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秦岭金属矿床成矿地球化学场研究

何进忠  
【摘要】: 全文以造山带成矿学、地球化学及自组织临界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前人对区内的基础地质及矿床地质研究成果、西秦岭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矿床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系统论述了本地区各地质单元的物质组成、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成矿地球化学过程、矿床地球化学场结构、矿床区域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模式及典型矿床的大中比例尺成矿地球化学预测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地层物质成份 秦岭群、蓟县系、青白口系、丹凤群、中志留统舟曲组、中泥盆统舒家坝组、中石炭统下加岭-东扎口组物质组成相对复杂,包含了深源基性元素、陆源碎屑岩元素及热水沉积元素组合;中秦岭的晚古生代地层富集蒸发盐建造的元素组合,其中的Pb、Hg、Cd具有临界沉积特征;南秦岭的Fe、Mn、Zn、Mo、Ba等有临界沉积特征;新元古代以来,生物及热水沉积作用参与了部分地层的沉积过程。 1.2侵入岩物质成份 晋宁期中基性侵入岩富集Cu、Pb、Zn、Ni、Fe等成矿元素。加里东期中性侵入岩富集相容元素。海西期侵入岩均富集气水热液蚀变岩元素,大部分岩体富集高场强元素,部分岩体富集相容元素。印支期侵入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及温泉花岗岩等岩体富集相容元素,柏家庄等二长花岗岩富集偏碱性元素Nb、K、Y等。燕山期,中秦岭西段的岩体富集铁族元素和亲硫元素,东段富亲石元素和亲硫元素。 1.3地壳演化与深部构造 据对地层的以惰性元素为变量的Q型聚类分析、La/Th比值、La/Y—La/Co图解,花岗岩类的R1-R2和Nb-Y图解,岩石圈结构,及前人观点,认为加里东期以来至泥盆纪的花岗岩类可能是对早晋宁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的延续性响应,早泥盆世后随着勉略洋的消减,扬子与华北开始汇聚造山,碰撞点历经自东向西迁移,直至中生代陆内造山。中生代以来中秦岭的岩浆活动及有关的成矿作用与断离、拆沉的松潘-甘孜地块发生的构造热侵蚀有关。碧口群中的蓟县系阳坝组和秧田坝组,是在印支运动后才出露的。 2.成矿规律 2.1成矿年龄 统计结果显示,沉积成矿作用成矿峰期为志留纪和泥盆纪,并且主要集中于中晚志留世和中泥盆世;热液成矿作用仅显示于石炭纪以后,成矿峰期为三叠纪和侏罗纪。相对岩脉,成矿并不总是滞后的,但发生于断裂剧烈活动开始10Ma之后。 2.2矿床空间分布 利用矿床的空间信息定量地圈定出夏河、临潭、宕昌、武都、李子园、成县及伐子坝等7个矿床集中区,其中以成县集中区呈现金属矿床集中区的面积及强度为最,其次为临潭集中区和夏河集中区。以中秦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有相当一部分矿床处于距离深断裂0-10km的范围内,大部分金属矿床分布于距离侵入体5km的距离以内,具有多(五)标度分形特征;大多数矿床(点)之间的距离集中于小于6km的范围内,具有面型分布。均具有多标度分形特征,多因素协同作用特征。 2.3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在陈毓川等所界定的成矿系列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划分原则,进而将西秦岭金属矿床划分为10个成矿系列、13个亚系列、30个矿床式,其中铁成矿系列3个、铁铜多金属成矿系列2个、铜(钼)成矿系列2个、铅锌成矿系列1个、汞锑成矿系列1个、金成矿系列1个。 在翟裕生所界定的成矿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划分原则,进而将该区的成矿系统划分为6个成矿系统大类、9个成矿系统类、11个成矿系统。 2.4矿床资源量生长过程 矿床资源量的吨品位关系能用指数函数或直线方程更好地拟合,吨品位的双对数图由三条线段组成,k矿体资源量双对数图由四条线段组成等事实及数学推导证明,矿床吨-品位关系方程应表述为由非线性增殖过程线性叠加而实现的指数函数。 3.成矿地球化学过程 3.1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次火山热液亚系列钼矿处于100-420℃之间;热水沉积铅锌矿系列和热液金矿系列较为接近,处于60-480℃之间,其中沉积铅锌矿系列集中于80-120℃,热液金矿系列集中于150-300℃;沉积改造锰矿系列的成矿温度为25-32℃。 利用CO_2体系的MRK方程和NaCl-H_2O体系的盐度、密度、温度等和压力的关系估计的所有矿种的压力值均处于1km以内。改造型铅锌矿床形成的压力普遍高于沉积型铅锌矿床,但改造成矿作用有伴随压力突然降低的减压和不混溶过程。各矿种产出的Eh-pH条件范围的大小,基本与相应矿种的矿产地数量正相关。 3.2成矿地球化学过程 根据矿石物质成份、成矿流体成份、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以文字及化学方程的形式描述了区内不同成因的铁、锰、铜、铅锌、金、汞、锑等金属的成矿过程。不同矿种、不同成矿亚系列的成矿过程不尽相同。 矿床地球化学场具有多重分形特征。按双对数曲线的拐点数,将39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场分为单富集、两重富集、三重富集、四重富集、五重富集等5个类型。大中型矿床与三重以上富集过程有关。 4.金属矿床的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 从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角度描述了铁、锰、铜、铅锌、金、汞、锑等矿床的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总体看来,尽管各矿床地球化学场的组份特征不同,但主要成矿元素的结构参数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矿床所处部位一般为中等含量的异常区,除少数矿床外,一般与峰值不对应;半变异函数的变程一般为0.7—0.9,具有明显的随机场特征;南北向静态斑图熵小于东西向静态斑图熵,南北向布朗分数维大于东西向布朗分数维,指示南北向的变化程度相对复杂;除极少数铁矿外,几乎所有矿床均处于奇异指数小于2.0的地带,铅锌、金、汞锑矿床的奇异指数一般小于1.8,该指数对圈定不同矿种的成矿区域确实具有成效。 