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低渗透油气藏在油田开发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低渗透性油气藏具有储层性质差,单井产量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稳产困难等特点。从油藏开发生产特征看,主要表现为:油井生产自然产能低,地层压力下降快,一次采收率低;注水井吸水能力差,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困难,注水后油井见效差,见水后油井产量不仅不上升,反而下降;并同时存在注水油井含水上升,停住地层能量不足的矛盾。国内外关于低渗透性油藏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中高渗透油藏。王广、黄场油田为江汉油田近几年启动完善的主力拿油单元,其储层属非均质性较强的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难度较大。尤其是近几年以来,由于含水上升和地层能量不足,井区老井自然递减幅度较大,稳产困难。王广区块总体开发形势是产油量下降,综合含水上升,动液面稳中有降。黄场油田总体上看产油量上升,含水下降,动液面回升,但落实到具体开发单元和井组,其开发中的矛盾则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实现两区块的持续稳产,提高采收率是我们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次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立项开展的。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国内外有关低渗透油藏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王广、黄场两油田生产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和研究思路,即重点从研究裂缝着手,研究其地质模式,响应地质模式建立配套的开发模式。通过对其储层裂缝,注入水水线推进规律进行研究,寻找剩余油分布区域,进行措施挖潜;通过注采井网及注入方式的调整,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并采用合理的工艺配套措施,达到油田高产稳产的目的。第二章重点研究王广、黄场两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包括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裂缝分布规律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油藏油井见水见效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指出储层裂缝发育方向与王场背斜走向及邻近断层走向相关,王广天然裂缝与邻近的车档断层走向相一致,人工裂缝与背斜轴线方向大概一致。黄场油田天然裂缝与断层走向一致,人工裂缝与东区—黄场向斜轴线一致。裂缝对油田开发影响表现在:影响油田初期产量的高低,对注水开发具有双重影响,对压裂措施影响很大。第三章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注采井网的科学合理部署,提高低渗透油藏水驱效率和有效注水,低渗透油藏措施挖潜,低渗透油藏配套采油工艺技术等。在井网的研究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如经验公式,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注采井网进行部署和优选。在有效注水方式上,采用高压注水,超高压注水,周期(间歇)注水和交叉脉冲注水,同时指出,应立足于早期注水,垂直裂缝注水,在压裂改造上,要处理好利用裂缝与控制裂缝的关系。通过对增产措施的研究得出,压裂改造能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特别是通过对加砂量和砂比的提高,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在选井选层方面,充分考虑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并采取深抽配套技术相结合。在采油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方面有深抽配套、解盐防砂管柱、以及注氮等三次采油技术。第四章主要阐述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