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深源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圈模型
【摘要】:深源包体是岩石圈深部物质真实可靠的样品,相对快速地被带到地表,受后期变质作用的影响较小,能较好地保存原有的结构构造、温度和压力等信息,可用于建立岩石圈模型、了解岩石圈物理化学条件及深部过程。
信阳深源包体还有其特殊性:同时含有壳、幔源包体,产于北秦岭造山带东段北缘,东南100km 左右就是著名的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带。以信阳深源包体研究为基础,可以建立较为完整的岩石圈模型,可为研究包括超高压变质带在内的秦岭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及地质演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本文在研究信阳基性火山碎屑岩中深源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岩石圈结构和组成模型,与其他地区的岩石圈组成与结构比较,指出了本区包体法岩石圈模型的特征,统计分析出中国榴辉岩和麻粒岩等岩石的温压关系,并初步讨论了过渡带中水的性质和岩石圈的压力梯度问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取得了一批造山带中包体的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和同位素年龄等新资料。
2 建立了本区的岩石圈模型。上地壳:因无可以确定是上地壳的包体,据现在地表出露的岩石及前人研究成果[28]推测,上地壳的组成由斜长角闪岩、花岗岩和辉长岩拼贴而成,为角闪岩相或绿片岩相。
中地壳:以斜长角闪片(麻)岩等为主,有部分石榴角闪岩,为角闪岩相。温度和压力较低,温度为460~577℃和压力为0.6~0.64GPa 左右,地温梯度为22~26℃/km。中地壳主体斜长角闪片岩的VP平均为6.96 km/s 变化于6.82~7.05 km/s 之间,密度平均为2.97 g/cm~3 变化于2.84~3.04g/cm~3 之间。
下地壳:主体为基性麻粒岩和石榴角闪岩,有少量的中性麻粒岩和酸性麻粒岩等,主要为麻粒岩相。温度、压力、地温梯度、波速及密度等变化较大。下地壳的温度变化于724~901℃、压力变化于0.82~1.10GPa,地温梯度变化于20~31℃/km 之间。VP 变化于7.03~8.10 km/s 之间,平均值为7.13 km/s; 密度变化于2.64~3.65g/cm~3 之间,主要分布2.95~3.41g/cm~3 之间,主要分布段内的平均值为3.16g/cm~3。
过渡带:主要由变辉长岩(麻粒岩相)、全滑石的纯橄榄岩和全滑石化方辉橄榄岩等组成,还含少量榴辉岩和石榴二辉岩。过渡带上部的温度为650~754℃,压力为1.08~1.21GPa,地温梯度为16~20℃/km,VP变化于7.41~8.21km/s,密度为3.17~3.65g/cm3; 过渡带底部深度即为含水蚀变的橄榄岩向未蚀变的二辉橄榄岩转变的深度,以滑石脱水温度上限为过渡带底部的温度,则过渡带底部的温度大致为1050~1100℃。
上地幔: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资料,推测为二辉橄榄岩,温度大于1050℃。
3 造山带岩石圈模型的特点:
|
|
|
|
1 |
王岚;东海平北工区温度压力特征和油气运聚[J];海洋石油;2000年02期 |
2 |
戚龙水;河北迁安九龙山杂岩体的包体[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
3 |
李兰杰,郭起志;天然金刚石包体的同步辐射研究[J];功能材料;1999年06期 |
4 |
王昌桂,杨飚;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前景[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2期 |
5 |
杨威,杨栓荣,李新生,李宇平,张丽娟,高哲荣;流体包裹体在塔中40油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4期 |
6 |
陈陇刚,王北颖,陈丽荣,张飚,代新宇;华山花岗岩的包体特征及指示意义[J];陕西地质;2003年01期 |
7 |
孔华,马芳,黄德志;湘南地区深部岩石剖面的建立——来自深源岩石包体的证据[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8 |
韩秀伶;李家驹;林传勇;史兰斌;;玄武岩中包体橄榄石的分带现象[J];地质科学;1992年04期 |
9 |
刘成东,莫宣学,罗照华,喻学惠,谌宏伟,李述为,赵欣;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4年06期 |
10 |
王德滋;谢磊;;岩浆混合作用:来自岩石包体的证据[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
11 |
王方正,金隆裕,徐耀荣;山东临朐山旺新生代玄武岩中超镁铁岩包体的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
12 |
彭松柏;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组构与稀土配分之间的关系[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3期 |
13 |
林杨挺,王道德,M.Kimura;南极碳质球粒陨石Yamato 791717(CO3)中富Ca和Al包体的形成与蚀变作用[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5期 |
14 |
马芳,穆治国,刘玉琳;北京房山侵入岩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同位素组成对其成因的制约[J];地球学报;2003年02期 |
15 |
赫英;西华山花岗岩体的稀土模式及有关成因问题[J];地球化学;1992年01期 |
16 |
谭必祥;;花岗岩包体的形成机理——以湘东白莲寺地区花岗岩为例[J];湖南地质;1992年03期 |
17 |
刘勇胜,高山,周炼,张利,金淑燕;汉诺坝长英质麻粒岩包体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18 |
黄婉康,康振川;两个古铜辉石样品的G.P.区研究[J];矿物学报;1989年02期 |
19 |
谭富文;刘朝基;;冈底斯岩基中包体的初步研究[J];矿物岩石;1992年02期 |
20 |
庞保成;两广交界地区花岗岩中包体的类型、特征与成因[J];矿物岩石;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