对部分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场,求解的Lyapunov指数表明,Pb、Zn等成矿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场具有临界特征,但表生条件下的活动性元素Cu、Mo趋于稳定结构,人工采矿污染使Hg、Sb等的区域地球化学场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 5.区域地球化学场成矿预测模式 建模方法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效果相当好,可以很好地区分出不同规模等级的矿床;其次为逻辑信息法,再次为本文提出的因子计量模型重构法,证据权法显示的元素组合看起来很合理,但模型的应用结果很不理想。进一步以线性回归法为主建立了区内沉积改造型铁矿、沉积变质型铁矿、风化淋滤型铁矿、沉积改造型锰矿、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热液型铜矿、VMS型铜矿、沉积型铅锌矿、改造型铅锌矿、岩浆热液型金矿、沉积改造型金矿、汞矿、锑矿等14个区域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模式。 6.大比例尺成矿地球化学模型及矿产勘查中的重正化问题 6.1代家庄铅锌矿床原生晕 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原生晕分带是: 自中心向外Fe-Au-Bi-Sr-W-Cr-Pb-Hg-Co-Sb-Ni-V-Mo,由中心的热水沉积物过渡到外侧的还原环境下的正常沉积组份; 改造成矿作用形成的原生晕分带是: 自中心向外Cu-Zn-Mo-Pb-Sn-W-Hg-Ni-Co,由中心的多金属硫化物过渡到外侧的热水沉积建造的组份。 Lyapunov指数显示,中低温热液成矿组份Hg等具有时空自组织临界性:中高温热液成矿组份Cu、Zn、Bi等仅具频率域的自组织临界性,在空间域表现为稳定的地球化学场结构。 采用其组合指标[PB*W]/Cu~2及幂函数拟合得到的深部资源量预测模型,其方差贡献达99.526%,拟合精度较高。 6.2代家庄铅锌矿床土壤地球化学晕 利用分带指数法计算得到的测向分带顺序是:由里向外Sn-Cu-W-Mo-Ag-Zn-Pb-As-Sb,与热液矿床中元素的分带顺序基本一致。 Lyapunov指数显示,成土作用使大部分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场趋于稳定结构。但元素在土壤中的功率谱特征对岩石具有继承性。 建立了以土壤Ag异常面积为变量的数学模型,验证效果较为理想。 6.3 1∶5万水系沉积物晕地球化学晕 Lyapunov指数、频率域的1/f现象指示,地表流水的冲刷会使一些原生晕中处于稳定结构的元素趋于临界或混沌状态,从而产生一些可能与矿化无关的异常,使水系沉积物的找矿应用复杂化。成矿元素及其亲硫指示元素在频率域的低频段普遍呈现相对1/f现象的偏移,而个别元素Cu则在频率域表现为混沌无序。 多元素组合异常图显示出以Pb为中心的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为Pb-Cu-Zn-Mo-As-Hg-Ag;而铅的单元素异常图则表现为以代家庄铅锌矿床为中心且与地层走向近于垂直的近NEE向的环状分带模式表明,这些近环状分布的铅异常主要由改造成矿作用形成。 依据成矿及指示元素表生条件下的地球化学性质,及自组织临界现象的论述,选择与成矿元素关系密切、且稳定性相对较高的Pb、Zn、As、Sb、Hg等元素的异常面积为建模变量,建立了预测模型,验证结果较为理想。 6.4矿产勘查中的重正化群问题 通过矿产勘查中的重正化群问题研究表明,对于1/20万、1/5万和1/1万等三种勘查尺度,在进行勘查工程的布置时,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应该在已圈定的异常的基础上,向外分别扩延6.5km、0.16km和0.002km。当异常点的频率小于10%时,异常频率对异常的关联长度影响不大,对关联长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作比例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令侃;黄渊;陆阳;;自组织临界性及其在斜坡重力作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E辑;2003年S1期
2 周海平;蔡绍洪;王春香;;含崩塌概率的一维沙堆模型的自组织临界性[J];物理学报;2006年07期
3 谭顺道;我国金属矿床最集中的碳酸盐岩层[J];地质与勘探;1982年07期
4 В.И.Смирнов ,蔡秀成;А.Н.查瓦里茨基[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9期
5 刘湘培;金属矿床成因及其地质模式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1990年02期
6 徐邦金;;方格法采样在金矿床和铅锌多金属矿床中的应用[J];湖南地质;1992年03期
7 曹建劲,陈国能;广东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历史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1998年01期
8 付修根;兰坪陆相盆地演化与金属矿床的形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9 苏凤环,姚令侃,何越磊,李仕雄;自组织临界性研究及其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J];灾害学;2005年03期
10 汪明启,徐锡华,严光生;金属矿床(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J];地质通报;2005年Z1期
11 彭涛;徐刚;夏大庆;;坡面泥石流暴发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及其预测预报[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3期
12 胡煜昭;韩润生;薛传东;;黔东地区金属成矿与油气成藏关系[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13 孙红章;汤正新;;米堆模型中由无序性引起的一种转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4 刘崇民;马生明;胡树起;;金属矿床原生晕勘查指标[J];物探与化探;2010年06期
15 刘信安;马艳娥;陈双扣;郭圣文;J.Q.Charles;;用准真实沙堆模型的自组织临界特性研究流域水华暴发行为[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16 孙博文;于天河;宋莉莉;孙百瑜;张本祥;;中国股市自组织临界性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年04期
