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GIS和空间关联规则的警情研判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陈叶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在公安安全领域上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采集业务数据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公安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的建立也标志着公安信息化迈出重要一步。但是,由于诸多的原因,我们国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国外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说,由于起步较晚,遗漏了大量的历史数据等等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公安信息化的建设又面临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公安传统业务务必要向更准确,更高效的目标发展。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信息化渗入到传统的业务机制,并最终形成有效地警情分析决策是提高犯罪侦破率的核心问题。因此公安部为了提高公安统一指挥的效率,加强打击犯罪力度的能力,加快业务办理的流程等需求,并最终实现“科技强警”的目标,提出建设“金盾工程”。 “基于GIS和空间关联规则的警情研判分析系统”就是这一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警情研判是利用已有的业务数据,运用数据挖掘等算法,提炼出有用的研判模型,并利用这些研判模型正确、迅速、有效地处理应急事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警情研判工作迫切需要开展以警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为手段、以科学高效的警务管理为核心、以务实高效的战术决策为目标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切实做到”打击、预防、服务”这一全新工作模式。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分析、处理与解决空间地理信息相关问题的有效工具,在日常警务工作和公安实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警情研判分析系统是确保公安部门快速、准确、形象的指挥各警力部门能够实时,合理的对警力调度和处理的关键。另外,公安业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口,案件等重要数据,这些公安业务的数据信息量量大而复杂,所涉及到的人口,案件等涉及面广,其中隐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业务本身机制与各种新技术去探索创建一个合理的数字化模型。基于空间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我们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可以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最新信息技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决策,使得情报的分析智能化越来越成为可能,促进了现代警务向情报主导化转移。 警情研判分析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基于现有的公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将公安业务积累的“人、地、物、事、组织”五要素数据以及公安出警和处警的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调研公安部门的内部办案逻辑与方式,结合公安领域的专题研判模型,初步建立起对各种信息的分析模型,充分运用关联规则以及空间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的警务人口数据,案件数据进行分类挖掘。系统将研判出的信息通过地图显示的方式,清晰明确的向公安业务人员展现,并得出研判结果,从而提高犯罪侦破率,加强了公共安全预防与案件的处理。 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调研公安部门的内部办案逻辑与方式,结合公安领域的专题研判模型,充分运用关联规则以及空间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的警务人口数据,案件数据进行分类挖掘,为建立研判模型提供数据基础。文章利用GIS的地图显示机制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在现有的警务系统的基础之上,建成网络化分布和联网运行的警情研判分析系统。系统运用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将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到电子地图中,达到可视化分析与管理,有效的指挥了公安巡逻,大力控制了犯罪空间。此外还将相关的公安业务系统与警务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关联整合,在电子地图上实现精确定位展示、综合查询和研判分析,形成地区化、多元化、可视化的决策,为提升战斗力、提高决策分析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基于GIS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警情研判分析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公安的业务机制与办案手段。利用关联规则分析等挖掘技术对能有效地分析以及挖掘有关联的数据,为建立警情研判分析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即提高公安部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又为指挥决策提供有效地辅助与支持。通过建立基于局内网的研判系统,有利于解决往常由于延迟性而产生的数据的延时。此外,通过实时、快速、准确的地图显示治安的信息状态,找出人口的流动,案件的分布等规律及特点,为提高案件侦破率,防止突然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和技术的保障。减少了基层办公人员的人力重复劳动,提高准确率和共享度。 本硕士论文的创新内容分述如下: (1)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警务数据分析中,建立警务数据挖掘模块;我们运用空间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对现有了警务数据进行分析与研判,对犯罪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确保了系统的实用性。 (2)现有的警情分析系统都是基于C/S模式下,分析出来的结果都是报表数据,报表数据枯燥而复杂。而文章提出将GIS运用于警情研判分析,利用地图直观、清晰的展示出研判分析数据的效果,提高了案件侦破率,为办案机构提供形象贴切的理论基础。 (3)将GIS深入应用于公安民警的实际工作,并与其他警务办公系统关联,获得更深层次的辅助决策效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茜子;;基于GIS的决策树算法在空间数据分类中的分析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6年S4期
2 孙希华;基于遥感和GIS的山东山丘区土壤侵蚀调查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徐杨,周年生;天津市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J];海洋测绘;2002年01期
4 肖霞云,萧家仪,张瑞虎,郭平;GIS支持的孢粉信息管理系统[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王宝军,周汇光,孙伟晔,蔡奕,邵莉;滞洪区安全滞洪GIS管理剖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4期
