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湖南新田县富锶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

苏春田  
【摘要】:岩溶地下水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最重要饮水水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地下水水资源品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含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矿泉水日益受到青睐,岩溶区矿泉水开发已成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清晰揭示富锶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及空间分布规律对富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湖南新田赋存于泥盆系佘田桥组富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补给排体系的系统取样,在地下水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示踪、水-岩相互作用室内实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相结合方法,揭示了富钙偏碱地球化学背景以及独特岩溶水文地质结构控制下富锶地下水的形成机理,为富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1、阐明了富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地下水Sr~(2+)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区富锶地下水分布于泥盆系佘田桥组地层。研究区下降泉中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机井地下水中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和HCO_3-Ca·Mg型为主,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岩溶含水介质制约,同时还受环境、溶滤时间、阳离子交换等因素影响。空间上,下降泉中Sr~(2+)含量具有很好的分带性,表现为由南部、北部、西部向中东部逐步升高的规律,与地下水流方向基本一致,至排泄区,由于地表水混合作用,地下水Sr~(2+)含量降低。垂向上,由下降泉至机井,地下水中Sr~(2+)含量增加,且随机井深度增加,地下水Sr~(2+)含量同样具有增加的趋势,与随着地下水径流路径变长,水岩相互作用时间长有关;时间上,研究区富锶表层岩溶泉、下降泉Sr~(2+)含量整体表现出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少,与降雨稀释效应有关;表层岩溶泉由于地下水径流途径短,岩石溶滤时间短,地下水Sr~(2+)含量低于下降泉。相反,补给径流区富锶机井、排泄区机井Sr~(2+)含量整体表现出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机井中地下水往往属于浅潜流带、深潜流带混合水,丰水期地下水位抬高,高锶潜流带水上升,机井中地下水锶含量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低锶浅潜流带地下水相对占主要地位,从而导致机井中地下水锶含量降低。2、基于富锶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揭示了富锶地下水中锶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研究区地下水δ~(18)O和δD下数据表明大气降水是富锶地下水的主要水源补给,~(87)Sr/~(86)Sr同位素比值表明,泥盆系佘田桥组泥质灰岩、灰岩、泥灰岩是地下水Sr~(2+)的来源。氘盈余“d”值与TDS(溶解性总固体)关系表明下降泉中Sr~(2+)含量受径流条件以及停留时间长短的显著影响,但富锶机井中“d”值与TDS相关性不明显,暗示着机井中氘盈余还受阳离子交换等其他因素影响。δ~(13)C数据表明机井地下水可能处于CO_2封闭系统,径流条件差;下降泉地下水可能处于CO_2开放系统,径流条件较好。~(87)Sr/~(86)Sr比值以及补给高程表明,机井中地下水径流途径较长,具有高Sr~(2+)、高~(87)Sr/~(86)Sr的特征;而下降泉具有快速补给、快速排泄、且低Sr~(2+)、低~(87)Sr/~(86)Sr等特征。3、揭示了富锶地下水溶解性有机质(DOM)特征及Sr~(2+)与DOM相互作用机制首次应用三维荧光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富锶地下水DOM组分构成、来源以及Sr~(2+)与DOM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锶在两种不同排泄体系(下降泉、机井)中的迁移差异。研究区机井富锶地下水DOM以类色氨酸组分(C3)为主,而下降泉中DOM则以类腐殖质组分(C1和C2)为主。自生源指标(BIX)、腐殖化指数(HIX)和荧光指数(FI)表明机井DOM以内源输入为主,表明机井形成环境为封闭环境;而下降泉以外源输入为主,表明下降泉形成环境为开放环境,与δ~(13)C揭示的结果相吻合。相关性分析表明DOM与地下水中Sr~(2+)具有相关性。不同类型的DOM对Sr~(2+)的赋存形态和迁移性具有显著影响。DOM中的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等物质与Sr~(2+)的结合作用更稳定,类色氨酸物质优先类酪氨酸物质与Sr~(2+)发生结合作用,使Sr~(2+)由自由溶解态转变为DOM结合态离子,从而提高了Sr~(2+)的迁移性,加快了其在土壤、岩石中的淋滤。4、揭示了富锶地下水形成机理泥盆系佘田桥组高锶含量的泥灰岩、灰岩、泥质灰岩是地下水中锶的主要来源,机井水动力条件与下降泉相比较弱,从而使得机井中地下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时间变长,Sr~(2+)浓度高于下降泉Sr~(2+)浓度。下降泉、机井地下水对Sr CO_3均以溶解为主,且机井地下水对Sr CO_3的溶蚀量高于下降泉地下水对Sr CO_3的溶蚀量,这也是导致机井地下水中Sr~(2+)高的原因之一。低钙高镁含量有利于富锶地下水的形成。水与岩石、土壤的相互作用实验以及区域深循环室内模拟实验验证了低流速,水岩作用时间长,Sr~(2+)含量高。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表明富锶下降泉方解石最先接近饱和,沿地下水径流方向,菱锶矿逐渐溶解,成为地下水锶的主要来源。同时,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差异导致机井中Sr~(2+)与Ca~(2+)、Mg~(2+)相关性的差异,由于白云石和菱锶矿具有同步溶解过程,是研究区地下水锶和镁高度相关的内在原因。论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系统运用δ~(18)O、δD、δ~(13)C、δ~(34)S、δ~(87)Sr/~(86)Sr等多元同位素技术揭示了低钙高镁、富含石膏、菱锶矿的封闭环境更有利于湖南新田岩溶区富锶地下水形成,其地下水的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而锶则主要来源于佘田桥组的碳酸盐岩。2、通过建立PHREEQC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型,揭示了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锶矿溶解的差异是下降泉、机井中水化学成分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区别于其它研究区富锶地下水形成机制的最重要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龐永发;;什么叫地下水?怎样引用?[J];水利与电力;1962年11期
2 张峰;王唯实;刘昊;;拦截沟技术在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20年06期