17 易立群;;蒋家沟阵性泥石流输沙特性初步分析[J];湖北水力发电;2008年06期
18 宫丽;马光;;黄铁矿的成分标型特征及其在金属矿床中的指示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11年02期
19 谢格洛夫 ,叶敬仁;成矿分析原理及构造-岩浆活化区成矿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3年04期
20 张本筠;;金属矿床生物地球化学找矿[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忠诚;;双栅场效应管预失真器研究[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2 罗晓群;龚铭;张其林;;用面向对象方法实现非线性梁杆有限元程序[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3 张艺;沈为民;;双轴晶体二次谐波产生中的光束离散[A];浙江省光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新型光电技术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先勇;吴光年;;非线性脉冲时滞差分方程的振动性[A];2006“数学技术应用科学”[C];2006年
5 孙潇潇;柳锋;王骥;;组合网架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彦琦;张伟;;黏弹性传动带的空间混沌动力学特性[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庄海洋;左熹;陈国兴;;软弱地基上地铁区间隧道周围场地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忱;杨桂通;黄执中;;各向同性弹性介质非线性本构方程[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9 蒋刚毅;郑义;陈燕华;郁梅;;一种彩色图象多尺度分析方法[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王怀磊;王在华;胡海岩;;时滞控制系统平衡态的吸引域结构——从无限维到有限维[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进忠;西秦岭金属矿床成矿地球化学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2 韩冰;欠驱动船舶非线性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3 赵光明;无网格方法及其在冲击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朱浩;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彤;拉压不同模量弹性问题的数值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6 高夫征;抛物型方程组的数值方法和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7 丁俊堂;若干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爆破理论与最大值原理[D];山西大学;2006年
8 姚缨英;大型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现象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0年
9 周水兴;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吴建德;基于频域辨识的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建模与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继平;2D气动数字伺服阀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2 赵斌;汽轮发电机组油膜涡动非线性振动故障诊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3 宗伟;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黄锰钢;一个新型的抛物线索单元及其验证[D];福州大学;2006年
5 韩钢强;高速挖掘装载机油气悬挂系统性能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长国;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稳态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韩天;解耦结构微机械陀螺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康乐;一个多元的后现代主义世界[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刘艳林;一类非线性离散不等式及其应用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波;基于图像分割的非线性医学图像匹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芳 通讯员 王芯;华中科大专家研究“蝴蝶效应”[N];湖北日报;2000年
2 天津有线电视台 李纯;制作非线性新闻[N];计算机世界;2002年
3 徐卫国;非线性建筑探讨[N];中华建筑报;2008年
4 薜立群;非线性分销浮出水面[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5 冯淑娟;非线性激光焊接技术[N];中国汽车报;2002年
6 记者 史玉根;幸福感,怎样才能多一点?[N];中国妇女报;2007年
7 东木;非线性先进控制技术为聚合物生产保驾护航[N];中国石油报;2004年
8 太原教育电视台 牛建萍;浅谈非线性新闻节目制作网络的安全问题[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关健;非线性运营模式激活IT供应链?[N];电脑商报;2003年
10 陈春生 王久战;以复杂系统控制理论 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N];中国改革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