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上扬子上元古界—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

佘振兵  
【摘要】: 我们对大陆地壳演化过程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形成时代的认识,而这方面的认识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来自于其物源区出露的各种岩石中锆石的混合,因而提供了认识地质历史时期大陆地壳表层平均年龄组成、了解地壳生长与改造和恢复构造—古地理格局的极佳对象。本文对中扬子及邻区的新元古界南华系、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典型沉积剖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和SHRIMP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分析了这些沉积物及其中碎屑锆石的来源,并以此探讨了扬子地块的基底年龄组成和构造转折时期的古地理格局。文章取得的主要认识或发现的问题如下: 1.各时期沉积岩中碎屑锆石形貌和阴极发光特征指示其绝大多数为岩浆成因,但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与典型花岗岩锆石有明显差异。不同位置、不同时代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大多数来自于岩浆岩:它们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强烈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Ce正异常,Th/U比值一般大于0.3。所有的锆石具有一致的特征,因而稀土元素和Th/U比值都难以成为有效的沉积物源判别指标。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碎屑锆石的轻稀土和总稀土含量分别为70 ppm和723 ppm,均明显低于前人提出的花岗岩中锆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7 ppm和1800 ppm),而由于花岗岩是提供锆石的最主要源区,而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发生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一些花岗岩中锆石的轻稀土过量可能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本文的大量碎屑锆石微量元素数据更能代表地壳各种岩石中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 2.通过最年轻的碎屑锆石限定地层的时代通常可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果,提供的地层时代下限一般与实际情况相差在50Ma以内。鄂东南南华系莲沱组为787±13 Ma;鄂东南上志留统中最年轻的谐和锆石为427±5 Ma,与该套地层底界时代仅相差4 Ma,与生物地层资料一致;鄂北宜城中泥盆统云台观组石英砂岩中最年轻的谐和锆石年龄为411±7Ma,鄂东南崇阳五通组石英砂岩最年轻的谐和锆石为423±4 Ma,两者分别比其已知的沉积时代老30~40 Ma和50~70 Ma;对中生代砂岩中的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与其地层底界时代的对比显示,两者差距变化于2~50 Ma之间,总的来说比较一致:萍乐盆地上三叠统安源组最年轻的谐和锆石为253±7 Ma,与该组底界(221 Ma)相差32Ma;江汉盆地上三叠统鸡公山组216±2 Ma,与该组底界(~207Ma)相差~10Ma;沅麻盆地上三叠统小江口组砂岩最年轻的谐和锆石年龄为256±2 Ma,与该组底界(~207 Ma)相差~50Ma;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两件样品中最年轻的谐和锆石分别为244±7 Ma和234±6 Ma,与该组底界(~210 Ma)分别相差~35Ma和25 Ma;下侏罗统桐竹园组最年轻的谐和锆石为207±2 Ma,与该组底界(~205 Ma)基本一致。以上对比表明,绝大多数的砂岩中最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与地层底界的时代差距在50Ma以内,这种对于较年轻地层时代限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制约,但对于缺少化石的前寒武系岩石来说是完全可以满意的。 3.扬子地块内部鄂西—鄂东南地区的南华系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可限定扬子地块基底形成的主要时期为~2500Ma、~2000Ma和~800Ma,并对各时期基底相对发育程度提供大致的制约;而扬子北缘和西缘元古界中广泛分布的1100~900Ma的碎屑锆石年龄与扬子地块周缘在中—新元古代时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地块增生一致。元古界碎屑锆石年代学揭示了扬子地块的基底的演化过程,即由内部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和周缘的中—新元古代增生地体组成,显示了逐渐向外生长扩展的特点。分述如下:(1)鄂东南通山和鄂西峡东地区的莲沱组中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于~2500Ma、~2000Ma和~800Ma,在更晚期的古城组和南沱组冰碛岩中也呈现类似的年龄分布模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碎屑锆石组成显示高度的一致性,说明了在该地区相当大的范围内出露地表的岩石主要为2500Ma、2000Ma和700~800Ma。莲沱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可以大致代表中扬子地块(甚至整个扬子地块)中浅层次基底的年龄组成及其相对比例,即新元古代物质占16%,古元古代物质占23%,新太古代物质占61%。尽管扬子地块中存在~2900Ma的结晶岩石以及更老的年龄信息,但其在元古界碎屑岩中的并未构成主要组分,根据统计学规律,其所占比例应小于4%。这一年龄组成模式与安徽铜陵地区的中生代石英闪长岩中继承锆石和扬子地块几个地区元古宙钾镁煌斑岩中锆石捕虏晶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扬子地块深部基底年龄组成与沉积岩中来自曾经出露于地表的基底年龄组成一样。