6 高心丹,罗嗣卿,吴雷;基于GIS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的研究及设计[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7 严加永,吕庆田,赵金花;北京市土壤污染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地球学报;2004年03期
8 谢礼立,陶夏新,左惠强;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S1期
9 刘志祥;GIS应用于管线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10 单新建,韩京,吴晓玲,杨成荣,缑兰兰;基于GIS的测震编目工作系统[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8年05期
11 曹中初,孙苏南;CA与GIS的集成用于地理信息的动态模拟和建模[J];测绘通报;1999年11期
12 崔铁军;数字地图制图中的地图数据处理方法[J];测绘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3 邹应双,王义祥;基于RS和GIS的民勤湖区环境恶化动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14 孙明明;利用图形属性数据计算煤层储量的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S1期
15 陈怀亮,冯定原,邹春辉;河南省干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J];气象;1999年06期
16 胡荣明;GIS信息处理模式和信息服务网络[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7 谭秀娟,杨国东;JAVA——GIS软件开发的新工具[J];东北测绘;1999年02期
18 陈锁忠;苏锡常地区GIS与地下水开采及地面沉降模拟模型系统集成分析[J];江苏地质;1999年01期
19 王月珍,王作枨;GIS在配电线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20 沈陈华;线状符号库的面向对象设计[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长伟;尚艳英;曹彦荣;;基于GIS与空间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在森林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初探[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玉婷;张书亮;;丽水市GIS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柳林;李万武;卢秀山;;GIS三维动态符号库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庄学强;李品芳;;基于GIS的海运液化气泄漏事故应急信息系统[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邢怀学;葛伟亚;董志高;田福金;;基于GIS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为例[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6 薛正哲;马强;;基于GIS的煤矿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A];安全高效矿井机电装备及信息化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7 罗芳;安廷波;;基于组件技术进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余昊;吕文彦;吕婷;王吉田;秦雪峰;王国昌;王刘豪;王运兵;;基于GIS的河南蝗虫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9 曾涛;何玉良;钟江文;;基于多GIS平台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案——以栾川钼钨矿评价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10 钱云飞;;基于ArcEngine的基础GIS数据符号化与显示[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月娥;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杨同辉;宁波市新农村GIS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春;基于VR/GIS一体化城市微观交通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马海民;基于面向对象的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6 李伟;GIS内多绝缘缺陷产生混合局部放电信号的分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杜君;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徐承志;基于GIS平台的空间查询语言与空间数据挖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虞汉华;基于GIS的城市重大危险源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叶;基于GIS和空间关联规则的警情研判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张伟;基于分布式存储的移动GIS技术与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黄仪;基于GIS的宝安区收地拆迁管理信息系统研发[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詹伟;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海波;基于GIS的城市气象监测要素插值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曾春阳;基于GIS的小班立地因子提取与立地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蒋熠;基于GIS的“数字园林”系统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阚龙攀;GIS技术在林业制图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培斯;城市排水管网G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淼;基于GIS的军用通信网管线资源管理与决策系统设计及实现[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英;我国GIS产业逐步走向成熟[N];光明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杨黎明 卢伟萍;气象GIS应用联合实验室在广西成立[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记者 李大庆;地理信息系统之父诠释GIS新理念[N];科技日报;2010年
4 刘建国;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周原地区古代人地关系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娟;移动GIS应用井喷还差什么[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6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王亮;GIS在文化遗产地管理中的应用初探[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记者 刘修兵;滁州将GIS引入文物普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立实;中国GIS协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测绘报;2009年
9 李响;积极推动我国GIS技术自主创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巍巍;影像和GIS的未来走向:简便易用 真实生动[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