3 吴记军;;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智能城市;2021年01期
4 史玉飞;;基于可变模糊模型的辽宁省地下水安全综合评估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1年02期
5 陈荦;;地下水复合法修复技术应用与进展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21年03期
6 曹思卉;王颖;;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金属通报;2021年03期
7 宋紹先;;地下水地区水塔基础的设计[J];铁路标准设计通讯;1963年11期
8 朱来东;;尼罗河三角洲的地下水[J];海洋地质动态;1991年02期
9 朱良超;;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年08期
10 杨万婷;;地下水整编工作入门级指南[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年05期
11 王敏;彭玥;;荷兰地下水税消亡对我国水资源税改革的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02期
12 潘军;;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浅析[J];采矿技术;2020年04期
13 位昊昆;张晗硕;;不同地下水污染源治理技术[J];乡村科技;2020年17期
14 黄耀裔;苏建云;;基于SurperMap iPortal的泉州市地下水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年08期
15 台风;;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测量海底地下水排放量[J];中国测绘;2020年09期
16 孙晓民;;浅析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江西建材;2016年24期
17 屈智慧;王洪涛;杨勇;袁思莉;桑志伟;张玉虎;;循环井技术修复地下水氯苯污染的效果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雅珍;;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护我国的地下水——我国的地下水盐污染已从慢性自杀跨入急性自杀[A];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与节能改造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龙凡;韩天成;;高铁地下水的地电特征[A];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树林;赵鸿斌;;总结经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A];新疆水利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获奖论文集[C];2001年
4 张光辉;刘中培;张行南;连英立;严明疆;;河北平原地下水安全情势及施用农药化肥影响[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阎葆瑞;张胜;胡大春;刘恩元;;秦皇岛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水质演变机理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9)[C];1993年
6 丁轶睿;张毅敏;汪龙眠;林超;陈晶;王宇;;我国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A];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葛伟亚;龚建师;叶念军;周洁;;涡河流域同位素分析识别地下水补给源和地下水污染源[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清良;李乾;张洪灿;胡鄂明;陈勇博;;酸法地浸采铀污染地下水的化学-生物法联合治理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3年
9 王雅珍;;群策群力,专群结合,科学整治我国地下水盐污染[A];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曾妍妍;周殷竹;周金龙;贾瑞亮;李巧;;新疆石河子地区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因素[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1 李鹏;赵同科;张成军;张国印;刘宝存;刘孟朝;李新荣;孙世友;;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2 王旭升;万力;;“地下水运动方程”课程设计[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3 郑继天;王建增;冉德发;叶成明;;地下水采样技术研究[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4 彭博;陈永金;刘加珍;路亚坤;路明;;东平湖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盐分分布特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5 樊明;王东杰;;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农业增产方式亟待调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16 何满潮;姚爱军;姚磊华;;边坡体内地下水排水模式与边坡稳态关系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7 吕世华;曾祥忠;王甲辰;张福锁;;成都市农村地下水硝酸污染的调查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8 马捷;张建栋;龙鹏;;地表地下水综合系统的建立和地下含水层的可持续利用[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9 田廷山;;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对策[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20 陈宁;岳淑娟;;天然放射性方法在找地下水方面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春田;湖南新田县富锶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1年
2 陆强;上海某典型行业土壤和地下水中氯代烃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3 康萍萍;滨海地下水氮的同位素溯源及其源贡献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梦娣;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活化机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康博;江苏沿海地区地下水演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6 吴彬;石河子市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与水环境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7 何薪;河套平原农业灌溉影响下地下水中砷迁移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9 刘亚平;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施枫芝;我国北方中小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1 严明疆;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12 兰盈盈;赣江三角洲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及其生态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3 张晟瑀;宁夏南部西吉县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4 李亚楠;甘肃北山预选区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及水岩作用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20年