(2)扬子北缘、西缘和邻区元古界中不同程度的出现1600~900Ma的锆石,特别是1100~900Ma的年龄信息广泛出现于秦岭—大别、胶东、华夏甚至昆仑山,与扬子地块内部元古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完全不一致,表明在这些沉积物源区中—新元古代岩石的普遍存在。这些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碎屑锆石与这些地区同时期岩浆岩的广泛分布一致,可能形成于1100~900Ma期间扬子周缘广泛发育的岩浆作用、地体增生过程以及相关的沉积作用。 4.萍乐盆地、江汉盆地、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盆地中的早中生代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与扬子地块古生界和元古界沉积岩截然不同,而以广泛出现1900~1800Ma的锆石为特征,其物源最可能来自华夏地块北部的武夷地块中的古元古代基底岩石及其衍生物,结合岩相学资料推测当时的华南地理格局为东高西低,存在一条自东向西横贯华南大陆的大型河流体系,将来自华夏地块的碎屑物质向西搬运。各盆地早中生代砂岩碎屑锆石分布特征如下:(1)萍乐盆地上三叠统安源组砂岩和江汉盆地鸡公山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呈现非常突出的单峰式分布特征,2000~1700Ma年龄组占总数的分别占58%和56%,其中绝大多数的年龄又分布于1900~1800Ma之间。对扬子地块及其边缘地区的结晶基底和碎屑锆石年龄组成的综合分析表明,这些呈单峰分布的1900~1800Ma的锆石不可能来自扬子地块,包括扬子地块内部、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及江南造山带,因为一方面1900~1800Ma的基底年龄信息与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岩石相比实在太少;另一方面在扬子地块内部或北缘地区早期的沉积岩中,无论是元古界还是古生界碎屑沉积物中都很少出现1900~1800Ma的年龄组,而这些锆石在三叠系碎屑岩中的突然出现并且同时广泛出现于扬子内部、边缘甚至外部的盆地中,这种现象只有用外来的物源进行解释才较合理;华北克拉通的各个地块均形成于新太古代前,直接来自华北克拉通或者再旋回的碎屑物质至少应该包含较多的太古宙年龄组分,因此也不可能是这些单峰分布的1900~1800Ma锆石的主要物源区;而华夏地块东北部浙闽一带(武夷地块)是唯一的年龄分布以2000~1700Ma年龄组占优势的地区,因而是其最可能的物源区,而对萍乐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的沉积相和古水流分析表明,古水流一直指向W-SW,支持物源来自东侧华夏地块的推断。(2)四川盆地3件早中生代样品也给出了相似的年龄组成,但多了~2500Ma的组分,显示它们来自于和萍乐盆地安源组砂岩和江汉盆地鸡公山组相似的物源区,但有部分来自扬子地块的物质加入,这表明当时中、上扬子盆地可能是连通的,与古水流方向研究结果一致;在四川盆地以西的松潘—甘孜三叠系复理石中同样含有大量1900~1800Ma的碎屑锆石,由于在扬子地块找不到可以匹配的年龄,具有这些年龄的锆石以前均被解释为来自华北克拉通,但这些特征与扬子地块的中生界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则可以很好地对比,表明它们很可能也来源于华夏地块。(3)这些点滴的资料暗示了早中生代时一条横贯华南大陆自东向西的大型河流体系的存在,它连接了江汉盆地、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盆地,将来自华夏地块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向西搬运。 5.综合碎屑锆石年代学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揭示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可能都广泛存在古元古代的地质事件,但其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扬子地块以2100~2000Ma的岩浆事件和2000~1900Ma变质作用为特征,前者可能与碰撞前的洋—陆俯冲消减作用有关,而后者可能代表了扬子地块北缘的一次弧—陆碰撞造山事件;华夏地块存在1900~1800Ma的强烈岩浆事件,这次事件可能导致了华夏地块最早的大规模基底的形成。它们可能都属于Columbia超级大陆体系的一部分,但处于不同位置,因而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邓凯;杨守业;李超;毕磊;张永斌;;台湾山溪型小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和粒径分析[J];地质学报;2015年S1期
2 陈安东;陈柏林;王永;孟令通;何江涛;韩梅梅;王斌;;阿尔金喀腊大湾地区卓阿布拉克组沉积岩系年代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J];地质通报;2018年05期
3 程胜东;方俊钦;赵盼;徐备;鲍庆中;周永恒;邓荣敬;;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两岸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4年07期
4 李栋;高鹤;聂立军;陶军宇;;吉林省蛟河市东北部红山组碎屑岩中碎屑锆石年龄信息及物源分析[J];吉林地质;2021年04期
5 黄广文;潘家永;黄广楠;夏菲;吴德海;钟福军;;新疆蒙其古尔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新疆地质;2021年02期
6 袁超;Gavin G.Kenny;Martin J.Whitehouse;Balz S.Kamber;;分异的冲击熔岩席可能是冥古宙碎屑锆石的潜在来源之一[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6年05期
7 Gavin G.Kenny;Martin J.Whitehouse;Balz S.Kamber;夏群科;;分异的冲击熔岩席可能是冥古宙碎屑锆石的潜在来源之一[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1期
8 马收先;孟庆任;曲永强;;华北地块北缘上石炭统—中三叠统碎屑锆石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1年10期
9 张健康;;以华北陆壳的碎屑锆石作为研究参照依据的意义[J];华北国土资源;2017年06期
10 刘同君;刘永江;李伟民;高飞;;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碎屑锆石特征对源区地壳结构的启示[J];地质科学;2020年02期
