珠江口断面海水颗粒物组成、来源与分布的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9 张治忠;南海北部深水某无井区地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10 孙瑞;南海北部台风浪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获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2 刘甫 张冬娜;2019年春季南海北部联合观测航次圆满完成[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3 记者 方正飞;我国初步形成从东海至南海北部监测网[N];中国海洋报;2017年
4 ;南海北部发现大储量“可燃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6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陈瑜;“蛟龙”号探秘南海北部高速堆积体[N];科技日报;2017年
10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