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陇东西峰地区三叠系油源、成烃母质及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

吉利民  
【摘要】:我国以陆相生油闻名于世,石油产量的90%以上、天然气产量的一半以上来自陆相油气田。我国油气资源量巨大,但据测算至2002年底,我国陆上石油地质资源的探明率只有35%,天然气地质资源探明率仅12%,因此陆相油气资源仍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目前在积极开拓深层油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及非生物成因油气等非常规油气新领域的同时,仍需要加强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与勘探,充分挖掘陆相剩余资源潜力。 陆相生油理论是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典范,在指导我国油气勘探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的勘探形势下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比较突出的薄弱点是与烃源岩有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湖相藻类、烃源岩发育的古环境等基础理论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不仅是油源对比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而且在探讨有机质母质来源和形成的古环境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石油主要由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堆积的腐泥型有机质形成,探索陆相背景下成油藻体的类型及其发育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条件,对完善我国陆相生油理论体系,指导陆相剩余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峰油田是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发现的大油田,其油源与我国最早开发的延长油矿相同,均为三叠系延长组,正是基于对该层系的研究,潘钟祥教授最早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西峰油田开发时间短,研究程度低,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油源不够明确,从而限制了进行准确的资源评价和有利勘探区的选择。本文以西峰地区延长组为代表,针对石油勘探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我国陆相生油研究的薄弱点,全面开展了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精细对比及源岩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在明确本地区主要油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成烃母质来源和古环境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探讨了本地区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环境气候条件。 通过以上多方位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多方面的成果和认识: 1.西峰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_7~3段属于最好烃源岩,长_7~2段多属于好烃源岩。长_7~3-长_7~2段暗色泥岩及油页岩均达到有效烃源岩范围,富含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浮游藻类的腐泥型有机质。由于浊流的影响长_7~3段混入较多的陆源高等植物母质,形成一定数量的混合型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及各种热成熟度地球化学指标均显示,长7段整体处于成熟有机质演化阶段,并已达到生油高峰,具备有利的生烃条件。 2.研究区原油、储层沥青及长_7~3段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反映的有机质类型等地球化学特征具较好的可比性,他们既含有丰富的陆源高等植物母质输入,又具有较丰富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晓伟;王海红;牛小兵;王成玉;冯胜斌;;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良刚;罗顺社;伍媛;刘启亮;;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延长组长4+5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1期
3 高建武;;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地区古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储层有利区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淡卫东;程启贵;牛小兵;王成玉;梁晓伟;辛宏刚;;鄂尔多斯盆地重点含油区块长4+5-长8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5 莫志安;王蕊;武征;;鄂尔多斯盆地油田开发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1年04期
6 王峰;陈洪德;赵俊兴;陈安清;苏中堂;李洁;;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二叠系层序界面类型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1期
7 师磊;卢双舫;李吉君;王雪飞;;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0期
8 蒋生武;杨飞;周晓军;李宁;;利用X射线衍射作全岩分析研究沉积体系特征[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8期
9 陈芳萍;石彬;李荣西;王敏;;姬塬地区长4+5油藏成藏期次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4期
10 张国东;于波;蔺彦芳;王泉波;;鄂尔多斯盆地西区油田旦巴区长4+5储层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11 王勇;井亚洁;李媛;徐鹏;;反九点菱形注采井网的边角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2 钟金银;何苗;周韬;黄浩;;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8油层组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年04期
13 黄晓丽;梁官考;马飞宙;雷尚武;;东胜煤田北部延安组沉积体系及聚煤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7期
14 陈洪德;李洁;张成弓;程立雪;程礼军;;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15 田野;李智学;邵龙义;王东东;李明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8期
16 付文耀;刘春武;刘丽丽;王俊英;;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延长组长6_1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7期
17 樊爱萍;赵娟;杨仁超;韩作振;王言龙;王秀平;;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山_1段、盒_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18 吴小斌;张永平;侯加根;王志峰;马俊胜;夏守春;邹国亮;;核磁共振技术在苏里格致密气层识别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11年02期
19 邓秀芹;付金华;姚泾利;庞锦莲;孙勃;;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J];古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20 庄一鹏;郭西峰;付斌;;鄂尔多斯盆地盐定地区长8时期物源分析[J];西北地质;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冬光;邱心飞;王德潜;侯光才;王志民;J.V.TURNER;;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同位素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谢渊;王剑;谢正温;李令喜;邓国仕;;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岩石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郧城;侯光才;文东光;王冬;;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形成的古气候条件[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辉;康高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分析[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蒙晓灵;赵靖舟;武富礼;王建民;;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类型初探[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李保侠;贾恒;于宏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惠安堡地区铀成矿特点初探[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7 王谦身;滕吉文;安玉林;张永谦;;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重力场与深部构造[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8 匡耀求;黄宁生;胡振宇;吴志峰;;鄂尔多斯盆地大地热流的变化与生态环境格局[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张水昌;戴金星;;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金荣;谭杰;;鄂尔多斯盆地长武区块长7和长8油组储层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欣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洁;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层序充填特征与物质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庆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5 袁珍;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油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冯兵;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电场及石油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米敬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运聚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9 宋广寿;鄂尔多斯盆地0.3毫达西类储层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邱欣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昉晓;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李建星;鄂尔多斯盆地红粘土分布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邓媛;鄂尔多斯盆地楼坊坪区块延10基础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华;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北大学;2010年
5 黄培培;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山西组二段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冯哿;产业集群视角下鄂尔多斯盆地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进高;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型储层的表征与预测[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8 范萌萌;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梁英;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天然气储集条件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10 王磊;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渗透率建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瑞;西峰油田发现记[N];科技日报;2008年
2 第广龙;发现超四亿吨级西峰油田[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第广龙;超四亿吨级的大油田——西峰油田[N];科技日报;2004年
4 记者 朱建军 王志恒;中国石油勘探又获重大突破 西峰油田储量达5.68亿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马献珍;黄土塬上寻求勘探开发大场面[N];中国石化报;2008年
6 本报通讯员 赵闻英;寻迹40年功勋井感受采油二厂发展[N];陇东报;2011年
7 王宏伟;西峰油田储量超过4亿吨[N];中国化工报;2004年
8 李新玉 鹿爱莉;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能源集中勘查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9 记者 杨文礼 通讯员 骆庆安 王炜;西峰油田安全经念到百姓家[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记者 毛竹 通讯员 吴波;西峰油田:创造开发奇迹[N];中国石油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