11 余文超;杜远生;熊国林;周锦涛;庞大卫;邓旭升;翁申富;李沛刚;;中国铝土矿沉积中的碎屑锆石记录:对铝土矿物源模式与矿床分类的启示[J];古地理学报;2020年05期
12 韩瑶;张传恒;刘子荟;游国庆;李利阳;;浙江浦江新元古界平水群沉积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及构造古地理格局探讨[J];地质论评;2015年06期
13 金海飞;许朝卫;戴春政;马天寿;邢晓娅;;浙东南松阳县枫坪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年03期
14 刘涛;吉峰;边红业;孙奎;张随甲;表尚虎;;大兴安岭富林地区早古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对基底隆升时间的制约[J];地质论评;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晨;裴福萍;魏敬洋;;吉林延边地区二叠纪含古植物地层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1年
2 蔡芃睿;;碎屑岩特征及碎屑锆石定年在盆地构造原型恢复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3 魏荣浩;段亮;詹容若;史毅;马楚萱;;华北寒武系底部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深时流域体系以及与超大陆关系的制约[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4 刘雨;杨坤光;Ali Polat;马筱;;扬子陆块南华系古地理的重建:来自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约束[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专题9: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C];2018年
5 邓凯;杨守业;李超;毕磊;张永斌;;台湾山溪型小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和粒径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武昱东;王宗起;王涛;张玉涛;张晗;;南秦岭武当群变沉积岩碎屑锆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6: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论文集[C];2014年
7 李向辉;陈福坤;李秋立;郭敬辉;;胶东地区蓬莱群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和物源[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凯;杨守业;黄湘通;徐娟;;中国东南部中小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及物源指示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9 柴广路;李双应;芦艳琳;谢伟;魏星;;大别造山带北缘梅山群碎屑岩成分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对物源区大地构造属性判别的制约[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0 杜庆祥;韩作振;沈晓丽;;吉林东部地区三叠纪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1 周建平;刘永江;温泉波;李伟民;刘宾强;李婧;徐民;刘昕悦;张丽;;内蒙古东北部巨日河地区早-中三叠世碎屑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12 朱涛;王洪亮;孙勇;徐学义;第五春荣;张红;;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代谱系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3 李向辉;陈福坤;李秋立;郭敬辉;;胶东地区蓬莱群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和物源[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14 刘雨;杨坤光;Ali Polat;马筱;;扬子陆块南华系古地理的重建:来自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约束[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5 张拴宏;赵越;叶浩;;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碎屑锆石组成及其可能的来源:对认识华北克拉通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位置的意义[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8: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论文集[C];2014年
16 杨德彬;许文良;徐义刚;王清海;裴福萍;;苏北-辽南新元古界碎屑锆石的物源——对郯庐断裂带构造属性的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7 齐靓;;Rodinia-Gondwana过渡时期华南板块的位置——来自碎屑锆石的证据[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8 刘飞;车旭东;李高军;;黄土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研究新进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9 王家林;吴朝东;;碎屑锆石U-Pb年龄模式比较对源区位置的限定:以博格达地区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20 张凤;王中波;杨守业;;碎屑锆石粒径大小与U-Pb年龄关系——以长江沉积物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佘振兵;中上扬子上元古界—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2 蔡长娥;沉积盆地碎屑锆石低温热年代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徐冰;蒙古弧地体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二连浩特地区沉积岩和花岗岩的证据[D];西北大学;2018年