15 曾妍妍;新疆喀什地区西部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8年
16 程卫国;变化条件下吉林西部地下水的模拟与管理[D];吉林大学;2015年
17 姜凌;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8 姜凤成;半胱氨酸强化亚铁/过硫酸钠修复氯苯污染地下水[D];中国地质大学;2021年
19 袁文真;傍河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地下水过程中铁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0 张彦鹏;多元同位素对石家庄地区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艾启阳;标准化地下水指数的构建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2 孙辰;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仪开关电源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刘芳;典型流域地下水和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地下水氮素源解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闫绍静;北京市某远郊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茜坤;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邴智武;松嫩平原地下水氟、砷的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可嘉;宁阳化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来源识别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赵钰;黄水河项目区地下水信息集成技术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庆宏;生物膜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罗杰;银川平原阅海湖-地下水交互带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效应[D];长安大学;2020年
11 胡婧敏;松嫩平原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氟的赋存特征及水质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12 付强;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与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3 顾小凡;风沙滩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及优化开采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4 尹春蕾;利用探地雷达及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下水进行评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5 王茂;黄土地区地下水上升对地基基础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6 孙俐芳;大连石化周边地区地下水石油污染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7 陈力琦;地下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营养盐变化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8 李奇翎;成都平原典型农区地下水三氮污染及源解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
19 鄂佳楠;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方法[D];吉林大学;2017年
20 粟丰;攀枝花市某矿山露天开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冯丽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郭华明:地下水治理需多学科形成合力[N];中国科学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晨绯;破解地下水的“穿越”[N];中国科学报;2013年
3 熊巨华 刘羽 姚玉鹏;《自然》杂志:中国地下水面临诸多危机[N];科学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潘锋;开发地下水是缓解西南旱情重要途径[N];科学时报;2010年
5 记者 孙美;玉田确保高质量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N];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李晓明 通讯员 李凯;求解华北地下水危机[N];科学时报;2009年
7 全媒体记者 吴小龙 张虎;留住天上水 管住地下水[N];中卫日报;2021年
8 记者 吕培;河北解决华北地下水大漏斗问题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水利报;2021年
9 记者 侯晓杰 雷永福 王平;全国工业地下水公共交易平台电子化交易第一单在我市成交[N];石嘴山日报;2021年
10 记者 祝桂峰;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揭牌[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
11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三千多万人将基本告别地下水[N];合肥晚报;2021年
12 记者 张慧玲;我区迈入地下水依法严格管理新阶段[N];内蒙古日报(汉);2021年
13 记者 姜焕琴 通讯员 曹佳文 郑跃军;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首次查明[N];中国矿业报;2021年
14 记者 申萍;任丘市地下水压采能力达每年近45万立方米[N];沧州日报;2021年
15 记者 杜鑫;我国首次查明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N];工人日报;2021年
16 记者 于德福;我国首次查明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
17 记者 冯丽妃;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首次查明[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8 记者 常钦;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首次查明[N];人民日报;2021年
19 记者 程瀛 通讯员 朱田恬 恒琪;江苏宿迁市 签约全国地下水取水权交易第一单[N];中国水利报;2020年
20 本报记者 魏晓雯 整理;地下水知多少[N];中国水利报;202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