4 宋高源;扬子地台东南缘新元古代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5 李明;中国东北现代河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大陆生长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6 柴嵘;东秦岭印支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20年
7 孟恩;黑龙江省东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碎屑锆石与火山事件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芝;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宗莹;中国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10 张连祥;胶东半岛古元古代变沉积岩系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年
11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12 秦翔;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D];中国地质科学院;2021年
13 何梦颖;长江河流沉积物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物源示踪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4 赵旭东;构造-气候共同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1年
15 宋志冬;扬子地块东缘瓮安穹隆发育区构造格局及区域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6 魏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印度-亚洲早期碰撞的沉积记录[D];南京大学;2020年
17 周雪瑶;滇东南—越北地区新元古—早古生代基底组成及其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8年
18 孙蓓蕾;太原西山煤田含煤地层形成和演化的时间事件序列及其地质因素[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9 王瑞雪;中国重要铝土矿集中区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0 丁海峰;新疆北部新元古代冰期沉积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小聪;赣江下游南昌段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2 宋颖潭;云南贡山-保山地块晚古生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周美玲;滇西保山、腾冲地体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年
4 姚丽洁;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兰州大学;2019年
5 刘祥;敦煌地块变沉积岩原岩形成年龄、源区性质及其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9年
6 冯永馨;江西省兴国地区震旦纪沉积物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7 王子桓;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碎屑锆石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8 王伟;华北北戴河地区石炭—二叠纪物源变化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9 权瑞平;北祁连黑河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10 乔健;佳木斯地块北部早古生代沉积建造的时代与物源:来自岩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8年
11 周中彪;吉林中东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上二叠统—三叠系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8年
12 侯云岭;西藏南部仲巴微地体构造属性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3 张小龙;西藏仲巴微地体变质基底亲缘性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4 季雷;扬子西缘凉山地区中下元古界碎屑锆石年代学及构造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5 王博;内蒙苏尼特右旗地区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及物源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6 荣培;基于碎屑锆石物源示踪法对大渡河袭夺假说的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17 孙朋飞;青海省苦海-赛什塘地区容矿地层碎屑锆石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8 杨书文;北祁连古大洋俯冲带碎屑锆石年代学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9 张瑶;碎屑锆石在物源研究及水系演化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0 蒙麟鑫;扬子与华夏地块西南端界线[D];桂林理工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赵凡;西藏发现41亿岁锆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